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毁家纾难的“蜀中彭湃”李家俊
+关注
▲李家俊(图片来源:凤凰山下)
“抓共产党!”“抓共产党!”
1931年10月26日,重庆的街头依旧弥漫着白色恐怖,两声呼喊打破了长街的宁静。第一声来自一名叫作刘文达的特务,他在街上认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又自知难以单独对付,于是马上放声大吼 :“抓共产党!”而一位面容清瘦,眉目有神的男子听到特务的呼喊,转身便跑,也边跑边喊:“抓共产党!”后面跑的这个男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川东特委军委书记、素有“蜀中彭湃”之称的李家俊。
李家俊于1903 年 8 月出生在四川万源县固军坝,父亲李世江,家有500多石地租和10多石茶叶的产业。他曾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后又逐步投入到风起云涌的革命激流中。起初,他看到军阀混战下的劳苦人民过着“住在老山坡,吃的洋芋果,茅草房房篾笆笆门,烤的转转火”的凄苦生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他在家乡兴办学校,培养革命人才,同时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军阀团阀的群众斗争。然而在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李家俊认识到教育难以救国,合法斗争难成大业,只有拿起枪杆子才能打碎旧世界。1927年,他在达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了武装革命斗争之中。
党的八七会议后,李家俊与王维舟等人根据会议精神,分析了川东地区的斗争形势,决定组织农民武装起义,他们提出“宣达城万,四县联合。一起反抗,共享太平”的革命口号。李家俊这时先后任万源特支书记和达县中心县委书记,在万源、城口等地广泛宣传革命,发动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捐、抗粮、抗税斗争。
“要革命就从自己做起”,李家俊自己出身于地主家庭,为了做好表率,他率先对自己的家庭开展革命。那天,李家俊回到固军坝老家,说服父亲开仓分粮,毁家纾难,把自己家的几处庄户,十多万斤谷子以及全部家产交给农会分配使用,作为起义队伍的开支,这一举动为革命队伍树立了光辉榜样。当时的《巴蜀日报》在报道中称:“农民起义首领李家俊氏,现归之者甚众,将万源家产散尽作为费用。”由于李家俊带头,此后,城、宣、万一带轰轰烈烈的开仓分粮、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便迅猛地开展起来,革命队伍迅速壮大。1930年3月,李家俊率红军攻下城口县城,震动全川。此时,川东游击根据地发展到城口、万源、宣汉三县交界的大片地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 6 万以上,建立了城万根据地县农会(李家俊任主席)和4个区农会、20多个乡场农会。
不久,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和省委书记刘愿庵相继壮烈牺牲,省委为了加强领导,集中力量领导武装暴动,调李家俊到省委工作。他离开万、达、城、宣根据地后,城万的红军受到敌人重重包围,弹尽粮绝,起义遂于1930年7月失败。起义失败后,敌人大肆捕杀革命者及其家属,李家俊年已六旬的父亲,仅8岁的独生子,以及妹妹、弟媳等一家10余口人,被迫流落他乡,衣食无着,四处飘零。但他却没想到,自己连最后见一眼父亲、妻儿的机会都没有了。
1931年3月,四川省委因环境恶劣,遂迁至成都,决定再度成立川东特委,领导川东地区40余县的工作,李家俊任军委书记,负责领导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各地军事武装工作。他身处虎口蛇窟的重庆,神出鬼没,巧于应变:他有时身穿长衫、手捧水烟袋、满面胡须、斯斯文文,像个医生,自称“何胡子”;有时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身穿西服,手持文明棍,像个达官贵人,自称“李治安”;有时化装成教员、学生,自称“陈国太”;有时又化装成工人农民,又叫“刘柏华”。由于行动多变,出没难测,他在虎口狼窝坚持斗争一年有余,未被敌人发觉。
1931年10月26日,李家俊不小心遇到了特务刘文达,因此发生了开头的一幕。李家俊边跑边喊:“抓共产党!”他想以此混淆敌人。然而,与中共的地下组织相比,刘湘的军、警、特务太过强大,李家俊还是遭到包围和逮捕。被捕后的李家俊,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惑,经受住了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在罗家湾杀害。他生前说:“我是一个梦想家,但是我并不以为是在做梦,我的生活是完全真实的,我总觉得我的希望是很快可以达到的!”因为李家俊的革命精神、斗争事迹和彭湃十分相似,群众称他为“蜀中彭湃”。
《重庆红色故事》(第二辑),作者:刘华
原标题:毁家纾难的“蜀中彭湃”——李家俊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