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快乐美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一碗米线,云南人味蕾深处最难忘的记忆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2-07-06 22:12 已读 623 次 1赞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碗米线能引起云南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尽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这是昆明八十年代的一句民谣。


如果你要问一个云南人,平常最爱吃什么?可能答案各有不同,但要问最常吃的是什么?那一定是米线。


米线在古代称为“粲”,意为精米,引申义为“精制餐食”,起源于中原地区。《隋书》(食馔次第法)就记有米线做法。南宋时传入南方,成为南方人们经常食用的米制品,特别是在云南盛行。


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米线店。有的大隐于世,深藏小巷之中,有的占据街道最显眼的位置。大大小小的店面,争妍斗艳。每每经过米线店门口,我都会不经意地流口水,这也许是味蕾深处最深刻的记忆吧。


一碗米线能引起云南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2012到2017年的这五年时间,我在上海读博士。上海吃的东西品类繁多,也很精致,学校食堂里至少有上百种的各类小吃,但我却很难适应偏甜的口味以及什么菜都要勾芡的做法,每次去食堂常常光顾川菜档口。每每想念家乡的米线,却因为很难买到只能以酸辣粉解馋。


2016年的夏天,我刚怀孕三个月,正处于孕吐期,吃什么吐什么,每天吐得翻江倒海,嘴巴里充斥着各种不舒服的滋味。本就吃不惯甜食,如此一来胃口就更加的不适应,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可怜得要命。好不容易熬到放假,坐上火车,尽管胃里依旧一顿翻滚,但一听到列车员叫卖米线,味蕾就被勾起来,毫不犹豫点了一碗,刚吃到第一口,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瞬间把我感动得痛哭流涕。


图 / 摄图网


回到家,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情,便是让老爸煮上一碗热腾腾的米线。


小锅米线


在云南,米线的种类和正餐一样多。如有:小锅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罐罐米线、大酥牛肉米线、红豆汤米线、猪脚米线、鳝鱼米线、肠旺米线、过桥米线、炒米线、瓦缸米线、三鲜米线、老仓醋米线以及少数民族的撒撇等等。米线是老少皆宜且物美价廉的正餐或小吃,众多的米线中总有一款适合你。


外地游客来云南旅游,一般都只知道过桥米线,云南本地人,尤其是昆明人却更喜欢吃小锅米线。如果说过桥米线是米线中的贵妃,那么小锅米线便是米线中的小家碧玉。


小锅米线最特别的地方在于用口径八寸的圆形深铜锅现煮,用时髦的话说便是有锅气,热腾腾,味道新鲜入味。


小锅米线要求食材新鲜,用料也有一定讲究。一般用猪肉做帽子(“帽子”,很多的时候也简称为“冒”,是云南人对浇头的叫法),猪肉要选瘦七肥三的当天前夹肉,手工剁碎却不能让肉散掉。


提前用新鲜猪板油,炼好备用。韭菜是必须有的,采用当天新鲜粗韭菜切成小段。腌菜一定要用活腌菜,不要用发酵很久的,小锅米线解油腻全靠它了。油辣椒则用云南丘北特有的干辣椒炒熟,切记不要炒糊,用时就把辣椒放在石臼里冲碎,用烧制成熟又冷却至120度的菜籽油泼入辣椒碎片,静置24小时后使用。配菜因时节而定,春天用豌豆尖,夏天可用卷心菜,秋天用大白菜,冬季则用高山娃娃白菜。


煮米线的小锅使用云南江川产的小铜锅,带直立木制高把手,方便在明火上提起放下,也能防止火太大把手柄烧坏,旧社会都是用的煤炭,现在基本上用的是天然气,少了些烟火味和市井气。



图 / 视觉中国


铜锅先在火上预热,全程用六两长柄圆勺操作,圆勺刚好可以整个放入圆形的铜锅,先加入一小勺猪油,融化之际,随之加入冷水,待水烧开后,碗里分装好的米线按照大小碗分量直接倒入锅内。


米线放入煮一小会儿,接着用六两长柄浅口圆勺沿装满新鲜肉末的大碗边轻轻一划,勺面轻轻移入锅内,动作一气呵成,肉末自然地滑入并均匀地铺在米线上。煮的时候切记翻动,这样煮好以后,肉末呈现小一坨或者一小饼轻轻地浮在汤面上,十分诱人。


煮的过程中要打去浮沫去腥,这样混合着肉末和油香的滚水再和拓东酱油融合以后,香味就出来了。接着加入切成小段的韭菜和水腌菜碎,放入当季蔬菜,接着再煮一分钟,待肉煮熟,起锅前放入调制好的调料,比如:味精、胡椒粉,辣椒油,最后把煮好的米线轻轻提起顺着碗边一滑,整碗诱人的小锅米线便呈现在食客面前。


吃时,一定要先轻轻呷一口滚烫的肉汤,试试温度,以免烫伤。肉汤的表面附着一层薄薄的红油,汤色诱人,轻轻挑起几根米线吸入嘴里,那股浓烈的味道是几代昆明人永远的记忆……



纪录片《早餐中国》


吃米线除味道外,最讲究个“烫”字,像小锅米线、过桥米线都是如此。汪曾祺先生曾经描述过云南米线的“烫”,过桥米线“汤面一层鸡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


昆明人爱吃小锅米线,由此也诞生了官渡小锅米线、建新园,端仕小锅和近年来兴起的青和小锅、铁棚小锅等品牌,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辣椒油配方和配料,天天吃也吃不腻。


我的最爱还有凉米线,凉米线又称什锦米线,通常选用酸浆米线(俗称粗米线),稍微用沸水汆一下,出锅后放在碗里晾着。做凉米线,精髓在于帽子和调料,帽子一般是用肉末加云南特有的昭通酱、什锦酱汤池老酱按比例一起炒制做成杂酱。


各种酱料的融合,既有昭通酱厚重的香味和什锦酱的甜味,也有老酱的辣味。帽子也可以用鸡丝,父亲一般喜欢用“武定壮鸡”做鸡丝,鸡肉稍微煮硬一点,鲜嫩的土鸡肉加草果和葱姜煮熟晾凉撕成小块,和顺滑的米线完美融合在一起,越嚼越香。


凉米线是所有米线种类中调料最为丰富的,有酱油、甜酱油、香醋、白糖、香菜、韭菜、芫荽、胡萝卜丝、辣椒油、芝麻油、蒜泥等,调料倒进米线里拌匀,酸、辣、麻、甜、香各味俱全。



图 / 视觉中国


为了摆盘漂亮,人们还会将凉米线盛放在一个大约12寸的浅口盘子里,均匀铺开,上面再放上切成片的凉白肉、胡萝卜丝、熟花生碎,因品相与口感上好,这道菜因此也成为云南人婚宴、家宴、聚会乃至年夜饭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具有与水饺等同的象征团团圆圆的意味。凉米线作为滇味冷拼的时尚,还是夏秋两季家家小吃店都要推出的品种。夏天来一碗凉米线,搭配一杯木瓜水,清热解暑,简直太爽口了。


云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制作凉米线的方法不尽相同。例如,在德宏一带的傣族地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凉米线是用很细的米线做成,加入动物的“苦肠”熬制的“苦水”,配上韭菜、香柳、缅芫荽、小米椒、番茄等佐料,再搭配上一些牛毛肚、烤牛肝等,俗称“撒撇”。味道苦中带酸,十分适宜在天气湿热的地方食用。


甩一碗米线克


云南人酷爱米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走在路上,经常都能听到有人约饭:“走,今天甩一碗米线克(去)。”“甩”字充满了豪气和大方。米线不像重庆小面那样火辣热烈,也不似江南的阳春面那样清淡爽口,却充分显示了云南人特有的中和、朴实的性格。


有几年我经常到个旧出差,对个旧人热爱米线的程度印象颇深,也深刻感悟到个旧人把米线融入一日三餐的精神。


个旧是云南东部的一个小城,城中央有一金湖,四面环山,山清水秀。这里的人说话声音柔柔的,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虽然个旧城很小,但一条小街上竟然有七八家米线店,而且都坐着满满当当的人。早点自不用说,午饭、晚饭当地人也都喜欢用米线来解决。


个旧米线店做米线,一般都是熬两锅汤:一锅清汤,一锅红汤。帽子有汆肉、鸡肉、牛肉等。顾客选好帽子和汤料后,老板就会迅速把滚烫的汤料放在碗里面,然后倒入米线和帽子,人们便可自行去放调料。



▲米线不像重庆小面那样火辣热烈,也不似江南的阳春面那样清淡爽口,却充分显示了云南人特有的中和、朴实的性格(孙孙Boy 摄)


门口的桌子上放着几只小桶,桶里面装有不同的腌制品:酸萝卜,莲花白,酸菜,辣椒,顾客自取食用。装米线的碗超级大,有人形容“碗有头大”,米线数量也很充足,7、8年前大概是5块一碗,现在可能涨到10块一碗了。


最有特点的是,个旧的米线店大多都会摆放一张烧烤桌,一位上了年纪的婆婆专门烤豆腐和洋芋,这两样东西是米线的最佳搭配,也是云南人最爱吃的小吃。单吃米线还吃不饱或不过瘾的人,可以坐在烧烤桌上继续吃。每吃一个豆腐,婆婆会捡一个豆子放在专属你的小杯子里计数,一个豆腐2毛钱,吃了多少算多少。个旧的豆腐也很好吃,一般人吃十几个就饱了,加上米线,十几块就搞定,便宜又美味。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