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迹解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世界各国的笔迹学水平到底有多低?

送交者: 韩进[☆★★声望品衔11★★☆] 于 2022-02-12 15:42 已读 33043 次  

韩进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世界各国的笔迹学水平到底有多低?


中国笔迹学泰斗 世界笔迹学第一人   韩进


 

近代以来,中国人骨子里崇洋媚外,总觉得西方的月亮圆。客观地说,西方文明先进,大部分是事实。但在笔迹学领域,彼此没有沟通,仿佛外星人,故而在中国笔迹学专家心目中,虽然相信中国独特,不会比外国差,但总以为有强大深厚心理学基础的西方各国,笔迹学也不至于比中国得太远。


中国人主张低调做人,我来到澳大利亚,长期蛰伏,在网上观察各国笔迹学的情况。我发现,各国与中国的差距,实在出乎意料。说得直白了,就是他们简直就是在小孩子玩尿泥!


中国专家视笔迹学为严肃正经的科学,分析笔迹首先要对笔迹材料提出合格的要求。然而,我们在网上英文笔迹学世界里看不到这种迹象;搜索对英文笔迹材料的要求料,一无所有。


炼钢时首先要选矿石,做衣服时首先要选布料,世界各国的笔迹学专家,为什么不对笔迹材料提出要求呢?


中国笔迹学专家分析笔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进入笔迹书写者的内心世界,要揭示它。所以,他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确定自己对笔迹材料的要求。水平越低,要求越高。每个人都知道,完全不提要求,自己现在没那么高的水平,写不出准确的结论。


各国的笔迹学专家还没有进入每个笔迹书写者内心世界的奢望,他们还处在研究笔迹现象之共性的阶段。他们在研究概貌性笔迹特征的共性,研究静态形状特征的共性。他们还在寻找这些方面的共同特征,在破解这些特征的心理含义。


就像对待蘑菇这样的东西,中国人想的是先区分有毒没毒,然后就是怎么吃,炖,还是炒?那么“笔迹材料”的要求就是先把好第一关:选没毒的蘑菇。


各国笔迹学专家,还没怎么想吃蘑菇的问题,他们把蘑菇视为一个植物的种类,先统计各种类型的蘑菇:多大的个儿,什么颜色,闻起来是什么味道。他们研究的不是每个蘑菇身上有什么样的个性,而是看每个蘑菇身上有多少种自己已经知道的共性。他们所追求的结论不是笔迹书写者究竟有什么特殊的个性,而是看已经知道心理含义的共性特征能落实到此人身上的有几个。


结果,各国笔迹学专家对笔迹材料的要求,至今还是一张白纸。


对笔迹材料不提要求,等于炼钢对矿石不提要求。这样分析笔迹,当然就近似于小孩子玩尿泥。


第二种表现,是各国笔迹学都不设测评指标,就是说,没有分析项目,即分析笔迹之前不确定要作出什么内容的结论,犹如射箭不设立靶牌。不确定谁是敌人,不确定敌人在哪里,更不考虑是射敌人的胸口还是咽喉之类的问题;朝天射箭,射多高,射多远,落下来扎到谁身上……一切都听天由命。


这与中国笔迹学专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笔迹学专家,分设性格、品质、思维、能力、适宜职业、人生观、价值观、心理障碍……几十种,成百上千种。既是给顾客选择的指南,也是专家平时自己研究时学术系统化的基础。人的精神世界浩瀚无边,不设置测评指标就像蚂蚁跳进大海,根本找不到方向。


各国专家不设测评指标,请求分析笔迹者也不提要分析性格还是品质,或是其它。至今互联网上,脸书上,还是这种状态。


设立测评指标,才能迎合顾客的需要,才能把具体问题说深说透。


第三种表现,是与不设测评指标相联系,随之而来的写结论随意。顾客不提要求和目的,专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关键是专家能看出什么,不是顾客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笔迹分析结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说,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第四种表现,是专家研究的内容不同。中国专家研究的是从笔迹中分析近期心态、忠诚度的判断、原生家庭的追溯、核心动机的辨识、自尊心和他尊心的区分、九型人格理论的改造、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辨、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辨、心理运行机制的分类……在许多方面,中国笔迹学专家做的是心理学家的分内事,因为进入人内心世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心理学界至今还没有这种紧迫感,许多领域还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各国笔迹学专家做的依然是从那些字体大小、字体正斜、空白边宽窄……里面寻找“秘诀”。一部分专家开始尝试使用直觉进行分析,对直觉的使用还没到自觉和理性的程度,而是好像古代人拣到了一部现代人的手机一样,乱点一通或许看到些画面,终究是莫名其妙。


第五种表现,是专家研究的对象不同。中国的笔迹学专家,把很大的精力用在研究线条上;各国笔迹学专家,精力依旧停留在静态形状特征上,横杠位置高低,字体倾斜,空白边宽窄等等。把线条分类分析,我至今还没见到各国有人这样做。


第六种表现,是使用的分析方法上。中国专家使用动态分析法是主流,使用特征法的人也在吸收动态分析法的成分,比如学习分析线条;死抠特征法教义的人虽然不少,但在学术上成就不大,形不成气候。各国笔迹学界则基本上还不知道什么是动态分析法,少数人使用直觉分析,但还看不到对直觉的理性认知。


第七种表现,理论方面。到处是判断句,不说依据,不讲为什么。不敢肯定时则只能猜测,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连什么是笔迹也不知道,说不清,遑论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总体上说笔迹是心迹,具体每个笔迹特征如何确定为某种心理含义时则一个也说不上来。


第八种表现,是专家与顾客的互动方面,或者说是专家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笔迹学的研究过程,离不开实战演习,专家的一生,就是实战演习的一生。亲朋好友熟人学生都帮忙找,不管谁遇到怪异的笔迹、个性独特的人,无不如获至宝。怪异的笔迹容易找,但如实的反馈很难得。反馈的信息有深度,分析笔迹的技术才能提高。没有反馈信息,一般专家也懒得用功分析。但在互联网上,看各国的笔迹学活动,却是几乎见不到有价值的反馈,能有谢谢两个字的回应就算不错了。这样的研究状态,也就难怪其水平与中国望尘莫及。


第九种表现,是分析结论方面的表现。中国专家的结论,是正儿八经的结论,世界各国的结论,大多数是片言只语,不咸不淡,东拉西扯,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虽然也时时出现,总体水平和正规化、标准化,明显与中国相去甚远。


总的来看,在人工分析笔迹方面,世界各国与中国相比,完全不属于一个档次。


西方各国笔迹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方面。只需要扫描一个单词,然后输入文本内容,就可以生成模仿你笔迹的手写版;机器人能模仿任何人笔迹;进行笔迹鉴定,人类笔迹鉴定师的饭碗都将不保;辨识握笔方式等生物力学特征对笔迹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测量笔迹特征以及分析笔迹;人格预测,国籍识别,性别判断,心理疾病的诊断,生理疾病的诊断,签名笔迹识别与伪造……这些方面中国望尘莫及,也可以说同样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只不过彼此的位置倒过来了。如果AI技术与中国的动态分析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二日

喜欢韩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韩进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