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棠棣tandy:三大战役,苏联如何帮助中共取胜?派专家、修路,贡献究竟有多大?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3-12-10 19:36 已读 1804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三大战役,苏联如何帮助中共取胜?派专家、修路,贡献究竟有多大?
原创 棠棣tandy 常棣tandy 2023-12-10 06:30


辽沈战役的决战阶段是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但在实际上,在1947年冬季攻势结束后的194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即已开始辽沈战役的准备工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与集结。




1、修复铁路交通线



此前,由于战争本身的破坏,加之为破坏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机动性,解放军也不得不有计划的破坏一切交通设施,结果哈尔滨以南的铁路线以及桥梁、涵洞、车站等铁路设施全部被毁。解放军本身的调动遇到了巨大困难。






1948年5月,林彪致函斯大林,向他提出帮助恢复铁路交通的请求。


斯大林于1948年5月15日签署有关文件,满足了林彪的要求。


苏联部长会议于5月17日正式下达5970号令,委派科瓦廖夫,作为交通部实施援助修复中长铁路各路段的有关措施,和组建由当地干部组成的,恢复工作机构的全权代表,派往中长铁路。


6月4日科瓦廖夫,率领由21人组成的专家组离开莫斯科,6月中旬到达哈尔滨。可以说,这个专家组是以闪电般的速度派出的。为统一管理东北的铁路,早在1946年7月东北解放区就成立了东北铁路总局,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吕正操将军出任总局长兼政治委员。


科瓦廖夫一行到来之后,便与茹拉夫廖夫一起,与吕正操和高岗等东北民主政权的领导人举行会谈,提出了许多建议,都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批准。


随后,他们便开始协助东北民主政权进行铁路的修复和运营工作。


苏联铁路专家组,首先帮助东北民主政权建立了铁路恢复管理局和铁道特种部队,并对最重要的被破坏了的铁路路段,进行了仔细的技术勘察,确定了破坏的程度和修复工作的规模,确定了设备、材料和劳力方面的需求;首批需要修复的铁路干线的总长度为1800公里,为在短时间内完成艰巨的铁路修复工作,苏联专家制定了“庞大的组织措施”,并经东北局批准,然后加以实施。


这些措施为:


(1)在运输部下设立修复工作局和各铁路分局下设修复处;


(2)成立由3万人组成的铁道兵,辖4个旅,12个专业营和6个独立连,配备了相应的装备、器械和工具,这些装备、器械和工具一部分是东北就地解决的,一部分是从苏联运来的;


(3)建立供应和采购机构与基地,保证修复工作所必需的枕木、木材、金属制品、路轨零件和小工具的供应;


(4)在哈尔滨机车修理厂,建立了专门的桥梁供应基地,以修理和制造金属桥梁构件和专门的桥梁装备。


桥梁供应基地还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制造出80吨的吊臂起重机。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专门的军械修理厂,为铁道部队修理和制造工具与装备。


应毛泽东和东北局的请求,铁路专家组制定了运输部铁路管理局的构成和人员编制,经东北局批准后实行。






铁路专家组调查了东北的公路、土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并为东北局拟订了对这些交通设施进行修理、整顿,使之达到合理的营运状态的决议草案;还草拟了关于制止盗窃和回收被盗铁路器材的命令,该命令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解放军司令员予以发布。


以上措施,保障了铁路修复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2、辽沈战役中的交通保障



到辽沈战役前,东北军民共接收和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达9818公里,占全东北通车线路的98%,修复机车885台。


其中截止到当年12月中旬,苏联专家组组织并通过自己的直接领导,完成了1350公里最重要的铁路线的修复,其中包括吉林-长春,哈尔滨-长春,四平街-通辽,义县-锦州,梅河口-沈阳-鞍山,锦州-山海关各路段。


在这段期间,修复了大中型桥梁62座,其中完成大修的有东北中部几座最大的桥梁:


沿哈尔滨-长春一线有全长970米的松花江铁桥,长320米的跨饮马河铁桥,长200米的跨伊通河铁桥;沿吉林-长春一线的有长420米的跨松花江铁桥(在吉林市附近),长190米的跨饮马河铁桥。


这些桥梁的修复需要有复杂的专业技术,十分显然,没有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精心的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在修复以上铁路的过程中,还开通了从苏联境内的奥特波尔,经绥芬河,到旅顺港各站之间的直达列车,把苏联远东地区与旅顺口联系起来。


由于上述重要铁路和桥梁的及时修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迅速转移和集中。


解放军先是转移和集中在长春地区,而后又转移和集中到辽沈战役的关键部位锦州地区。


歼灭了这些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之后,利用刚刚修复的铁路,解放军又迅速地转移到新立屯-沈阳和梅河口,最后全歼了困守在沈阳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


在修复铁路与铁路设施过程中,苏联不仅提供了技术援助,还支持了大批铁路器材。


当时铁路员工提出的口号是:“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苏联物资的支持下,这一豪迈的口号实现了。






中共中央东北局对科瓦廖夫和茹拉夫廖夫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专门致函斯大林表示感谢,并决定对苏联有功人员颁发奖章,赠送科瓦廖夫和茹拉夫廖夫每人各一部缴获的轿车和其他礼品;但苏联方面都一一谢绝了。




3、苏联向东北派专家的缘起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解放战争最强大的主力部队,东北则成为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支持全国解放就成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中心任务。


中共部队进入东北后,一步步地接管了东北的全部工矿企业。东北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因战争和人为的拆卸已经全部瘫痪。


铁路部分的恢复仅仅是满足了辽沈战役的需要,远未达到经济运营的水平。


制定经济计划,恢复工矿企业和继续改善交通条件,首先需要有各个行业的经济专家、必要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这些专家和设备的来源,当然还是依靠苏联的援助。


在辽沈战役前后和战役期间,东北民主政权先后通过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中长铁路局局长茹拉夫廖夫和以科瓦廖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等渠道向苏联提出了继续派遣专家,支持铁路器材以及其他战略物资等要求。


还在辽沈战役进行当中的1948年9月上旬,林彪即致函斯大林,请求苏联增派专家,并继续对东北解放区进行技术和物资方面的援助。


林彪指出目前必须恢复生产的项目有:


集中在通化和鞍山的冶金和铸钢工业,安东和吉林的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最大的、75万千瓦的松花江上的吉林水电站以及哈尔滨机车车辆厂。


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两年,“为此,需要制定与此时间相应的东北地区国民经济恢复计划。”


但“我们自己没有从事这项巨大工作的精通专业的干部。我们请求您派来专家小组,全面研究我们的经济情况,和我们共同制定最重要的工业部门恢复和投产的统一计划。”





林彪最后提出所需各种专业的专家为100名,其中:


(1)计划工作和国民经济普通经济学专家10名;


(2)黑色和有色金属专家15名;


(3)煤炭液化燃料制造、硫酸盐、盐酸和硝酸生产专家6名;


(4)采矿工业,特别是煤炭开采业专家10名;


(5)大炮、炮弹和子弹生产专家6名;


(6)木材采伐和木材加工专家6名;


(7)纺织工业专家5名;


(8)金矿勘探专家4名;


(9)水泥工业专家4名;


(10)造纸工业专家4名;


(11)建筑混凝土堤坝和装配水电站专家8名;


(12)金融专家4名;


(13)军事卫生学校教师6名;


(14)以学院院长为首的工学院教授、教师团12名。


最初,联共(布)中央准备接受东北民主政权提出的派遣100名专家的计划,并拟出了相应的决议(草案)。


该决议(草案)决定:


拟任命苏联部长会议,在实施与援助中国民主政权恢复和组织工业生产及铁路运输相关的各项措施方面的全权代表1名,分管冶金工业等苏联部长会议副全权代表8名。


责成全权代表到达东北后,在一个月内完成对各个工业部门的调查,并就恢复和组织生产的最紧迫的措施问题,向苏联部长会议提出建议。


委托马林科夫在两周内研究出100名专家小组,完成恢复和组织东北工业生产的建议。这一情况说明,尽管战后的苏联经济百废待兴,但对支持中国东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还是积极的。


但林彪列出的14个部门所需要的专家数,究竟具体到每个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却没有详细说明。


因为每一个部门都有复杂的分工,如果专业不对口,必然造成人才的浪费。


林彪的电报在中央书记处进行了讨论,由莫洛托夫将讨论的结果上报斯大林决定。






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交换意见认为,暂时不应向东北派出如此多的专家,只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派出各种专家10名,提交中央政治局批准;


(2)被派出的同志,不是作为顾问,而是作为专家;


(3)委派有真正党务、经济工作经验的同志任驻哈尔滨领事,他应与派往哈尔滨的专家保持联系,并与林彪保持联系;


(4)关于进一步派苏联专家去东北的问题,应当与即将来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讨论。


10月16日,经斯大林同意,由莫洛托夫将苏联的意见,电复林彪。


这样,最后经斯大林批准,先向东北派出10名经济专家。原来由科瓦廖夫率领的21名铁路专家,按最初决定,在他们的任务完成之后回国。




4、再向东北派遣专家



但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恢复东北经济的工作即已开始,而且战时临时恢复的铁路的许多路段,并未达到正常工作状态,有些路段还没有修复(石河至辽阳路段),特别是毛泽东多次向科瓦廖夫提出,希望苏联专家继续帮助修复华北的铁路,苏联政府鉴于这些情况,决定将专家组在华工作的时间延长到1949年4月1日。


这样,苏联只暂时部分地解决了东北对经济建设专家的需要。


但毛泽东访苏始终未能成行,而东北又急需苏联专家。


1949年1月,东北民主政权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经济计划,请科瓦廖夫转呈斯大林,以期在制定与完成1949年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计划方面,得到更多的苏联专家、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援助。


报告称:


“据东北民主政权的计算,为了制定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的最终计划和组织生产,至少需要500名苏联专家,其中军事工业35人,燃料动力工业40人,冶金和化工工业30人,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35人,铁道运输和交通116人,造纸和木材工业20人,建筑材料工业20人,纺织工业和轻工业20人,食品工业20人,地方工业和手工业8人,农业15人,国民教育65人(包括学院和学校的教授和教师),卫生保健医生55人,金融和信贷20人,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20人,综合和平衡部门6人,统计和核算10人。”


总数是林彪1948年9月8日提出的专家数的5倍。此外,还要求支持大量的设备和原料。


例如,仅军事工业一项,就提出建成日产10门山炮和野炮的制造厂,提供TT炸药3000吨,火药200吨,铜360吨,特种金属10000吨,自动车床150台,炮筒钢管300吨,钨100吨,铝50吨,矾700吨,电线2500米,电缆50000米,皮线100000米,超强线40000米;此外,还有军事工业所需的各种仪器和材料。


科瓦廖夫认为:


上述计划和申请书是中国同志在没有专家参与(除铁路运输计划和申请书以外)和对于工业情况未经调查的情况下编制的,因此,恰当的做法是现在暂不研究他们的计划和申请书,而派遣一个苏联专家小组去东北调查军事工业、冶金、煤炭、电力、机器制造、化学及其他工业部门的情况,责成该专家小组在一个月的期限内向苏联部长会议提出建议。





科瓦廖夫的意见与联共(布)书记处的意见基本一致,建议苏联先向东北派出经济专家10名。苏联大批的援华专家(包括向东北派遣的专家)是在1950年毛泽东访苏时定下来的。


但东北最急需的铁路专家和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苏联几乎百分之百地给予满足。




5、支援中长铁路南线恢复营运



1948年11月末,中国东北民主政权,通过中长铁路局局长茹拉夫廖夫和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办公室主任马利宁,向苏联政府提出:


将储存在大连的中长铁路的机车交给自己使用,利用大连储备的铁路器材和设备来修复沈阳至瓦房店的区段,启动沈阳至大连区段火车的运行,要求大连机车修理厂、道岔厂和信号厂承接民主政权的定货。


为完成这些任务,东北民主政权还要求,苏联向东北再派200名铁路工作者。


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为了恢复中长铁路南满支线的营运。茹拉夫廖夫和马利宁完全支持这些要求,他们估计,为实现这些要求,需要向东北再派170名苏联铁路工作者。


这一数目与东北民主政权的要求大体相符。


1948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下达指令:


(1)准许中长铁路管理机构的苏联部分,从大连储备的列车中调拨1500个货运车厢,130个客运车厢和50个机车给东北民主政权,以便组织东北的铁路运输;


(2)按照与东北民主政权达成的协议,在1949年5月1日以前,大连机车修理厂利用积压的半成品和材料,为东北制造出1000个货运车厢;


(3)中长铁路各工厂负责对东北的铁路机车和车厢进行大修和中修,制造所需信号、通讯器具和道岔;


(4)中长铁路大连营运区派出修理车和专家工作组并携带修理大连境外区段铁路所需材料,随时进行铁路修理工作。


由于东北发生国共内战,该路南线的主要路段一直由国民党军队所控制,没有实现中苏共同管理和运营,苏联十分不满。辽沈战役后,中共控制了东北全境,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






中国东北民主政权请求苏联帮助恢复南线通车,正符合苏联要求。仅苏联人员和物资能从苏联欧洲中心地区,通过外贝加尔地区,直接经过中长铁路进入大连,打通苏联中心地区和旅顺口海军基地的交通,就给苏联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


这样,中国革命的利益与苏联的国家利益就达到了一致,苏联领导人和各主管部门全力支持东北民主政权的要求,不待其他要求的解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苏联部长会议指令的各项要求,这样,苏联铁路工作者以及大批铁路器材及时来到东北。


东北军民充分利用苏联方面的支持,恢复了南满铁路的通车,打通了关内外铁路的联系。194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为提前进行平津战役,决定东北野战军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快捷方式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






由于铁路运输的保证,东北野战军及时出关,出其不意地包围了平津之敌,完成了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


1949年1月8日,毛泽东给斯大林写信,对科瓦廖夫帮助恢复铁路和其他经济工作表示非常感谢。


信中说:


“在科瓦廖夫和其(他)苏联同志的帮助下,东北的铁路交通线已经基本恢复。现在,科瓦廖夫同志与中国同志一起制定了在1949年恢复华北,即长江以北3000多公里铁路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在本年入冬时完成,那时我们将拥有18000公里的铁路线(包括东北地区的铁路)营运通车。”




6、物资支持



除了苏联对东北铁路器材和铁路设备的支持之外,苏联还应东北民主政权所请,提供了棉花、布匹、医药、军需品、日用品等其他物资。


1948年10月16日,高岗写信给斯大林,要求苏联紧急提供20000吨棉花,以解决东北纺织工业所需。


由于这批棉花已经列入苏联对东北的出口计划,苏联外贸和运输部门便安排紧急调运。东北民主政权为及时得到所必需的苏联物资,将按协议提供给苏联的粮食赶运到满洲里和绥芬河边境车站,造成大量积压。


苏联部长会议责成苏联交通部,紧急解决东北与苏联的物资流通问题。苏联交通部责成外贝加尔铁路局和滨海铁路局,调动400个车厢,昼夜不停地转运东北的粮食。


由于苏联部长会议的重视,物资积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保证了苏联向东北输出的棉花等各种物资的及时到达。


国民政府东北当局在1947年即已恢复了与苏联的电报通讯。但随后在辽沈战役过程中这一电报通讯又中断了。辽沈战役后东北与苏联在党、政、军、民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增多,恢复电报通讯问题提上了日程。


1948年底,中国东北民主政权通过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向苏联提出了签订苏联与东北地区电报通讯临时协议的建议,并提交了协议草案。


电报通讯的线路是:


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尔滨(经由绥芬河)和赤塔-满洲里。双方各自负责自己一方境内的线路和电报装置的配备以及保障运转的费用。





国际电讯公约和电报规章适用于苏联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电报通讯。在相互通讯中使用俄语、汉语、法语和英语。苏联邮电部认为,恢复与中国东北地区的通讯是需要的,对中方提出的协议草案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修改意见。1949年上半年,东北地区与苏联的电报通讯得到了恢复。


以上情况说明,在辽沈战役过程中,特别是在以科瓦廖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到来之后,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得到了迅速和全面的发展。


科瓦廖夫并非一般的苏联专家,来华前任苏联交通部副部长,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在组织交通运输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来到东北不久,被正式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在实施与援助中国民主政权恢复和组织工业生产和铁路运输各项措施方面的副全权代表”(当时没有派出全权代表),实际上是苏联政府派驻中国东北的全权代表,有权就东北与苏联关系中的一些最紧迫问题直接向斯大林提出报告。


将他派往东北本身就表明苏联对发展与中国东北、以及进一步发展与中共掌权后的新中国的关系是十分重视的。


通过科瓦廖夫与苏联最高领导层的直接沟通,东北与苏联已经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苏联与东北的铁路交通、航运和电报通讯迅速得到恢复,双方各种实际业务部门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这一切不仅大大缓解了东北在恢复经济、支持前线作战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中苏两党和两党领导人-斯大林与毛泽东的相互信任。






正如东北的解放为全中国解放打下牢固的基础一样,东北与苏联建立的牢固的关系,为1950年中苏同盟的缔结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