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禅修卷三:禅修入门(2)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5-01-20 10:42 已读 1041 次 4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6,禅定两个特征的不兼容性,造成一般人在禅修起始阶段都会遇到难以两者同时兼修的巨大难题,这是禅修者禅修之路上的第一道难关。那么,有没有某种能适合绝大部分人的,相对容易的禅修起始方式呢?以下为初涉禅修者提供一些我对禅修起始阶段如何兼修两个禅定特征的心得。

先说两个真实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在《武林高手》一文中提到的意大利青年,也开始学习禅修了。但他总是抱怨没什么时间修习,因为他是一位半工半读的留学生,读书之余还打着两份散工(一份就是我所在公司的工作),另一份工是在一间意大利餐馆擦碗碟,任务是把成百上千已洗干净的碗碟用布擦得不留一点水印。工作并不繁重,却无聊到直打瞌睡。我说这可是禅修的好时机!我教他擦碗碟时,忘掉功利心(不要想擦碗碟这个任务有意义或是无意义),忘掉自我,注意力既在碗碟上,又不在碗碟上,对自己正在擦碗碟这个任务清清楚楚,对擦碗碟时的每一个动作、姿势、力度都了了分明,心中有数。意大利青年按我的指导尝试了几天后,开心地对我说:果然有用!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下班后不但没有往日的疲倦,还显得精力更充沛,往日心底里时常莫名出现的烦恼也大大减少。

另一个例子则过去好多年了。一个朋友的儿子当时在深圳一间“臭名昭著”(读者应该懂的)的公司里从事装配线上的工作,每天千篇一律地对着眼前的电子线路版,重复着同一套动作。他说他十分理解那些因此而跳楼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有多次想从窗口跳出去的冲动。我在与朋友儿子的通讯中指出,令他情绪低落的原因,不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本身,而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联想:想到自己的青春耗费在这电子线路版上、想到自己的价值就是这每月的三千元、想到前路茫茫这种局面不知何日是尽头……。我告诉他,何不把这份工作当作锻炼自己心态的机会?没有强大的心理质素,日后即使有好机会也会被自己错过。我把禅修的入门办法告诉他,建议他用在每日的工作上:清楚意识到眼前的是电子线路板,清楚知道自己的双手在工作中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除此之外,清空脑中的所有杂念,包括与当下工作有关的,包括下班后那些烦恼事,那些开心事,忘掉时间,忘掉自己。若干日子后,朋友的儿子来电:由于按我的方法工作,效率奇高,出错率奇低,更由于他始终心平气和脸带笑容,与同事及上司的关系特别好,现在他已升职为一个小工头,月薪八千。他问我接下来该如何禅修。我回复他:接下来尝试领悟八千等于三千的道理。又过一段时日,他回复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每天清早醒来,都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如何起床、更衣、梳洗、上班、下班,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笑,看着自己如何一本正经,看着自己如何胡作非为。

他开始悟道了。

一般人的印象里,禅修就是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这也是禅修,这种禅修方式叫做坐禅,坐禅常用的姿势佛家称双跏趺坐姿。坐禅确实是禅修的其中一种重要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太适合初学者,因为同时兼修的冲突一下子就被遇上了,加上初期坐禅时的腰酸腿痛初学者难以无视,静态之下那种辛苦的感受更会被放大,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会显得无所适从,往往因此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上面两个例子里的禅修方式,叫做“动中禅”,这是一种适合初学者的禅修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在行动中实现禅修。对于初学者,这行动是越简单越好(注:刚好两天前哲版有网友发表了一篇转载《威廉·卡尔文:智力的本质》,可以作为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参考)。两个例子里的初学者,都正在从事某种无须什么大脑思考的,简单机械性体力劳动。此类劳动有一种强迫的性质,令劳动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当然这种清醒远未能达到明觉状态,但因为我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断除功利心,即尽量减少无序联想及减低情绪起伏,他们已能体会明觉状态的个中滋味。

动中禅不拘一格,读者在家中,在路上,在工厂或公司里,都能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到禅修的时机。对于初学者来说,每次的禅修时间在两到三个小时左右才能收到效果。

也有人通过书法或绘画进行禅修的,这些也属于动中禅。但我认为这些方法不适合初期禅修者。因为书法绘画讲究技巧,技巧是一种属于“智”的运用,而“智”是禅修的大忌。

有看过我之前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我经常有开长途车出差的机会,为此还写了几篇《心路游记》,我把开长途车也作为禅修的一个机会,还自己把这种独创的禅修方式命名为“行车禅”。

行车禅是一种相当容易进入禅定状态的动中禅修方式,但这是一种十分“奢侈”的方式。说其奢侈,是因为必须满足许多特定的要求:驾车者必须有熟练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驾驶经验,对所驾驶的车辆的各项技术指标安全系数都心中有数,还要熟悉路线,这路线必须以高速公路为主,在高速公路持续行走的时间最好不低于两小时,这高速公路还应该是不太繁忙甚至车辆稀少的郊外乡村高速公路(特别是对于初学禅修者)。

满足了上述条件后,就可以开车上路了。

(提醒读者或学习禅修的人士注意:这里有关“行车禅”的内容只是让各位对禅修加深认识,本人并不提倡推广这种禅修方法,因为毕竟是开着车并且在高速公路上,有相当的危险性。并且禅修不是一两次一两日就成功的事,必须反复进行。我想没有多少人有机会频繁地在高速公路跑两三个小时以上。)

对于初期禅修者,通常在高速公路持续驾驶半个小时后,才会出现让驾驶者领会到“禅意”的感受:由于速度的稳定,驾驶者除了把握方向盘外,基本上没有了其它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状态稳定的驾驶后,驾驶者的情绪亦趋于平稳,但“必须认真驾驶”这个强迫性指令至始至终被执行着,驾驶者的意识因此保持着清醒。在清醒意识下,驾驶者对路线、目的地等与此次驾驶有关的所有信息,都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前面说过,内在意识引起的情感波动远比外境引起的情感波动难控制得多。但处在长时间单一的驾驶状态时,由于外境接踵进入驾驶者的视野,内在意识的情感波动就变得很容易被控制,由潜意识产生的无序联想,其频率会变慢甚至停顿下来。结果就是:驾驶者只需对眼前的山水保持着平常心,对所谓美景不要大惊小怪,就能够在不破坏外在和潜意识两种无序联想平衡状态的前提下,把两种无序联想出现的频率双双降下来,也就会对“明觉状态下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的特殊状态”产生初步的认识。不过,此时的认识只能让驾驶者达到“欲界定”的初级层次,离真正禅定还有很远。

我驾驶长途车时,对目的地心中有数,但对距离则不去思考,即无论计划驾驶距离是一百公里、五百公里还是一千公里,我都保持一样的心态。对需要驾驶的时间我同样心中有数,但时间对我来说没有了长短的意义,而只是表示某种技术性指标刻度。也即是说,如果我打算在驾驶过程中禅修,则驾驶过程中的距离时间的“延申概念”都不复存在,我只要清晰知道:我在驾驶,我驾驶的车辆正以某个速度行驶。

这就是一种“当下”的心识。

“活在当下”,许多教人处世的书籍都会提及。《圣经》云:不要为明天忧虑。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而禅修,更要求把“活在当下”作为时刻牢记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活在当下”?一般人接到一个任务,要连续开十个小时车,走一千公里的路,一股沉重的压力感马上就会在心头形成,这压力感亦是一种无序联想,这种无序联想,把未来的压力提前叠加到眼前。所以我驾驶时,刻意不去思考时间与距离,目的就是为了把压力分散,把其变为尽量小的单元。试想想,一分钟或者一秒钟,一公里或者一米,都是一眨眼就过了,何来压力?

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把未发生的压力烦恼叠加到一起,人就时刻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那是何其愚蠢的事。

驾驶过程中,我“眼观六路”,但“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

这里顺带介绍一些驾驶经验,结合这些经验能让读者更明白禅修:教车师傅教初学者驾车时,常要求学生要集中精神观察路面状况,但又要求学生保持放松,这两个矛盾的要求常常令初学者不得要领。既要集中精神,又要放松,即我说的“没有焦点,处处焦点”。

如果我们在驾驶时心不在焉,迟早会出事故,但如果精神高度紧张,也同样容易出事故。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的奥妙,就在于有没有领悟“没有焦点,处处焦点”。初学驾驶者处在车水马龙的路上,视觉接应不暇,根本不知道该注意什么,又或者注意了不重要的一点,却视而不见具有危险性的另一点。这叫做“处处焦点,实际上没有焦点”(这也是阅历不够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常遇到的问题。亦因此,当有人要求我就时事发表评论时,我都会婉拒。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事件发生,每天都“时事追踪”地发表评论,就是“处处焦点”,人就会“迷”进去了)。

此外,“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也反映在对其它车辆或行人的动态,有没有瞻前的预测能力。瞻前的预测能力亦是明觉状态的其中一项要求:对事物的变化流续了了分明。举个例子:以我的经验,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及没有药物或酒精影响的清醒状态前提下,车祸大多出现在转线(变换车道)的时候。特别是初学驾驶者,注意力通常只集中在前方,而不知道如何留意两旁的车辆运行情况。每当要转线前,教车师傅除了要求学生观测倒后镜外,更都会要求学生对计划要进入的行车线用“扭头过肩”的方式观测,因为这是观测“盲点”的唯一方法。但我认为这些还不够,因为这些都是(共时性)当下情况的判断,缺少了对情况(历时性)发展变化的判断。正确的驾驶方法是:倒后镜不只是为了转线时观测车辆而用,而应该是在驾驶过程中,即使没打算转线,也要作为“没有焦点,处处焦点”的一部分,时时观测,这样才会对左右后三方车辆的动态心中有数。如果做到了这点,则在心里作出转线的决定后,在再次观测倒后镜之前,心里已经清楚此时转线有没有危险,所谓盲点实际上已不存在,随后的再次观测倒后镜,及扭头过肩只是一种双保险的确认性质。以这样的方式驾驶,转线时出车祸的几率将大大减少。

“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以及明了事物的变化流续,既是驾车经验之谈,也是禅修时明觉状态的特征,又能成为一般人日常的心理训练项目之一,更是人生、事业上最佳的处世处事策略。“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也是我对“人生不要太执着”这句话的理解。能够做到“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人生会显得特别顺畅,就如有经验驾驶者驾驶车辆时的得心应手(声明:特别顺畅可不保证一定发达哈,别会错意了)。

驾驶时对车窗外的景色,不作情感判断及无序联想。例如,对于眼前一座山峰,我只是在心识上知道这是山峰就够了,而不对这座山峰作出雄伟、美丽、巍峨、这山展示了沧海桑田的伟大见证等情感色彩的评价。或者,在心识上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在人的审美观上】,这山属于雄伟、美丽、巍峨。也不会继续就这座山峰发挥想象力,例如:这山像一条龙、这山像一只虎、这山适不适合居住、山上是否住着神仙等等。

不作情感判断及无序联想,那么,尽管在驾驶着车子,驾驶者实际上就没有付出太多的精神力,即使是长途驾驶,也就不会过于疲倦了。

在人生路上我们往往也有“心累”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们“想太多了”。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