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春来咏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4-04-21 22:23 已读 1403 次 3赞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柳作为春天的使者,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文人墨客的喜爱。


在悠远的中国诗歌长河中,咏柳诗不计其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等诗句无不描绘了柳的婀娜姿态,寄托着诗人对柳的喜爱之情。


或许最能让今人记住的,当属贺知章的《咏柳》了。唐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告病还乡,回到阔别多年故乡。此时正是早春二月,柳芽初发,草长莺飞,他行至河岸,忽见岸边一株高大的杨柳枝条轻垂,一时诗兴大发,写下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虽无一“柳”字,但柳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柳”因与“留”同音,常常引发诗人的离愁别绪。《三辅黄图》是一部记录汉代长安城池的重要书籍,其中提到“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送别”。可见,汉代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别》诗里写道:“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柳因此成了离别的符号,折柳似乎成了送别必有的仪式之一。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愁肠似柳丝,柳丝折断,愁肠寸断,古代交通不便,一别之后,何时能够相见,或许就是永别了。“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这是在外游学的游子以柳自比,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内心悲苦自不必说。“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在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二》中,“柳”所表达的不再只是“留”的意味。行人不必因为忧伤而折尽柳枝,柳条惜别离人,也欢迎归客。半留半送,希望团聚的美梦会成真,赋予柳更丰富的内涵。“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柳丝就像丝线,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连结着天南海北离人的心。


“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柳是生命力极顽强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看似柔弱,但在狂风中仍可挺立不折,所以爱之者甚众。陶渊明曾在住宅边种了五棵柳树,他常在柳下衔觞赋诗,与柳相伴,有诗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白居易也是爱柳之人,他曾在陕西渭南旧居种植柳树,“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丁忧回乡,看到往日所栽之柳已长成高林,不禁生发出“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的人生感慨。不仅如此,白居易还在为官之地植柳。任忠州刺史期间,他曾在城内的山坡和山涧中栽植柳树,“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后来,他到洛阳,在庭院中广植柳树,并写下《种柳三咏》:“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阴。”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提到种柳,不能不说到柳宗元。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在柳州的四年时间里,他大力发展生产,带领当地百姓大量种植柳树,达到“列树表道”“庇荫行旅”的效果。他自己还笑题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诗中柳宗元说自己没有惠民的德政和教化流传,这是自谦之词,柳宗元为柳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柳州人仍怀念柳宗元。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