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和施一公先生商榷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8-03 0:55 已读 5662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徐敏: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和施一公先生商榷


最近看到我国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先生的一个演讲视频(见文后附件),施先生在视频中大声强调:我们所了解的世界不是客观的!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主观世界!


根据他所讲内容,他这里所说的世界指的就是我们眼前这个有着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而我们称之为物质世界的世界。施先生说这个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这确实打破了人们的常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自发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也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施先生的这个说法讲讲我的意见。


施先生之所以认为我们眼前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其理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并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只是我们对它的感知。


施先生说我们眼前的世界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这是有道理的。


两方面证明:


一、我们眼前的世界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施先生说是4%)。对这一点,施先生讲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强调我们人的感知能力有限,很多东西我们人现在感知不到,这导致我们只能感知到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施先生还举暗物质为例,说它客观存在,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这其实可举更浅显的例子,如我们面前有一个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它白净暄软,吃下去后却可能跑肚拉稀。这说明实际的馒头上可能布满病菌却不呈现在我们眼前。试想一下,如我们的视觉能力再强一点,能看到细菌,那眼前这个世界的景象可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所以,确不能把我们眼前的世界和物质世界完全划等号。


二、科学还证明,即使在我们现有感知范围内(即施先生说的4%),我们感知中的物和物本身也有区别。如我们眼前的红苹果,我们千百年来都以为其红色是苹果本身固有的,现在科学却说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颜色,自然界中存在的是各种光,五颜六色是自然界中不同的光同我们感官相作用的结果。如人的感官系统发生病变,如色弱色盲了,这时他们看到的苹果就不是红的了。充斥我们耳边的各种声音也不是自然界本身的状态,声音也是一定的波和我们相应感官相作用的结果。科学还告诉我们,一些我们看上去摸上去非常光滑平整的面板,在高倍显微镜下却是密密麻麻的乳突。可见,我们眼前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种种景象都有我们感官作用的因素,都带有我们感官作用的印记,并不是世界自身的样子。这一点施先生也说到,他说蜜蜂、金鱼等动物的感官系统和我们人类有所不同,所以它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人的所见并不完全一样。


所以,施先生强调我们眼前的世界只是我们感知中的世界,不能把它当作物质世界本身,这是有道理的。他利用一些场合进行科学普及也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世界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现在科学还不能回答,因为我们人到现在为止还只能通过感官去接触世界,因此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带有感知局限或印记的世界。但康德由此说物自体不可知可能也绝对了,如我们人现已通过一定手段揭开了颜色形成的奥秘。一些西方科学家还说世界就是各种波或各种能量,还有什么弦理论等等,这些应该都是对世界本身状态的猜想。


学过哲学的人可能还会想到,以上所说不就是我们一直批判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吗?以上说法确和欧洲近代出现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类似(如他们说世界是我们的表象、世界是感性世界),但其实不同,这一点本文后面要讲到。


但施先生因为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带有我们感知的局限或印记就说这个世界是主观的,这不妥。本文认为,虽然我们眼前世界所呈现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景象带有我们感官作用的因素,但它仍然是客观的。


理由有二:


一、感知是客观的。


施先生在演讲中并没特别点明他所说主观客观这两词的涵义,所以我们可以且只能按现在通行的涵义来理解这两个词。


在现哲学理论及实际生活中,主观客观是用来表示意识和物质关系的一对范畴。我们知道,意识指的是我们头脑中的各种想法,我们在想(或叫思考)这些想法时,可以胡思乱想、纵意驰骋,但我们发现,我们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却不会因为我们怎么想它就会变成什么样。于是,主观客观这两词应运而生,客观一词用来表示我们意识以外一切东西的一个特性,即它们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意识、它们的变化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一词则用来表示我们意识是我们意志的产物(正常情况下我们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可见,主客观这两个词所指范围以意识为界,其主要区别是看它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意识是意志的产物不等于意识就不能正确反映物质了。因为我们人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已经知道应努力按物质的本来面目去认识物质,所以我们人能控制自己的意志,知道应把我们意志的作用和客观规律的要求统一起来。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才在认识世界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像意识一样是主观的吗?现哲学认为感知属于意识,所以它认为感知是主观的。施先生认为我们眼前的世界因为带有感知印记所以就认为这个世界是主观的,大概也是受这种理论影响。但本文认为,感知不属于意识,感知是客观的。


这里我们先要界定感知概念。感知是个多义词,尤其是感觉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初步认识和内心感受的意思。如人们常说我感觉这人很正直我内心感觉很难受等。这里的感觉确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感觉不同。但施先生包括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感知是这个意思吗?不是。他们所讲的感知都是我们哲学教科书里所讲的感知,其义是外物刺激我们感官系统所引起的反映。其中感觉是感官对外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则是感觉的集合,是感官对外物的整体反映。在实际中,感知基本同时产生,所以,我们就把二者连在一起说成感知


很明显,这里我们说的感知是一种感官的反映,反映的是外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属性,所以,我们对物质的感知就是让一个东西以某种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我们对苹果的感知,就是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红的圆的有一定香味的东西。


但现哲学好像没领会它自己的这个定义,它像很多普通人一样把我们眼前的物当作物自体(实际是我们对物的感知),而把感知理解为我们对这些物的一种初步认识。如我们人对着苹果说这是苹果,这一行为被现哲学看作是人在对苹果进行感知。其实,人说这句话是在对感知到的东西进行判断,是感知基础上的行为。甚至在这之前人们用苹果红色圆形这些词给感知到的东西命名都是感知后的事。可见,现哲学把很多不是感官的反映当成了感知。


再稍加观察可知,感官接受外物刺激产生反映是一种生理本能,感知的产生没有经过思考。如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听到声响会转头寻找声源。这说明这小孩对外界已有感知,但几个月大的孩子会有思维吗?他能理解刚听到声响所代表的涵义吗?肯定不能。再如,我们看某个苹果是红的,这是我们思考的结论吗?不是,我们是一睁眼,这个颜色就出现了(命名是以后的事)。这些都说明感知的产生和意识不同,意识都是思维的产物,而感知不是。


所以,现不少人把观察说成是感知是不对的。他们以为我们人用眼睛就都是视觉,其实视觉只发生在我们睁眼的瞬间,这以后的(即观察,包括听、闻、尝、触摸等)是我们人在对感知到的物进行进一步的辨认,这种辩认有思考过程,结果带有主观性。


正因为感知是感官的本能反映,所以,物质在我们感知中所呈现的样子非常确定。如苹果的红色,我们小时看是什么样,老了以后看还是什么样;心情好时看是这样,心情不好时看也是这样,它完全不受我们的意愿、认识等后天因素影响。只有我们的感官发生改变,如色盲色弱了,我们的感知才会变化。这说明感知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之,感知和意识实际是先后不同的两个过程,先有感知,后有思考。感知为意识的产生提供思维材料,意识是大脑对感知材料进行思考的结果。实际生活中有一些脑子出了毛病的傻子,他们失去思维功能,但他们对外界仍有感知,这说明人的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思维。


结论:感知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感知中的世界所呈现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等景象虽都带有我们感知的印记,但这些印记也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这些景象也都是客观的。


旁证:人们通常讲的物质都是我们感知中的物质,如我们讲的苹果肯定不是指作为物自体的苹果,而是有着红色香味等感知印记的苹果,但我们人千百年来却一直把这种感知中的物当作物质本身,这里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感知中的物质和物质本身一样也是客观的。


二、感知的实体是客观的。


世界的客观性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感知是客观的,事实上,我们的感知都是对物质的反映,都有实体支撑。也就是说,我们眼前这个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世界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感知,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景象中,不仅有带有感知印记的的蓝色、香味等,其中还有天(大气层)、云、鸟、花等实体性的东西,这些实体性的东西更是客观的。世界的客观性更根本的是指这些实体的客观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物质性也主要是在实体这一层面上说的(现有些人很忌讳把物质说成是实体,这大概是他们把实体只理解为宏观物体了)。在实体层面上,我们更不能说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主观的。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欧洲近代出现的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其观点和我们这里的内容有关。主观唯心主义也认为我们眼前的世界是感性世界、是我们的表象,但它认为眼前的世界只是感性世界,不承认它同时也是物质世界;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表象,不承认这种表象是某种实体的表象,这就不对了。如其代表人物贝克莱说,物是感觉的集合。我们眼前的苹果就是红的颜色、圆的形状、香的气味等感觉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否认这个苹果同时也是一个原先就存在的实体性东西,否认其红、香等属性是这个实体和我们感官相作用的结果,这肯定不对。对感知到的东西他们都否定其有实体存在,那对没感知到的东西他们就更不承认其存在了,所以贝克莱还有一句话: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更荒唐。


他们得出上面结论的理由是:我们只知道我们的感知,所以我们不能断定在我们的感知之外是否有物质存在。确实,仅凭感知我们的确无法知晓感知以外的事情,所以这个理由有一定的迷惑性,因而这种哲学到现在为止,仍有很多信者。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所有认识来源于感知这当然是对的,但它囿于感知,对感知没达到的地方或达不到的地方就持否定态度,这使它陷于错误。


其实,我们人除了有感知,还有理性,同时我们人还时时通过实践同各种物质打交道。如我们远远看见某户人家的烟囱里冒出袅袅青烟,如又是在做饭时间,这时我们就能断定这户人家在烧火做饭,这就是理性作出的判断,虽然这时我们并没有亲眼看见这一情况。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感知的界限不能成为我们认识的界限,实际上我们知识的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推导。


对感知之外是否有物质存在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如局限在感知范围内回答只能是不可知,因为感知无法感知自己,更不能说明它自己的来源。那理性能证明在感知之外存在客观物质吗?完全可以。


众所周知,列宁在《唯物主义还是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虽然现在有人对列宁的某些做法有不同看法,官方对列宁提的也不多了,但列宁在《唯物主义还是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论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列宁证明用的就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方法。如他说:布丁之证明在于吃(《唯物主义还是经验批判主义》19718月版99页)。眼前的布丁是不是只是感觉的集合而不是食物实体,吃一下就知道了。如果你看到的食物只是你的感觉,吃的也只是你的感觉,那你所需营养哪里来?你是怎么活下来的?这里就是在用理性分析实践结果。这里理性告诉我们,我们吃的食物既有视觉味觉的一面,同时也是实在的物质本身,不可能只是我们感觉的集合。这充分证明,在我们的感知之外存在客观实在的物质。


我们还可举些例子:如我们眼前有一条狗,难道它仅仅是我们的感觉而不是某种物质实体?它一会儿跑一会儿坐都只是我们的感觉自己在变化?我们如被它咬一口得了狂犬病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可以置之不理?肯定不行。所以一条狗在我们面前,虽然我看它是黄色的,另一色盲者看它是灰色的,但这不影响它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狗,我们被它咬一口都会实实在在的流血。再如,我们每个人在别人眼里也都成了别人的感觉,那我们自己就不是客观实在的人了?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客观实在的人。


所以,通过感知基础上的理性,我们就可知道我们感知中的物虽然在形态上带有我们感知的印记,但它们在实体上就是客观的物质自身(康德把物自体和我们对它的感知截然分开是不对的)。不仅如此,理性还能让我们推导出:一、世界不仅是我们眼前感知到的世界,还有更多甚至无限多的物质还没被我们感知到;二、尽管世界还有很大部分现在还没进入到我们的感知中,但我们不能否定那部分世界的客观存在。


人们千百年来为什么会自发地认为我们眼前的东西是客观物质,就是因为人们都有一定程度的理性,而且天天在同这些东西打交道(当然,人们把这些东西当作物质本身也是不对的)。


主观唯心主义只强调感知而否认理性还使它在一些常识问题上陷入窘境。列宁就曾用两个常识性问题来调侃主观唯心主义,其中之一是先有人还是先有自然界(《唯物主义还是经验批判主义》19718月版62页)。这个问题用理性回答非常简单:虽然我们人在产生之前对自然界没有感知,但我们现在能看到大量地质遗迹,也能看到其他人在出生时自然界已经存在,自然界并不是他们感知的产物,而且也了解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在理性看来,先有自然界后有人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一问题对主观唯心主义却是致命的,因为按它的逻辑,其结论一定是荒唐的先有人后有自然界。所以列宁说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无头脑哲学


唯理论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是在用理性论证世界的客观存在。他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如怀疑我们现有的知识不可靠、怀疑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幻觉,但现在的我在怀疑、在思考这一点不容怀疑。而我在思考说明我存在;我存在,说明眼前的这个世界不是虚幻的。因为如世界不存在,我怎能存在?我不存在,怎能有我现在的思考?这种论证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后面的结论不对(他后面的结论是心物二元论),就否定他这段推论。


对有无客观物质的存在,爱因斯坦也很理性,他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9815月版100页)确实,如存在的一切不客观不实在,那我们的科学、我们的研究还有意义吗?


总之,实践+理性的方法确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和感知的关系,能确认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感知的客观实在。试想,如没有确定的外物存在,我们产生的感知能那么确定吗?当然,有时没有外物刺激,我们也能产生感知,但那只是短暂飘忽的幻觉。


顺便提一下,对事物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的证明也要用到这种实践+理性的方法。主观唯心主义也是因为囿于感知所以它认为我们不能确定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确实,仅靠袖手旁观我们确不能断定石头热是因为太阳晒之故。但我们人不是只能静观,我们人还能参与事物的变化。如我们人可以用一块木板遮住阳光,一会儿后,我们就会发现,石头就凉下来了。而拿开木板,石头又会热起来。反复多次,都是如此。这时理性就会告诉我们,石头热是太阳晒导致的。另外,我们人能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种庄稼、冶矿等,都是基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瓜种和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种瓜不一定得瓜,那我们还会去种瓜吗?可见,实践活动可以呈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理性可以让人把握这种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即走向唯理论。理性一定要以感知为基础,要从事实出发。中世纪的欧洲曾有一些人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上帝存在,提出什么本体论目的论原因论等等,但这些证明的大前提都不成立,使它后面的推论陷于荒谬。


施先生因为我们眼前的世界有感知因素就说这个世界不是客观的,这一方面是他可能对主观有误解,另一方面则表明他忽略了感知还有一个客观实体的问题。


当然,施先生并不像主观唯心主义那样全盘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如他没有说那96%的世界是主观的,反而一再强调暗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这说明施先生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这里还有一问题应分清,即这里证明的只是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至于它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即它是怎么运动变化的,这是进一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现我国有人借量子运动的神奇而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把不同的问题搞混了。因为物质如何运动和它是否客观实在是两个问题。


以上看法,希望施先生及哲学界人士批评指正。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