[返回逍遥自在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朝廷兵力不足,大臣献计天下僧人配尼姑,最终得兵三十万

送交者: 核酸检测[★★★声望勋衔13★★★] 于 2022-05-19 0:58 已读 706 次  

核酸检测的个人频道

+关注

导读: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看到这句点评,让人很难想象这句话是用来评价一位亡国之君的。


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就是这样一位勤于政务之人,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4岁。


朱由检平生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但他缺少治国谋略、也没有任人之术,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当清军来犯之时,朱由检为了征兵,竟然以天下僧人与尼姑相配,最终得兵三十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得以举荐

杨嗣昌是崇祯皇帝深得信任的臣子,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

不过,杨嗣昌的计策并没有成功。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攻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此时的杨嗣昌已经身患重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杨嗣昌惊惧交加而死,终年五十四岁。



杨嗣昌作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最信任的臣子,曾经为朱由检举荐过一人,并且扬言此人的才干胜过自己十倍,并且善于兵事。


从这就可以看出,杨嗣昌对此人可是极为推崇。


此人正是抗清英烈沈迅,杨嗣昌推举沈迅的原话是:“迅才十倍于臣,且知兵机。可用为兵部尚书。”


好家伙,上来就给一个兵部尚书,饶是朱由检也有些犯了难。



兵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


但当时的沈迅,只是一个兵科职方司郎中,若是骤然提拔的话,肯定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于是朱由检说道:“迅诚才,未可遂大用。”


不过,朱由检还是任沈迅为兵科给事中。



屡献“奇策”

抛开才能不说,崇祯皇帝也是非常倒霉的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各种天灾不断。


史书记载,崇祯元年陕西大旱,第五年饥荒,第六年水灾,第七年蝗虫,第八年旱灾,第九年水灾,第十年无庄稼。


除此之外,河南的天灾最为厉害,崇祯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河南省连续发生大规模的蝗灾,导致很多人投靠了冒险王李自成,因为日子实在不好过。



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得朝廷国库空虚,战事一起,就连军饷都难以筹集。


于是,沈迅为了节约资金,充实军饷,于是向崇祯皇帝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那就是请求裁撤驿站,每年可以节省大量饷银。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觉得这果然是个好办法,于是听从了沈迅的建议。


结果这条“妙计”弄巧成拙,失业的驿站人员到处流浪,他们其中很多人就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使得内患的局面,更加难以平定了。



饶是如此,崇祯皇帝也没有失去对沈迅的信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军内犯,已经身为兵部主事的沈迅,竟然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一个看似有些荒唐的建议。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沈迅传》:又请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 他条奏甚多。章下兵部,嗣昌盛称迅言可用,乃命为兵科给事中。


沈迅认为,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人人都有义务贡献出一份力量,哪怕是和尚与尼姑也不例外。


沈迅建议崇祯皇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


崇祯皇帝听闻后,认为沈迅的建议很中用,于是将此事全权交由沈迅来操办。



结语

沈迅虽然屡献“奇策”,但也没能化解明朝危机,晚年的沈迅辞官归乡,崇祯十六年时,清军攻陷莱阳后分兵攻打孙受,沈迅与其弟沈迓率众凭寨拒敌,激战三昼夜,杀伤清兵无数,清兵退。


公元1644年,清军颁发剃发令,沈迅誓死不剃发投降,据寨与清兵激战三日后,此时大势已去,沈迅全家27人口,为国殉难。


沈迅学识渊博,才学出众,因此也得到了杨嗣昌的力挺。


在杨嗣昌的力挺下,以及自身的能力,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但对于千疮百孔的明朝也是于事无补,最终无奈辞官归乡。


沈迅这样学识渊博之人,向来家国情怀较重,因此宁死不降清军,被后人评为抗清英烈!

喜欢核酸检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