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禅修卷三:禅修入门(1)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5-01-18 10:35 已读 1484 次 5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禅修入门


注:此文纯属笔者自己禅修的心得。仅供参考。
似乎有网友认为:不是佛教徒,不应谈禅修。我给有这种看法的网友送上一段我曾经发表过的【狂言】
——

隐者非佛教徒。徒者,未出师之后学也。隐者无师,隐者亦非徒;隐者非佛门中人,亦佛门中人。门者,碍也,见也。

隐者心中无碍,无见。

是以故,隐者心中无门。

隐者身外无佛,心中亦无佛。

隐者,乃圆觉者。

佛法乃出世之法。隐者乃性情中人,故借出世法解入世事,借人性说情爱。

隐者借情爱说一个后现代的爱情故事。

先晒一点佛(歪)理:

美好的事莫如得到,得到莫如得不到,得不到莫如无所求。

唉!!!

原来如此:菩提乘凉树,明镜梳妆台,有物说无物,六祖正蠢才!

世上古往今来最大的阿Q莫如释迦牟尼。

隐者也是因为什么也得不到,只好做佛去了。

隐者也是阿Q。

因此隐者入庙从不拜佛。

既然即心即佛,哪有自己拜自己的道理!

——

正文


禅定,可以说是一种沉默的革命。力图挑战、反抗束缚人类身心内外一切桎梏的————自我革命。

禅修就是通过修习使心识达到“放下万缘”的特殊状态的过程。这过程有快有慢,取决于一个人的悟性及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否合理充分。有人可能穷一生禅修也悟不了什么,有人却可能“顿悟”,即一下子就悟了,不过这个“一下子”不应该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做好了前期工作加上日积月累的勤修之后才在某天突然“一下子”醒悟。

禅修过程包括了:禅修的起始阶段,就是先要学会摆脱苦乐意识的控制(意识上脱离因果律);然后是心识的自我控制阶段,反过来控制苦乐意识(意识上颠倒因果律);再然后才是慧觉阶段,此时心识不再发生任何思觉上的妄念(放下万缘的禅定),到这个阶段,才会有神秘主义经验的出现。


一,禅修的起始阶段:

1,先进一步解释禅修中的明觉状态。

禅修中的明觉状态,要求修炼者对身边周围发生的事、心里起的种种念头、以至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流续都有一种心中有数、了了分明的清晰观想。

前一篇文章已经说过:这种心中有数了了分明,类似于一个有经验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态度。这里我们再进一步作比较: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了分明,是因为医生曾经学习过系统的医学知识及接触过大量的病例。同样道理:禅修者要达致明觉状态,意味着禅修者越是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越能够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了了分明,因此有“大隐隐于市”之说,也因此,我是不鼓励入山避世这类“逃禅”的禅修方法的。入山避世的修炼,只是追求一种心境的平和。心境平和,属于“禅乐”的范畴。一味溺逸于禅乐,难以窥探神秘主义经验中的大智慧。

(说起“逃禅”之乐,有这么一个少为人知的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第欧根尼,他住在一个木桶里,全部财产只有这个木桶和一件斗篷、一根棍子、一个面包袋,但他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快活的人。据说他本来还有一只饭碗,但有一天当他看到一个小孩子居然可以双手捧水而饮,他便认为这只饭碗也属多余而把它摔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尽管我的文章都带有相当重的出世思想,但内容却是尽量贴近社会现实的。

此外,医生在学习医学知识和了解病例时,会力求深入和全面。但无论如何深入全面,医生永远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绝不会把自己变成病人。

同理,禅修者参与社会活动,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人生阅历,或社会经验时的心态,应该是“深入而不是融入”。融入,是一种“迷”,即医生把自己变成了病人。深入,永远是医生的角色,有着旁观者的清醒,清楚观察到:我们平常习以为常的所谓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会有什么“病”。又或者,禅修者知道自己心里面有两个“我”:小我是病人,大我作为医生冷静观察、无情解剖小我的病灶。

禅修者参与社会活动时这种“深入”心态,我称为“受训者”心态。即: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我的肉身这个载体,都是训练中的器材,可为我所用,却不属于我(换言直白之:貌似禅修与享乐两不误。可以说是相当“市侩”的方法哈)。以这种“受训者”的观点来看,前面所说的第欧根尼,几乎把所有训练器材都舍弃不用,凭什么能够修成正果呢?

此外,根据学历及阅历的深浅,医生是分不同的等级的。同样,明觉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初级的层次,有如初期的照片,其“明觉”只有黑白之分且轮廓模糊;之后进步到彩色照片但色彩依然失真;然后发展到数码技术且像素越来越高;最终,明觉状态锐变成佛家所言的慧觉大圆智镜:世间万事万物精神物质过去现在未来同一在此镜中,如无限高清的图片。这叫做“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2,对佛教中有关“戒、定、慧”之我见。(这段可能会引起佛教徒的批评,没关系,大家可开诚布公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要强调的是:笔者仅仅是从如何由浅入深参禅的角度去讨论戒定慧。)

佛教认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前两句意思是要做到禅定必须先由持戒做起。对此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只想问:对于“凡人”,有可能彻底“戒”吗?戒得不彻底,是否意味着不可能禅定?

我浏览过佛教的戒律,从基本的五戒、十诫,到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两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林林总总。参禅者甚至是佛教徒,真的都能遵守么?依由戒生定之说,遵守不了,岂非要一辈子、十辈子、百辈子地在种种戒律中纠缠不休,永远也修不成正果?那何来解脱之说?

其它宗教,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戒律,可以说是宗教的一大特征,没有戒律,不成宗教。

但实际上,诸多的戒律,正是宗教没落的原因之一。戒律,更是人类探索神秘主义经验时的绊脚石。

这是因为,各种宗教在对待戒律的问题上,都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我们欣赏蝴蝶,是欣赏它翅膀上美丽的花纹,欣赏它飞翔时的轻盈。但我们都知道,蝴蝶在变成蝴蝶之前,曾经是令人恶心的昆虫,经过蛹化之后才锐变成蝴蝶的。

我们不能硬生生在昆虫身上植入翅膀而要求它飞翔,我们要欣赏蝴蝶,只能耐心地等候昆虫自己变化。因为我们都知道,变化前的昆虫,没有翅膀是它天然的特征。

同样地,佛教戒律要戒的“贪嗔痴”,也是人类本具的特性。

按西藏密宗的说法:“万法唯气造,诸气由心成”。此乃“心气同类相应”原则。按此原则,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万法),都是为了支持精神系统(气)的作用而设立,而精神系统只是为了作心识(心)活动的依靠(缘)而设。人长着嘴巴就为了享受食乐,长着眼睛就为了享受色乐,长着耳朵就为了享受音乐,长着性器官就为了享受性乐。对相当多的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就为了这些“乐”。当自身具有享“乐”的器官,却不能享受应有的或是足够的“乐”时,就有了痛苦,对痛苦的思考就产生了严肃的宗教和哲学(题外话,因享乐而产生的哲学似乎都免不了“肤浅”二字,对比于因痛苦而产生的哲学就被冠以“深刻”的评价,我倒有种啼笑皆非之感)。也就是说,所谓严肃的宗教或哲学,不外乎因为贪嗔痴得不到满足而向老天爷问的“为什么”。而要戒除贪嗔痴,无异于要切除人体所有感官那样荒唐。

宗教戒律,延伸意就是种种道德规范。之前我说过,我认同对道德榜样的宣扬赞美,却对道德规范的人为设立持保留态度。对宗教戒律亦如是。

想要有蝴蝶的花纹和轻盈的舞姿,必须彻底成为蝴蝶。做了蝴蝶,这花纹舞姿自然而然就有了。而作为昆虫,虽然没有美丽的翅膀,却有变成蝴蝶的潜在基因。佛说的“众生皆佛”,意思也是众生都有成佛的基因。但成佛之前,仍然要客观承认贪嗔痴这些天然具有的特性:善恶对错是非美丑不过是人的观念,撇开人的观念,贪嗔痴这些天然特性本无所谓善恶美丑。

故笔者认为:对于初习禅修者,过于强调戒律,就无形中在其身上加上一道道的精神枷锁,造成无谓的压力,完全是得不偿失。

笔者更认为:一个甚深禅定的修行者,则已是锐变了的人,无须持戒,贪嗔痴这些人性生物特性自然地就从他身上消失。

3,禅定的两个特征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是禅定(再次强调:以两个特征作为禅定时的必要条件,只是笔者的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明觉状态、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是禅定时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特征。在禅修时,如果肆意放纵情感和思维随着外境或潜意识的变化而波动,等于大我混淆了小我,医生变成了病人,永远达不到明觉状态,因而不可能修成禅定;另一方面,仅仅是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但不是明觉状态,那实际上叫做深度睡眠或昏迷甚至是死亡状态,那当然不是禅定状态。

4,禅修起始阶段的困扰。

禅修的起始阶段实际上就是修练如何同时具备禅定两个特征的过程。

但是,明觉状态、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这两个特征却是天生难以兼容的,致使修炼过程充满了冲突。往往出现修炼一方时却忽略甚至不得不放弃另一方的尴尬情况。

一方面,明觉状态要求修炼者尽量多阅历多经验,但阅历经验却往往容易让人沉迷于种种诱惑之中。此外,了了分明也意味着对自己心里的欲望以及满足此等欲望的可行性清晰明了,从而导致“走火入魔”的可能,就如著名小说《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博士,他既是智商极高、思维敏捷的精神病专家,又是高度变态的食人狂。

另一方面,在实现“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的过程中,因大大违背了人的生物特性,勉力而为,修炼者往往容易陷入神思恍惚的状态,或被睡魔所征服,不知不觉间沉沉入睡,不但达不到“明觉状态”,连清醒状态也难以保证。故佛庙之中便以念经和敲木鱼的方式来克服这一难题,但这类方式对一般人却不大适合。

5,“禅定的两个特征必须同时具备”这一禅理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层面上的分析。

例如,一般宗教学者都认为,禅宗产生于中国,近、现代却在日本发扬光大。笔者却认为,日本人只是在“明觉状态”方面有较深刻的领悟而已,但忽略了“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这方面的自省,其情感波动方面因此而走向了极端的执念,故日本人的禅只是“似禅”甚至是假禅。也因此,撇开政治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单从禅理的角度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看上去文明有教养聪明自律的日本人,却会发动战争,并且在战争中显得那么残酷变态,其行为与上述的汉尼拔博士如出一辙。这叫做——神魔只在一念之间。

再以禅理看看现在的世界:如井喷式的科技发展,以及让每个人都有了解世界机会的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功能就相当于全人类都处于类似的“明觉状态”,但由于没有“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这使得人类的行为越来越乖张甚至迹近于魔道。

此外,从广义的禅理角度来看,同样不难理解为什么号称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国,却曾经被称为“沉睡的雄狮”,在懵懵然中屡屡遭受外族的欺凌,这正是其自给自足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暗合了“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这个条件,却没有“明觉状态”的意识而造成。

把禅理应用于社会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修炼禅定的现实意义所在。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都摄六根,摄心内证。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19/25
戒定慧是一体的。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19/25
魔法其实也可以学。 - 東方聖人 (79 bytes) 01/18/25
我相信百川归海。 - 東方聖人 (54 bytes) 01/18/25
顿悟: - 東方聖人 (309 bytes) 01/18/25
刹那生灭——量子态😊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1/18/25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