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1950年陈赓离开越南,越南干部问:像他这样的将领,中国有几位?

送交者: Smiley1[♀★★★★声望勋衔17★★★★♀] 于 2024-03-02 7:53 已读 2090 次 1赞  

Smiley1的个人频道

+关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越南却依然遭受着法国殖民者的统治。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同志,在法军的压制下退守山岭以及丛林,苦苦地支撑,急需支援。



对于中国来说,越南是唇亡齿寒的邻国,若继续把持在法国人手里,必然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入侵、威胁新生中国的跳板。此外,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许多越南同志曾无私地帮助过我们。支援越南,也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因此,越南是不得不帮的!


除了尽量供给武器弹药之外,毛泽东还高瞻远瞩,决定派出一支精干的军官顾问团,帮助越南建立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军队。但在军官团首长的人选上,军委的领导们却犯了难。


毛泽东首先问朱德:“朱老总,你觉得派谁去合适呢?”


朱德回答:“是不是派林彪去?”


但是毛泽东却摇了摇头。在林彪虽然指挥若神,但在解放战争后期,林彪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在南下战役中,林彪都是在担架上进行指挥的。若让他去条件艰苦的越南作战,恐怕已经难以胜任。

其后刘少奇提议:“那邓小平呢?”


邓小平军政双绝,早年还曾在邻近越南的广西主持革命工作,确实是一个独当一面的人选。


然而毛泽东却认为,邓小平才能过人。但是因为当时西南地区刚刚解放,山林之中仍潜藏着大量反动势力,因此必须由邓小平来坐镇。邓小平,是绝对走不开的。



其后,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让第四兵团司令、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前往越南。最终,毛泽东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之所以会选择陈赓,是有他的用意的。


首先,陈赓驻扎在云南,从地理空间上与越南接近;


其次,早在大革命时期,陈赓就和胡志明是好朋友。当时陈赓在黄埔军校担任周恩来的秘书,胡志明则任孙中山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秘书兼翻译。到如今,已经有数十年的交情了。


再次,陈赓能力超群,有独当一面的战略能力。早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期,陈赓就和谢富治一起,带领一个战略级的大兵团。后来陈赓又担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军政一肩挑,并且带领20多万大军,从长江边一直打到了云南,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陈赓,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好的学生之一,他一人就相当于数十万大军了。


最后,也是潜藏的因素。陈赓为人幽默风趣,天姿英绝,气识豪放,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陈赓大将都笑嘻嘻、乐哈哈,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与此同时,陈赓大将作风清白,政治态度过硬。就如陈毅所说:


“陈赓就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的;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陈赓同志是我们党的一门炮,可惜现在我们这种炮太少了,希望能有更多这种炮。” 

让这位才华过人、风趣幽默、情商极高的天才大将去越南,是再好不过了。


陈赓领受任务之后,不顾身体的病痛,义不容辞地前往了越南。陈赓在日记里曾说:“那次去越南,真是比长征时期还要苦。”


在长征时期,陈赓起码还有马可以骑。但越南那时候连一座县城都没能解放,全是爬山钻林走小路,那些丛林都不能骑马。而陈赓的两条腿都受过重伤,心肺功能也不好(这也是造成他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走这样的路比别人困难十倍。然而即便如此,陈赓也从不喊苦,也不喊累,硬是咬着牙齿,坚持到了越南境内。



当时陈赓在越南一共有三个任务,其一,协助越共中央确定切实可行的边界作战方案,尽量解放国土,让解放区和中国连成一片;其二,确定向越南提供物资援助的计划,协调各项援越工作;其三,帮助越南卫国军进行建军工作。


在陈赓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总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经过仔细的观察,陈赓发现越军确实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军队,但同时也是一支年轻、稚嫩、缺乏经验的军队。


首先,越军从士气来看,是相当高昂的,他们不怕吃苦、勇于牺牲,敢于战斗。但是习惯于游击战争,缺乏运动战和攻坚经验,缺乏大兵团协同作战能力,真正能打硬仗、啃骨头的精兵不多;


其次,越军指挥官,特别是营以上的干部,大多是缺乏实战经验的知识分子,受法国、日本乃至于国民党“正规战”的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工农群众缺乏经验,因此重视在法国念过书的知识分子以及从伪军那里过来的军官。


而最令陈赓忧心的,还不是这些。在他看来,越军最有问题的,是他们的作战思想。前面也说过,越南高层指挥官们只相信正规战,相比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他们更喜欢攻城略地,占领大城市。


当时,法军为了隔绝新中国和越南,以重镇高平、谅山为中心,以七溪、东溪等地为策应,修建了一道封锁线,形成了一个一字长蛇阵。


越南的干部们认为,应该立即攻占高平。对于坚信城市中心论的越南指战员来说,攻占城市才是快速实现民族独立的捷径。不打城市,国家啥时候能独立?革命啥时候能成功?陈赓参加革命时,我军就曾犯下过这样的幼稚病,他可不想越南的同志重蹈覆辙


为了纠正他们这一思想,陈赓还专门给他们上了课。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讲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正所谓“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歼灭了敌人,土地不就自动到我们手上了吗?



驻守高平的法军属于精锐部队,工事坚固,利于防守;越军善于野战,不适应攻坚。进攻高平,无疑是以己之短对敌人之所长;更何况高平三面环水,背靠大山,对进攻不利。


随后陈赓对众多越南干部说,我军应当围点打援,对高平围而不打,引诱谅山之敌增援。在围攻高平之时,理应进攻位于高平和谅山之间的东溪、七溪。相比于大城市,这里的法军人数较少,防御单薄。如果能攻占这两个地方,就能将法军的一字长蛇阵从中间斩断,从而孤立高平,引诱谅山之敌驰援。


陈赓还认为,东溪之敌较弱,仅有350多人,工事虽然坚固,但越军人数够用,也有炮兵支援。集中3个团进攻东溪,是相当有把握的。而这种思想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不打无把握之仗。


对于陈赓深入浅出的讲解,越南的同志们一开始有些难以理解。有人认为,既然这次作战是为了解放高平,为啥不一开始就打高平?主力部队数量有限,如打东溪、七溪消耗掉了,那还怎么打高平?如果高平打不下来,这场战役不是白费力气?


进攻作战讲究突然性,如果先打东溪、七溪,岂不会打草惊蛇,让高平之敌增强守备,加固工事?到时候还怎么打?


再说先打弱敌,后打强敌,道理虽好。但是时间拉长了,部队又没有连续作战的能力,体力又不好,又怎么维持战斗力呢?


若换做一贯强势的苏联顾问,这个作战计划恐怕就已经强行通过。干得干,不干也得干。但陈赓却不同,他非常清楚,自己是来做顾问的,而不是来当“太上皇”的。越俎代庖强行指挥,绝不是毛泽东将他派到越南的目的。他要做的,是让越军学会打仗,让他们在尽量少依赖中国的情况下,自己获得民族的独立。


因此陈赓不顾身体的病痛,决定再给越南人上一课。



首先,陈赓强调之所以要攻占东溪、七溪,是因为那里的法军够弱,有把握赢、而高平的敌人太强,越军直接强攻是拿不下的。


虽然作战讲究突然性,但突然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高平地势险要、守军极其精锐的问题。


因此,我军理应占领东溪和七溪,切断高平与谅山的四号公路,使之成为孤城一座。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高平空有精兵和城防又有何用?先打弱的,再打强的,强的也变弱了。


陈赓结合中国革命的历程,微微道来,让越南干部们心服口服。


半夜十二点,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武元甲拨通了陈赓的电话,他真诚地说:


“你的讲话,既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又澄清了我们干部思想中的模糊认识。我甚觉兴奋,以至于无法入眠。希望你能多传授一点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我们从游击战转向运动战太快,许多高级干部适应不了。我本人的能力,也就能当一个团长。” 

由此可见,武元甲在后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奠边府之虎”,不是没有理由的。他的好学和谦虚,陈赓不厌其烦地讲解,最终让武元甲成为越南首屈一指的将领。


8月24日,毛泽东发来电报,肯定了陈赓先打小据点,再打高平的作战计划。9月16日,东溪战役打响了。


按说越军有三个团,法军不过一个营的部队,具有绝对的优势,作战应该是顺风顺水的。因此陈赓放心地睡觉了。


谁知天一亮,陈赓才知道越军闹出个大乌龙。在前一天晚上,越军其实打进了市区。谁知到了白天,没有攻坚经验对越军担心法军空袭,竟然撤了回来。


陈赓一听急了,撤出来不就前功尽弃了吗?如果后撤稍有不慎,一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结果不出陈赓所料,在后撤途中,越军组织不力,遭遇了法军的扫射,伤亡很大。



陈赓一查原因,发现这完全是越军指挥官的问题。原来越军各级指挥官存在“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撤”的消极思想,并没有跟随部队一起行动。


于是陈赓帮助越军指挥官重新拟定了战术。陈赓发现越军不熟悉攻坚,各部队缺乏协同,四面围攻变成了一面硬攻。因此法军人数虽少,只用守住一面即可。因此陈赓提出两条意见,其一,打到哪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哪,要和敌军扭在一起,即使敌机来了也不敢投弹;其二,改一面突击为四面围攻,东西两面是助攻,北南两面是主攻,使敌人无法招架。


越军接受建议后,东溪局势果然立竿见影。仅用6个小时,越军便全歼守军,只有20多人逃脱。


战斗胜利了,但是陈赓却并没有加入越南人狂欢的队伍。因为他发现,这场战役是一场惨胜,是必须要反思的:明明我军人数、火力占优,却打了两天三夜,伤亡还远远超过法军。从战斗过程来看,越军官兵很英勇,但营以上的干部缺乏实战经验,干部应该从老战士之中提拔并培养。


陈赓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越军若想变得强大,就必须线培养好干部。


东溪之战后,谅山和高平的法军果然一如陈赓所料,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派出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空降大队齐聚于七溪,企图将东溪给夺回来。毕竟越军占领东溪,高平陷入孤立,这仗就不好打了。这支部队由法军将领勒热巴带领,因此也被称为勒热巴兵团。


越军指挥官见七溪敌人大幅度增强,有一些惊慌失措。他们说:“打东溪就是个错误,消耗了自己的力量,打高平的时机也失去了!真是因小失大。”



但对这些质疑,陈赓并不在意,而是趁热打铁,制定了攻取七溪的计划。根据陈赓的建议,越军以两个团守卫东溪,3个团摆在东溪东南方高地之上,2个营摆在西南方向的高地,形成一个向南张开的口袋阵。只要七溪敌人钻进口袋,就立即封口,让后将其聚歼。


陈赓见七溪法军迟迟不动,于是想出了一个围魏救赵之计。他建议越军大张旗鼓,做出要攻打云南省河口对面的重镇——老街的态势。同时,派一个团向南佯动,造成人民军主力已经回师的假象。


勒热巴不知是计,于是放心大胆地北上,向东溪方向进发。这本是在野外歼敌的好机会。谁知越军在此失误,竟让大部队外出背粮,导致围歼敌军的兵力不敷使用。


战机不可失,陈赓急忙督促越军立即丢下粮食集中,围歼勒热巴兵团要紧。最终,越军将勒热巴兵团逼入了溶洞区。溶洞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战斗再次陷入了焦灼。更雪上加霜的是,驻高平的法军派出一千多人的沙格东兵团,企图与勒热巴兵团会和,一旦两军合为一体,战斗就更难打了。


军情急转直下,连一贯支持陈赓的武元甲也动摇了,他说:“越军连日苦战,已经很疲劳了,继续打下去,恐怕坚持不住。”


陈赓一听急了,他大声道:“这样的仗不能打,就没有仗可以打了。这是和敌人最后一搏的关键时刻,谁能咬住牙,谁就能赢。如果越军撤出战斗,不仅前功尽弃,后果也不堪设想。”


因此陈赓鼓励越军,必须克服困难,拿出狠劲,彻底歼灭对手。胡志明闻讯后,亲自干预了战斗,他命越南308师和209团对勒热巴兵团发动总攻。在越军的猛烈攻势之下,勒热巴再也支持不住,只好率领4个营的兵力,向越军投降。


受到胜利鼓舞的越军立即转向,向沙格东兵团发动攻击。仅仅三天的时间,沙格东兵团也全军覆没。在边界战役之前,越军连法军一个连也无法歼灭;但陈赓到来后,越军竟一口气吞掉了4000多法军,几乎将越北法军的机动兵力消灭了一半。在惊惶之下,法军只好撤离了老街、高平、谅山等地,中越交通线被打开,中国的物资便可畅通无阻地运往越南了。


战后,武元甲高兴地说:“这次战役的胜利,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越南。”


边界战役后,陈赓的任务也完成了。然而陈赓并不准备立即离开,因为他还有最后一项工作,那就是帮助越军找到培养优秀干部的方法。在4天的时间里,陈赓不辞辛苦,制定了一份《战役胜利后的工作意见》。陈赓提出了训练干部、整编部队的建议;紧缩机关,充实连队,统一主力部队编制;从实战中选拔干部,对部队进行以战养战的教育,以及必须正确对待俘虏。


陈赓亲力亲为,其所下功夫之精细,让越军干部们为之佩服和惊叹。陈赓写文章一向一气呵成,但为了越南,他却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在文章的背后,陈赓还写下了一行表示自己心态的字:“国际主义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听完陈赓的报告,越军干部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武元甲总结说:“陈赓同志的意见既尖锐又中肯,非常深刻。”胡志明则说:“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老布尔什维克的风格。”



参加完总结大会,陈赓打包好行装,准备回国了。此时的陈赓,早已完完全全征服了曾经质疑他能力的越军干部。有的越军干部甚至向中国顾问询问:“像陈赓大将(越南人当时陈赓的尊称,那时陈赓还未授衔)这样的将领,中国还有几个?能不能让他留在越南打仗?”


然而必须要说的是,人民军队虽然人才济济,但像陈赓这样足智多谋、军政双绝,而且还能擅长军事教学的将领还真不多。除了越南的革命,陈赓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在等着他。陈赓刚回国不久,便风尘仆仆地赶往朝鲜战场。而这一次,他将作为军事指挥官,直接参与针对美军的作战。


后来陈赓又主持建立哈军工,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喜欢Smiley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