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风云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印度真的让日本企业一言难尽

送交者: 山村听雨[★★★声望勋衔13★★★] 于 2023-10-16 18:50 已读 2097 次  

山村听雨的个人频道

+关注



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日本成为最重要的推手。




笔者多次指出,从奥巴马时代开始,当时日本首相安倍就劝说他,美国要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以便牵制中国。




到了特朗普时代,安倍前首相凭借与特朗普总统的良好关系,终于说服美国实施了加强与印度关系,形成一个对华包围圈的战略,这个战略被称为:印度太平洋战略。




很多中国专家都认为这是日本为了“忽悠”美国而提出的战略,其实日本是真正最早实践这个战略的国家。

当安倍第二次出山成为日本首相后,就提出“俯瞰地球的战略”,重点地区就是放在东南亚的缅甸,越南,以及印度。




作为安倍首相重要的政绩之一,日本与印度达成合作,向印度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政府低息贷款建造印度新干线。




按照安倍前首相的设想,这条新干线可以成为日本企业打开印度市场的敲门砖,日本政府项目的付出,要为民间企业的进入打开通道。




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印度新干线这个两国之间最重要的投资工程,都被双方刻意回避。




最近,中国在印尼建造的350公里高速铁路正式交付使用。




这条铁路起步比印度新干线晚,也同时遭遇了疫情的影响,但终于完工。并且这条高速铁路完成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尼的契机。




笔者有机会与日本企业高层深度聊印度市场,他谈到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大约80%以上的日本企业对新兴的印度市场,既期待又无奈。

在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美国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大背景下,日本企业前往印度投资的积极性空前地被调动起来,据统计目前在印度大约有1028家日本企业。(日本在中国有30000家左右)




根据媒体的调查,日本企业在印度仅有生产小型乘用车的铃木汽车,两轮摩托车的本田与雅马哈,以及制造空调的大金等少数企业获得成功。绝大多数企业目前都没有获得预料的好成绩。

因为绝大多数的日本企业在印度投资的不成功,本来日本媒体对中国市场负面宣传,以及日本政府要求企业分散风险,很多在中国日本企业有从中国转向印度的计划,目前这些计划都变成了纸面的计划。




日本企业其实很早就开拓印度市场,日本商社在印度经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




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日本国内的成本上涨,很多日本企业要么选择去中国投资,要么选择去印度投资。




去印度投资的企业中就有铃木汽车与本田摩托车。但是这个投资计划的收效直到30年后才有显现。

笔者在这个专栏中多次提到日本空调企业进军印度的故事,因为炎热的天气,印度很早成为日本空调企业的投资对象。




不过,一次又一次调查,一次又一次论证,最终日本企业都认为印度不适合投资。




他们的理由如下:




1.就是印度的财务制度并不统一,印度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财务制度,让日本企业无所适从,很多企业甚至被罚款。




2.印度产业构造的低效,以家族企业为主的制造业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




3.印度文化让日本人无所适从。日本人搞不懂印度市场文化。




很多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日本企业,在印度很多铩羽而归。而很多在中国失败的企业,在印度过得风生水起。




前文提到的铃木汽车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车型的问题,铃木汽车除了最初5年在中国市场还有一定的销路,剩下的就是业绩一路下滑。因为坚持微型车的路线,最终退出了中国市场。




铃木进军印度市场,因为印度的道路交通情况,以及印度当地市场需求,日本质量的微型车成为最受欢迎的乘用车,一度占据印度市场50%的份额。




铃木目前在印度,只能销售普通微型乘用车,而铃木进口车因为价格问题完全不能打开销路。




铃木汽车等企业进军印度市场超过40年,已经积累一定的人脉,建立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如果新进企业,面对繁杂的印度税收制度,各种的法律问题,以及印度当地的企业低价竞争,这些问题会让很多日本企业望而却步。

日本白色电器在铩羽中国市场后,本来想转战10亿人口的印度市场。当地已经有了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也有中国的海尔集团,价格与技术上都没有任何的优势。




印度市场目前还是价格重视的市场,日本企业如果不能在规模销售获得利润前提下,很多企业就算日本媒体说的花好桃好,也不愿意冒险进入印度市场。




最近笔者阅读到一份日本媒体在印度所做的调查,根据其中的数据(来自日本振兴机构),在印度的日本企业回答官方的统计时,约85%的企业回答是达成黑字。




实际上,笔者的调查,85%企业的黑字很多都有水分的存在。也就是印度的税务制度强制企业都要上报黑字。(在印度企业价格都需要印度会计师的允许)




印度会计师为了符合印度税务意向,要求在印度的外国企业的价格要符合利益留在印度的标准。结果就是账面的黑字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合。




换句话说,这么多日本企业都赚钱,日本上万家企业都要蜂拥前往,为何只有1000多家?

印度的税务制度就是强制性剥夺企业的财产。大企业应该没有问题,而一般企业,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就非常有问题了。




除了税务制度的问题,日本企业在当地员工人工开销非常巨大。据调查,日本企业在当地的员工工资每年涨幅都在10%-15%左右。印度职员的工资并不低。




低端产品竞争不过当地企业,高端产品竞争不过韩国以及中国企业,日本进军印度的企业90%都是苦战连连。




加上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政策,更让日本企业没有了方向。供应商的培养,辅助材料的寻找,这时那些来自中国的日本企业都会说,还是中国做生意方便。




最后笔者谈谈自己个人对印度人的看法。




上世纪90年代,笔者读大学时,感觉在日本印度留学生并不多,到了本世纪初,日本公司开始聘请印度员工管理IT。




与印度员工闲聊得知,能够到海外的印度人都很有财力。




笔者参加过一位印度人的婚礼,数百人参加,要吃2-3天,真的感觉财力很雄厚。

回到曾经就读的大学,与后辈聊天时谈到印度学生,他说了一个笑话:来了5个印度学生,只买了一套教材,其余的都复印这套教材,共同负担教材与复印费用。




如何评价印度人:聪明?狡猾?干得漂亮?




现在日本企业也像美国企业那样开始录用印度干部,之前,日本最大企业之一的软的社长就是印度人,只不过他长久在美国工作,基本上是半个美国人半个印度人。




印度人喜欢描绘宏大的理想,一夜暴富成为有钱人,这个与日本人的想法有的时候并不和谐。毕竟一亿多日本人生活在狭窄的岛屿,平等主义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




印度人能够成为英国的首相,这与印度人与欧美人一样,对于大机会渴望的性格相符。

文章开头提到,日本少数企业能够在印度成功真的实属侥幸,如铃木汽车,大概与铃木汽车创始人的“倔”有关,没有这样的坚持这样的生意不会成功。




当然政府间的商业合作,如印度的新干线,目的就是为了政治利益,或许与商业没有太大的关系。




笔者曾经在20年前911发生的第二天,从关西机场乘坐印度航空飞往香港,上飞机前受到极其严格的全身检查,当时就决定,不去印度旅行,不与印度人做生意。

顺便说明一下,笔者曾经经常乘坐的著名印度航空已经破产。

喜欢山村听雨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