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铁饭是钢:我军野战口粮的华丽变迁
「鱼香肉丝,黑椒鸡排,土豆烧牛肉,麻辣翅根…」,这些菜名并不是某家餐馆的菜单,而是我军在执行训练、作战任务中供给集体食用的「13通用浅盘集体食品」菜单的一部分。这些种类繁多的野战口粮,也不是一蹴而就地发展起来的。今天就来聊聊我军野战口粮的变迁。「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有什么吃什么▼从客观角度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低,农业发展不成熟,部队机械化程度很低甚至几乎为零,与提升后勤能力相比部队上更注重提升战斗力。斜跨干粮袋的民兵(左三)从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长征开始,到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一直到全国解放的数十年间,我军没有形成系统的野战口粮这个概念,特别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野战口粮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有啥吃啥」。既有平时就吃的红米饭南瓜汤,也有条件宽松时期各部队供给部分发的宣威火腿,更有困难时期难以下咽的树根草皮甚至是皮带。 主要原因就在于长征的出发较为仓促,准备工作不足,1949年后担任过驻外大使、中联部常务副部长李一氓的回忆是:「大军出发,是个没有后方的战略转移,前面既无粮仓,后面亦无后勤供给,只能够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在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题为《倔强的小红军》,描述了陈赓同志时任红军干部团团长一职,在粮食紧缺的长征期间,想援助以为饥饿的「小同志」一小包青稞面,却被其用鼓鼓的干粮袋所编造的善意的谎言所欺骗,最终那位欺骗了陈赓的那位小同志英勇牺牲的故事。而文中出现的青稞面,并不是现在日常被大家熟知的那种细细长长简单易食的面条。 青稞青稞麦,是大麦的一种变种,其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其他粮食作物,却能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的部分地区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种植。而青稞面,则是将青稞麦磨制成粉,可以说一种非常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粗劣的干粮。青稞面吃的时候,需要用水煮着吃,否则根本咽不下去。这种青稞面通常会装在直径数公分左右的长条形布袋中,斜挎在肩上携带。不下雨还好,一下雨青稞面淋湿之后就成了小疙瘩。这些小疙瘩根本就煮不开,只能囫囵吞枣。而当这些难以下咽的青稞面都吃光后,就只好宰杀用来驮物资的牲口。吴先恩的《党岭山上》一文里曾记载,部队在过西康丹巴一带的党岭山前,宰了两匹牲口,「把肉分给伤员,皮和骨头给工作人员分了。」而将那位「倔强的小红军」的干粮袋撑的鼓鼓的东西,正是还残留着几个牙印,烧得发黑的牛膝骨。牲口吃完了,就要就地取材,真的就是有什么吃什么了。上至腰上的皮带,下至草地上长的野草。皮带还好,可是就是这野草,由于分辨不出哪些是无毒可食用的,只能以身试毒。食用了有毒的野草的战士,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所以战士们采到野草野菜时,总是先放在嘴里小心嚼嚼,多试几次后才敢咽下肚去。一把炒面一把雪▼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数十万出国作战军人的粮食问题可将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愁坏了。众所周知,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初期完全掌握不到制海权及制空权,所以后勤补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他灵机一动,想起来抗战时期曾用炒面解决了燃眉之急。而炒面制作简单,因水分较少故保存时间较长,方便携带且面粉中的营养相对其他能够选择的食物相比营养更为全面。故李聚奎将军向志愿军司令部汇报提议将炒面作为志愿军口粮进行准备及分发。 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国内掀起了一场为志愿军制作炒面的热潮,甚至连周总理都亲自参加了为志愿军炒军粮的活动。截止到1951年6月,从国内运至朝鲜前线的炒面达到了3万吨之多。志愿军司令部同意李聚奎将军的提议后,决定用70%的面粉加之30%的高粱粉或玉米粉,最后加入0.5%的食用盐来制作炒面。中后期面粉供给数量不足又添加了黄豆粉及大米粉作为面粉的替代品。炒制而成的炒面则装入干粮袋中进行携带,一次补给基本能够满足一周左右的口粮需求。我们志愿军战士们,就是靠着干粮袋里的那些烤面,就着凉水甚至是胡乱抓的一把雪,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推回了38线以南。 肩扛干粮袋的战士单兵口粮初见端倪▼从抗美援朝前期开始,前线作战的各部队就向志愿军司令部反应炒面不便于分发补给食用等问题。志愿军司令部对炒面进行改良。最终决定炒面为原材料,加大食用盐的使用量及在炒制过程中添加食用油,最终利用机器进行压制成块状干粮。这种块状的炒面与散装炒面相比,更利于携带分发,食用时也比散装炒面更见方便。这种块状炒面正是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压缩饼干的原型。真实反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老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张忠发连长就是号召食用这种块状炒面坚守坑道。由于时间久远,这种块状炒面的口味虽已无法考究,但有过食用经历的老兵表示这种口粮只能说比散装炒面号一点,聊胜于无。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60年代越南战争开始后,我国持续多年援助北越军民武器弹药及后勤补给。总后勤部则组织专门力量,结合抗美援朝战争后期配发的块状炒面的优缺点,研制了最终被命名为701、702的压缩干粮。这两种压缩干粮采用嵌入盖式绿铁桶外包装,每罐约10千克左右,为延长可食用期限在压缩干粮装入罐中后充填氮气并在封装时以锡焊封口。由于701,702压缩干粮主要供给北越,罐体上印有中越两国语言。1979年2月,我军不得已打响了对越反击自卫战。此时我军在76年已成功研制以701,702为基础的761压缩干粮并配发作战部队。这种压缩干粮继承了701,702压缩干粮的耐储存,携带方便等优点,进一步提高了压缩干粮内的热量来保障作战人员能够获得充足的热量补给。 701、702压缩干粮但压缩干粮口感较差,食用时需要喝大量水,有部分人在食用761压缩干粮并大量饮水后会导致腹泻不止的情况。有些老兵则把761的音符读法反过来读作「都拉稀」。顺便说一下,在我军的标准称呼里并没有压缩饼干这个说法,而是统一称呼为压缩干粮。但由于压缩饼干这个说法更为贴切,地方上更多称其为压缩饼干,久而久之部队里也出现了压缩饼干这种称呼了。逐渐扩大的口粮种类▼对越反击自为战结束后,我军总结此战中的经验教训,其中就包括增加口粮种类,并且注重提供充足热量的前提下保证其他营养指标。于是先后成功研制了94脱水米饭,脆绿黄瓜,麻辣豆芽和胡萝卜罐头,改进761压缩干粮的封装形式并优化配方的90压缩干粮。这一代野战口粮特点就是从单一金属包装转变为软包装、复合包装,并且在增加了口粮种类。但由于当时我国优先经济建设,考虑周边地缘政治形式后这类野战口粮并没有大批量装备于部队而是作为技术储备。 761压缩干粮千禧年后,经济发展反哺部队建设,此时总后勤部提出要进一步发展野战食品种类,研制了以各类以生石灰为发热材料的自热炒饭为主食的06野战食品,增加了蛋糕、饼干、牛肉、水果等副食的09单兵自热口粮、13单兵自热口粮。 09、13单兵自热口粮在离开驻地时的集体饮食保障,则由主要依赖依托炊事车等各类炊事装置现场制作热食陆续转变为通用浅盘集体食品。这类通用浅盘集体食品不再需要煎炒烹任,而是将食品连包装袋袋放入沸水或蒸汽加热后即可分食食用。 13浅盘集体食品结语▼经过数十年创新总结,我军实现了野战口粮的从无到有,从简到优的华丽转变。我们必须要承认在早中期以散装炒面,压缩饼干为主的野战口粮十分难以下咽,提供的营养成分较为单一长时间食用后易导致夜盲症等问题。但正是先烈靠着这些简陋粗劣的口粮浴血奋战,才夯实了继续研制种类丰富、口味好的口粮的基础。数十年后的今天,离开驻地在野外驻训,执行作战任务的部队也有了更多更优的选择,提升了后勤保障的效率质量,切实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