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四川为啥这么多带「坝」字的地名?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1-04-11 13:53 已读 361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四川各地地名中带有“坝”字的特别多,其中一些地名或能成为很多四川人长久的乡愁记忆。笔者幼时生活在广元,曾多次乘坐宝成铁路线上的绿皮火车出行。宝成铁路线仅广元至江油这一小段里,就有上西坝、下西坝、白田坝、沙溪坝、东坝、竹园坝、马角坝、厚坝、小溪坝、老坪坝、中坝等十多个带有“坝”字的火车经停地名。这样一些地名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带“坝”字的地名,很多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都的金牛坝、皇城坝和华西坝,即为三个颇有来历的地名。

“金牛坝”之金牛,典出“石牛粪金”,《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据称石牛曾放置于金牛坝处,金牛坝由此而得名。“皇城坝”,即旧时“皇城”所在地。明朝首任蜀王朱椿在成都城中心修建了巍峨气派的“蜀王府”,百姓称之为“皇城”,皇城坝也因此成了成都一处响亮的地名。“华西坝”之地名出现较晚。1905年,英、美、加三国的基督教会选址四川,确定在西南重地成都市内建一座高规格的学府,时英国建筑专家设计了精美的校院建筑群。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设立,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则有了“华西坝子”的新地名。

 

坝,古体写作“壩”、“垻”,字义大致有二,一是截河拦水的河堰,宋《集韵》载:“坝,堰也。”二是平地,清阮元揅《经室集续集·八西台诗》有句:“登台万丈列苍岩,远见层坡近平坝。”四川各地,古来称地势平坦的地方或河谷地带为坝。这样的关于坝的概念形成,或与四川的地形地势有关。四川之地理特点,周围高峻而中间低平,故有四川盆地的称呼。具体讲来,四川之地势,包括四周的大山、川北的浅丘、川南的微褶,以及川西的平原等不同地势。

也正因为四川各地的地形地势不同,坝,作为一种人居聚落选择地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如在大山地带,坝,表达的是峰峦之间的平坦区域,通常,相邻两坝距离较远。而在平原地带,坝,则表达的是可辨识界限相互分割的平坦区域,这个可辨识界限可以是溪沟河渠,可以是竹木林带,也可以是其他的标志,通常,坝与坝,即聚落与聚落之间的距离较近。清陆箕永《绵州竹枝词十二首》有句:“村墟零落旧遗民,课雨占晴半楚人。几处青林茅作屋,相离一坝即比邻。”此外,丘陵和山区里的河谷地带或水流冲积地带,也被称为“坝”。这一类坝,伴生于河流,含沙量高,往往根据坝的名字,就能判断出来。如毛河坝、宋沙坝、潮水坝、堰水坝、水打坝、水冲坝、溪坝、响滩坝等。

▲四川地形图

 

显然,地名中的“坝”是一个表达地理形态与特征的字。梳理四川各地各种地名,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的可以表达地理形态与特征的字用在地名中,如山、坡、坪、坝、坑、墩、埂、坳、咀、坎、塘、冈、岗、碥、梁、垭、豁、垇、峪、塿、塝、塆、溪、河、湾、滩、沟、漕、冲、凼,等等。其中含有“坪”、“坝”、“湾”等字的地名,尤其多。

诸如此类的地名,以山水风物为标志,便于祖居地的识别和记忆,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和融合。根据使用频度统计,2017年全国各地有5000多个含有“坝”字的行政村名,其中相当多的集中在四川,以及周边的重庆、陕西、云南、贵州等地。值得提及的是,在描述和表达地理特征上,“坝”,与“坪”、“坑”等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坪,多指山腰、山顶上的平坦地方,通常至少有一面呈坡状或台状;坑,则多指处在丘陵中较低处,如山底的平坦地方。一些地方对坪、坝不做区别,直接使用坪坝来表达,如地坝坪、坟坪坝、壶坪坝、盐坪坝、老坪坝、徐坪坝等。

▲作者在乡坝里进行田野调查

 

《资治通鉴》记载,唐将李晟“大胜吐蕃、南诏联军,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作注:“利州管下景谷县西北有白坝镇城……蜀人谓平川为坝。”这段话,提供了两个重要事实,一是坝之地名很早就出现在蜀地,同时也说明了,至少在宋代时,“蜀人谓平川为坝”已成为天下人之“共识”。

 

上世纪五十年修建宝成铁路时,曾在广元皇泽寺挖出一块刻于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石碑。该碑背面刻文内容为“则天圣后新殿并买置常住庄田”诸事项,文中有“则天坝白沙里”,以及“山坝壹段计叁拾贰亩”、“坝田三契合为一段计叁拾亩”、“白沙里百姓侠景重处绝价买得坝田壹段”、“何黄处绝价买得坝田壹段”等字样。该碑记文字中提到了“则天坝”,是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坝,可谓是大有来头。通过该碑记中的文字,我们同样可以确认两个重要事实,一是以坝为地名,在唐时的蜀地已经很普遍;二是“山坝”、“坝田”等称呼已经成为习惯。

 

一些坝名,记录了久远的史实,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广元昭化,有地名“战胜坝”,这个地名记录了三国蜀汉时期的故事。传说马超进犯葭萌关,刘备督阵下,张飞挑灯夜战马超,后马超不敌张飞而败降。后人将张飞战胜马超处的坝子取名为“战胜坝”。泸州江阳有一地名“董允坝屋基”,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名闻遐迩,传说“董允坝屋基”为董允之衣冠冢所在处。广元昭化还有一个地名“摆宴坝”,记录的则是唐明皇的故事。《旧唐书》载:唐明皇“渡吉柏江,有双鱼夹舟而跃,议者以为龙”,唐明皇闻此言大悦,于吉柏渡东岸驻跸摆宴三日庆贺,后东岸摆宴处因名“摆宴坝”。温江永宁有一地名曰“大坟坝”,传此处为白马将军唐节度使韦皋的墓。大邑有一地名“唐旺坝”,亦称“逃亡坝”、“唐王坝”,清光绪《大邑县乡土志》载:“县之西……一百二十里则唐旺坝,密林深菁,旧无居民。相传明末有知县徐姓率县民逃避于此,无食皆死,故名逃亡;一名唐王坝,因唐王二姓争垦山地……”当地百姓口中还有另一传说,即唐初有杨姓豪族因守边有功受封百顷氐王,此处为其驻地,故称“唐王坝”。

 

将“坝”看作是具有四川地域特点的地名,不仅仅是说四川含有“坝”字的地名多。重要的是,坝的概念十分宽泛,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坝”,有关坝的词汇成为了四川人生活语言中的一部分。例如,田坝、村坝、乡坝、院坝、晒坝、操坝、场坝、坝子、坝坝,等等。当我们说看“坝坝戏”、“坝坝电影”,或者说吃“坝坝宴”、喝“坝坝茶”时,彼此间都能心领神会。典型的,乡坝、乡坝头,表达的意思就是乡村。

▲遍种油菜的乡村田坝

 

必须说明,除四川之外,其他还有不少地方古今也有使用“坝”字作为地名的。典型的如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其他地方,如福建、江西、湖北、陕西等地也能查到一些坝名。

各地一些族谱中也记载了有关事项,如上杭《丘氏族谱》载,其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宋时避乱入闽,“由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城前坝奠居”;黄冈《黄氏族谱》载,“始迁祖自政,原籍江西饶州府瓦屑坝,明初徙楚省落籍黄冈县邾城之南庶安乡”;湘潭《廖氏宗谱》载,其始祖爽公,因功由南阳迁衡山,“至清尚智公由衡徙湘潭,落籍十五都九斗坝”;荣县《吴氏族谱》载,明洪武时,吴家先祖洪道、仁道兄弟携家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尖山子堰塘坝入蜀”;营山《唐氏族谱》载,其先祖入川前居“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千担坝”。很多带“坝”字的地名保留了下来,如广东梅州一带有上河坝、下河坝、丰坝里等地名;福建南安一带有坝田、坝头、坝坑等地名。

 

坝,平坦之地,相对地,坝之土地具有土质均匀肥厚,便于引流浇灌和田间管理,自然灾害影响较少,农作物收获更高更稳定。农耕社会里,坝之土地,或称坝田,属于优质土地,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加之坝地便于形成聚落和场市,自然更是人居首选上善之地。自古以来,农乡中的坝地,都是形成自然村落和市镇的主要地方。坝上,坝里,则成了坝之外的乡民对坝中村市和镇场的习惯称呼。

▲农人在田坝里收割油菜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先后遭致战乱影响,继而有了大规模的移民填川运动。四川各地很多坝名及其变化,反映了战乱和移民运动的影响。

正如前面谈到的,坝田或坝地,更易于开垦种植,相对容纳居民数量多,人类活动的聚集性和趋利性,使得移民更愿意选择平坝地带居住落业。其结果是平坝地带优先被占有,其地名因移民而被重新命名的概率也相应增加。地名所包含的移民信息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迁入者祖籍地、迁入者的族姓,以及当时当地发生的故事等内容。

如新津新平镇的“广东坝”,就是清初广东籍移民来到后取用的新地名,而彭州的“衡州坝”,则是清初湖广衡州籍移民聚居于此后取用的新地名。以族姓来命名坝,是为最多的情况。“地以氏称之”为地名成因重要原则,来源于族群聚居,以及地权申告的古代社会,以族群迁徙为主要方式的移民们自然广为采用。

现四川各地的坝名中,相当多的为姓氏开头,如董坝、谯坝、杨田坝、张沟坝、唐河坝、李庄坝、周家大坝、陈家地坝、石家烂坝、何家干坝子,等等。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载:“金堂易氏,康熙时自楚粤诸省迁来,住居在东路故治东有易家河坝之名,子孙颇众。”“金堂熊氏,康熙时自楚省迁来,住居在治北熊家坝。”清光绪《大邑县乡土志》载:“县之北距城五里则赵家坝,八里则车家坝,十里则龙坎门、但家坝……”。以姓氏命名的地名中,双姓氏的也不乏其名,如邛崃高埂镇的“陈银坝”,旧为陈银二姓两个族群的聚居地。此外,类似的还有金堂的“谢杨坝”、宜宾的“江余坝”、乐山的“罗李坝”等坝名。

 

不仅内地,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取用坝名的历史。明代时,甘孜道孚县就设置有“上渣坝土百户”、“中渣坝土百户”和“下渣坝土百户”;明洪武时期,于昭觉“蒿姑坝”处置建昌卫指挥使司美姑利美甲谷的分衙门。清初,四川各边地逐步被收复一统,清廷承继明制,在今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土司管理制度,今甘孜稻城,曾名“稻坝”、“稻成”,《清史稿·地理》载:“稻成要。里塘土司地。旧名稻坝。光绪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设县。县丞一,驻贡噶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于松潘县热务沟(热务寨)置“热务作坝土百户”;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今马尔康党坝乡处置党坝(丹坝)长官司。由此可见,四川使用坝名,时间久远,地域广泛。

▲山乡坝子

▲凉山昭觉大坝乡的农田 

 

纵观四川各地的“坝”,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坝名的密集分布区域并不在平原地带,而是在大山区里,其中尤以川东北山区里为多,其次是川北、川南丘陵地区。

清乾隆《温江县志》中以“坝”为词条专门记录了当时温江县的四个坝,“骡子坝,东二十里;颜家坝,西七里;谢家坝,西十五里;水草坝,北十里。”

清乾隆《大邑县志》中记录了明代大邑县依仁、沐德、栢林和思安四乡所辖各村,其中有郭家坝、月坝、䣢坝、茅香坝、烂泥坝、楼耳坝、后河坝、但家坝、赵家坝等9个坝名。至清乾隆初,大邑县东、西、北、上南、下南五乡所辖乡村名目中有潘家坝、郭家坝、七里坝、烂泥坝、乾江坝、䣢坝、后河坝、茅香坝、唐旺坝、赵家坝、车家坝、但家坝、严家坝、三元坝等14个坝名。

清乾隆《富顺县志》所列富顺县里镇目录中,列示了宿滩坝、易家坝、韦村坝、冯村坝、长滩坝、尹市坝、久泰坝、富家坝、马顺坝、周石坝、先市坝、板桥坝、喻家坝、杨家坝、镇溪坝、张村坝、贺家坝、细土坝、义庄坝、辏坝、海棠坝、丁家坝等22个坝名。

清道光《通江县志》记载的通江县五里场市中有草市坝、新昌坝、涪阳坝、朱家坝、坝溪场、碑坝场、程家坝、祭坛坝、庙坝场、苦草坝等10个含坝字的地名。五里各甲则有熊家坝、赵村坝、大黄坝、麻坝寨、路家坝、草石坝、东君坝、冉家坝、陈家坝、新场坝、李家坝、何家坝、邓家坝、底坝、官田坝、金家坝、张家坝、潮水坝、朱家坝、坝溪场、水田坝、鲁坝、陈家坝、西坝、庙坝、碑坝场、莎草坝、东坝溪、碓邺坝、永安坝、蕨村坝、梁舟坝、冉家坝、梨园坝、蒙坝、滥井坝、空山坝、囤子坝、熊家坝、刘家坝等40个坝名。通江一带,为“极为幽险”之“巴山老林”。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所绘通江县北部与陕西省南郑县、镇巴县交界处的地图中,就列出有黎坝、简池坝、空山坝、细辛坝、松树坝、海口坝、广居坝、迴军坝、庙坝等地名。

▲元明时期四川地图(局部)

 

山区里不仅坝名数量多,而且由于地质地貌和人文风俗的多样化,也使得坝名多种多样,千奇百怪。

这里仅以巴中各县现存的部分坝名为例,就能让人略知一二。姓氏类:杨坝、李氏坝、王阴坝、王三坝、何仁坝、柳坝子、张南坝、熊鞍坝、陈村坝、王童坝、阎兴坝、胡渡坝;溪河类:响滩坝、后坝沟、三溪坝、中坝河、戏子河坝、柏树河坝、老洪坝、笕池坝、草池坝、流坝、龙池子坝里、关坝河、海渊坝;植物类:柳树田坝、蒿枝坝、桩子坝、白果坝、梨园坝、棕树坝、茶坝子、杏子坝、竹园坝、柏杨坝、白果树坝、栀子坝、麻坝、李子坝;人文遗址类:厂坝里、石缸坝、碑生坝、碾山坝、碑坝、锅尖坝、罐子坝、窑岭坝、老屋基坝、砖房坝、牌坊坝、学堂坝、瓦子坝、坟坪坝;地理特点类:长岩坝、大石坝、长石坝、红岩坝、二台子坝、小元山坝、方坝、右垭坝、银子石坝、上石坝、烂坝子、破石坝、碓窝坝、扇子坝、天井坝、石坝子、园坝子、高坎坝;田地属性类:官田坝、祭田坝、学田坝;大小方位类:上兜坝、上田坝、上坝里、中坝里、小坝子、小田坝、二里坝、东井坝、小井坝。此外还有砥坝、乐坝、关坝、井田坝、土龙坝、黄金坝、玉皇坝、五福坝、凉水井坝里、新家坝、涪阳坝、湾田坝等坝名。

▲《三省边防备览》中绘制的通江县山水形胜图 

 

可以看到,这些留存下来的坝名或村落名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这些地方的地质地理、资源物产、人文遗存、风物习俗等多方面的情况。

例如,四川使用天然气和多地产盐的历史,就记录在一些坝名中。民国《邛崃县志》载:“明成化以后,移火井坝巡检于夹门关。清乾隆以来,又徙夹门关巡检于火井坝。”县志中提及的“火井坝”,早在汉代时就开始使用天然气熬盐制铁。天然气井俗称“火井”,至今四川多地保留有“火井”的地名。

清光绪《隆昌县乡土志》载:“周姓,康熙间由湘省入蜀,隶隆邑本乡之西里盐井坝,计传十四代。”地名“盐井坝”,四川邛崃、大竹、宣汉、仪陇、西充、盐亭、内江、威远、蓬安、苍溪、阆中、自贡、绵阳、叙州等多地有之,均以开采盐井而得名。类似的各地还有大井坝、九井坝、千井坝、海井坝、穿井坝、塩海坝、坝坝井、团坝井、金井坝、藤井坝、盐坪坝、盐水坝、盐坝、盐坝子、盐坝上,等等,这些地名昭示着当地曾经为产盐地,由此也可对四川历史上产盐地的分布略知一二。

 

乡邑聚落的变迁,也可以在很多坝名中看到。例如,泸州有“大驿坝”、绵阳有“御营坝”;渠县有“军营坝”;南江、旺苍、梓潼、南充等地有“大营坝”,另多地有“寨坝”、“塘坝”的地名,这些地方历史上曾经都是设置驿铺或安营扎寨之处。再如,开江、仪陇、青川、江油等地有“旧县坝”;通江有“县坝”;宜宾有“旧州坝”;渠县有“城坝”。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曾经建有城邑。其中,渠县的“城坝”为战国时期賨人国都、古宕渠城所在地,建制历史久远。坝名中留下的各类历史文化信息,也给后人提供了直接的和初始的考证指向。如桅杆坝、旗杆坝、字库坝、牌坊坝、库楼坝、石尊坝、官坟坝、庙坝、寺坝、宝塔坝、龙神坝、汉王坝、川主坝、灵官坝、观音坝、罗汉坝、三仙坝、千佛坝、古贤坝、都尉坝、秀才坝、学堂坝、县学坝、四甲坝、九支坝,等等。

▲通江县梨园坝 

 

古有“百工”之说,即指各类工匠艺人。人居集聚地之乡坝,往往也是各类作坊工场即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而一些特定的农商市场(草市)也多集中于平坝之处。留存下来的很多坝名反映出当地历史上的制匠作坊情况和农商市集情况,如画匠坝、木匠坝、铁匠坝、作坊坝、对厂坝、金厂坝、琉璃坝、郭丝坝、纸厂坝、纸筋坝、槽房坝、铁炉坝、染房坝、烧房坝、糖房坝、麻糖坝、油榨坝、油坊坝、窑灰坝、瓷窑坝、瓦窑坝、瓦子坝、瓦厂坝、铧厂坝、罐子坝、箩筐坝、筲箕坝、米筛坝、甑子坝、水磨坝、磨子坝、磨房坝、碾子坝、碾砣坝、筒车坝、水车坝、水碓坝、打船坝、店子坝、猪市坝、牛市坝、马市坝、鸡市坝、柴市坝、草市坝、炭市坝、茧市坝、米市坝,等等。

▲邛崃市下坝 

 

自古以来,蜀地物产丰富,《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明清两朝南方多省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四川农副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四川各地存留的很多坝名反映了历史上不同地方农作物种植的情况。例如,谷坝(武胜)、米坝(木里)、米粮坝(古蔺)、晒谷坝(仁寿)、挞谷坝(邛崃)、稻子坝(南江)、稻场坝(合江)、糯米坝(安岳)、麻秧坝(珙县)、秧田坝(江油)、麦子坝(合江)、大麦坝(宜宾)、荞坝(马边)、荞子坝(广元)、豆地坝(江安)、菜子坝(金堂)、苕坝(叙永)、花生坝(兴文)、甘蔗坝(富顺)、花椒坝(南充)、椒园坝(屏山)、芝麻坝(叙州)、韭菜坝(西昌)、靛蓝坝(马边)、桑树坝(通江)、桑坝(泸县)、茶坝(青川)、茶园坝(宣汉)、木耳坝(蓬安),等等。

▲崇州市道明镇的农田坝子

 

同一坝名的分布与集中,也能反映出特定的区域文化现象。例如,四川很多地方都有“庙坝”的地名,其中有些地方如达州一带就有很多。“庙坝”名字,来源于旧时建在坝中的“宫观寺庙”。四川乡人对各类宫观寺庙皆习称为“庙”,包括明清时修建的各省移民会馆等,也多以“庙”称。农乡中的宫观寺庙,以及移民会馆,多建在人居聚集的坝里,有“庙”的坝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乡人赶集赶会的地方,显然,“庙坝”已不再仅仅是地名的概念了。

再如,今自贡地区及其周边各地,有数十个“灯竿坝”的地名,此外还有“灯窝坝”、“灯树坝”、“杆坝”、“点灯坝”等类似地名,这样一些地名来源于旧时盛行的“天灯会”。“天灯会”,简称“灯会”,每年元宵节前后,以及其他特定日子里,旧时的富顺、荣县、南溪、隆昌等地农乡都会举行“天灯会”,届时在坝子或开阔地里立灯杆,挂灯笼,张灯结彩,高高的灯杆成为显著的标志,也成为人们最为深刻的记忆,“灯杆坝”则作为一种特有的地名传留了下来。

 

“官田坝”,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地名。四川各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官田坝”地名,此外,不少地方还有“官仓坝”和“官地坝”的地名。所谓官田,也称公田,古来有之,通常指为官府所有并由官府征收地租的田地,包括职田、营田、官庄、仓田等。官田通常招募佃农耕垦。明代时官田种类极多,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等也属于官田一类。清代鼓励移民耕垦落业,部分官田转为私人所有,另外一些官田则多为族田。族田,即宗族所有的土地,会馆田、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学田等皆为族田。族田的形成与旧时同宗族群集中居住有关。学田,也称义学田,属于官田的一种,即用来维持学堂、书院开支而购置的农田。如邛崃临邛的官田坝,清晚时属于临邛中心保国民学校的校产。旧时的学堂、书院会刻碑专门记录购置义学田与纳租等事项,如清乾隆时温江县“万春书院”内曾立有《置买义学田亩碑》,碑记中写有:“每年纳租四十八石,以两石变价输赋,下余四十六石送归义学,以供膏火饩廪之用。岁以为常,从兹可垂永久。”

▲新津县文井乡的农田坝子

 

“烂田坝”,也是一个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地名,类似的地名还有烂坝、烂坝子、烂井坝、烂水坝、烂冲坝、烂槽坝、烂泥坝、烂沟坝、烂草坝、烂坝坪,等等。“烂”字,也有写成“滥”字的,简略而形象地对当地田坝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表述。俗称之“烂田坝”,通常指那些有低洼不平处、泥层厚薄不匀,土质贫瘠且易受水流淹浸的田坝,也包括一些荒芜的坝地。当然,经过若干代农人的整治,很多这样的田坝得到了改善,但旧时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截止目前,四川各地含“坝”字的大小地名仍存有数千个之多,其中有不少的在明代及以前就存在。明清两次大的移民运动对地名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即一些地名保留了下来,一些地名发生了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标志着移民运动告一段落,即从“插占垦荒”转至“安居落业”。

川北《吴氏宗谱》载,后明时,“正祖公由吴之抚州府金溪县乃入蜀之保宁府广元县罐子坝,居于斯而卜葬于斯。”南部县神坝镇冯家湾冯氏祠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碑记》载:“先父当明季之灾,兵焚飘零,举家避难,屋舍家具俱毁,携妻带子,随脚而奔,沐阳西下,来至神坝。”

现存的大多数坝名为明清两朝,特别是清中晚期时产生的,地名反映了众多的移民运动情况。伐木砍林,插茅为界,旧坝子得以复垦,新坝子烧荒而生,一些地名记录了移民的垦占和落业过程,如刺猪坝(青川)、鹿子坝(岳池)、麂子坝(大竹)、野鸡坝(安岳)、茅草坝(南部)、楠木坝(宣汉)、老林坝(宜宾)、野坝埝(绵阳)、老荒坝(广元)、荒田坝(江油)、火烧坝(万源)、老屋基坝(南江)、安居坝(合江)、落业坝(叙州)、落家坝(内江)、落田坝(蓬安)、四房坝(盐亭)、七姓坝(绵阳)、九家坝(青川),等等。

▲青川县青溪镇的农田坝子 

 

逾年历岁,星转斗移,一些坝名保留了下来,一些坝名消失或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坝名的变化,主要来自移民的迁入。新津县《岳氏宗谱》载,“迁邑始祖系明诰授明远将军凤鸣宋武忠王十八世孙,明末由安徽合肥县迁居来川,居新津长乐乡金华坝,今通称岳家店。”

坝名消失和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基层行政机构(村、乡、镇)设立或分合中改换新名,如广元的三堆坝,因场旁白龙江中三堆礁石而得名,后改名为三堆乡、三堆镇;再如三台的古井坝,因有古井而得名,后改名为古井乡、古井镇。这种在原名上去掉“坝”字的地名相当多。也有保留坝字的情况,如大邑有上坝、中坝和下坝三个自然村落,后来三个村子合并设三坝乡。

二是谐音换名,如南江县曾有“清花镇”,名字来源于流经当地的清花江,清晚民初时清花镇改名为“甑子坝”,后改名为“镇子坝”,民国晚期又改名为“正直坝”;江安的“军坝”,因古时在此驻军而得名,后改名为“均坝”;大邑的“䣢坝”,名字来源于流经当地的䣢水,后因“䣢”字生僻而改名为“䢺坝”;江油的“马阁坝”,名字来源于当地的马阁山,后来讹写成“马角坝”。再如彭州的“荒田坝”改名为“黄田坝”;新津的“乾(干)坝子”改名为“甘坝”。

三是直接改名,如邛崃的“铁屎坝”改名为“铁花社区”。邛崃一带,早在汉代时就为冶铁基地,多处发现汉唐以来的冶铁遗址,铁屎坝处曾发掘出西汉冶铁遗址和宋代冶铁炉。铁屎坝的田地里常能见到早期的铁渣和铁锈色泥土,色块如屎,人称“铁屎”,“铁屎坝”因此而得名。再如,古蔺的锅厂坝,因当地旧时有锅厂而得名,清晚民初时改名为傅家乡,后来又改名为护家乡。另如,通江的毛浴场,因其地形若似一长舌,故有“龙舌坝”的老地名,明洪武晚期建制在此设毛峪镇,民国初,改设毛浴乡,毛浴之名沿用至今。

当然,地名的变化或更改,还有其他一些因由,这里就不逐一细述了。

▲山区农人在田坝里收割油菜

 

四川各地留存着大量的坝名,梳理和查考这些坝名的来龙去脉,可以了解四川的地域文化,了解四川农商诸业的历史变迁,了解明清移民居地选择,以及移民经济活动对生态资源的影响。进深一步,还可了解其他更多的信息。毫无疑问,对四川各地坝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蒙特利尔大区刷卡机服务优惠促销!?请点击下面链接了解详细内容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077&tid=1486055

坛主:东海独钓叟于2021_04_11 14:15:29编辑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