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艺术兴趣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80岁老先生耗时180天,完成巨幅中国原生植物画,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

送交者: 潜水人[♂★★声望品衔10★★♂] 于 2019-10-21 1:59 已读 2685 次  

潜水人的个人频道

+关注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展览着一幅巨幅植物园科学画画中展示了包括水稻、大豆、桑、银杏、珙桐在内的37种中国原生植物笔触细腻,栩栩如生这幅画名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这幅画的作者是曾孝濂老先生他是画师,也是工程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研究员级的科学工作者曾孝濂老先生被尊称为“中国植物科学画作第一人”今年曾老先生已经80岁高龄这幅画的原作2.5米,宽1.17米曾老画了足足180天
▲曾孝濂与《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从曾老参加工作开始到现在累计发表插图两千余幅先后为五十余部科学著作画插图他的植物科学画
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艺术美观性曾参与中国植物的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的绘图
▲《中国植物志》共80卷126册、9000余幅图;采集了上百万号标本,由全国312名植物学家、164位绘图师历时45年共同完成
2008年2月28日由曾老绘制的《中国鸟》邮票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次获得该奖项
▲2002年发行的《中国鸟》系列邮票相信不少90后80后都非常熟悉
从1991年到2008年曾孝濂一共设计了9套邮票其中有5套获奖这在邮票设计界是绝无仅有的
▲1992年,由曾孝濂设计的邮票《杉树》被评为当年度全国最佳邮票
他设计的牡丹花明信片是我国邮政史上发行量最大的明信片之一可以说,只要你经历过纸质信件的时代就一定见过曾孝濂设计的邮品
曾孝濂到底什么来头?出生名门?受过大师指点?知名院校毕业?都不是曾孝濂甚至没有系统学过美术从没上过大学的绘图员小曾同志到出书、开画展的教授级画师全凭曾孝濂对自然与对绘画的热爱一起看看他的“逆袭之路”吧

01毕业院校:自学成才
曾孝濂,1939年6月生于中国云南省威信县,绘画对于曾孝濂来说是兴趣也是天赋。
少时的他,是“信手涂鸦一顽童”,十来岁时就比着毛主席像临摹。等到上中学时,班里的黑板报的工作总是自然而然地交给曾孝濂来做。
1958年,高中毕业的曾孝濂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录取,职务是见习绘图员。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后,领导见曾孝濂能画两笔,就把他调入了植物分类室,做植物科学画。
▲曾孝濂在标本室
对于自幼喜爱涂鸦的曾孝濂来说,这份工作堪称完美,能从事绘画相关的工作,“比上大学还高兴!
曾孝濂最初是在标本室面对标本作画,但干枯的标本很难令人感受到植物的勃勃生机,再加上曾孝濂不是绘画科班出身,所以刚开始面对标本绘画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曾老的百度百科毕业院校一栏写着“自学成才”



为了了解植物最真实的样子,小曾同志反复到植物园里去写生,别人一张线稿画三天,他要画六天,通过反复观察练习,将这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做到烂熟于胸
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爆发,当时疟原虫对一些常用抗疟药已产生抗药性,战争双方因疟疾死亡的士兵,甚至大大超过战争中的伤亡人数。



为此,我国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5·23”项目启动,"中医中药专业组"就是这个项目其中的一个协作组。



这是曾孝濂绘画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由于这个项目对于热带植物研究的需要,曾孝濂的工作阵地,从植物标本馆转移到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在蛇虫遍布的雨林中一待就是五年,这恰恰给了他向大自然深入学习的机会。
▲曾孝濂在雨林里写生



在万物共生,神奇而美丽的热带丛林里,曾孝濂不用再面对着干枯的花叶标本作画,雨林中色彩绚丽的花朵,形态各异的植株,给了曾孝濂新的启发。



“那几年锻炼了我的彩色画,我意识到我不光要画得准确,最重要的是要画得生动。讴歌生命,讴歌自然,用我的画笔。



但生机勃勃的丛林里不只有植物,它同时暗藏危机,蛇虫遍地。



蚂蟥、竹叶青、眼镜蛇,这些剧毒的生物都曾与曾老和他的同事们在丛林中相遇。多年后,曾老的梦境中还时常会出现蛇的身影。



▲曾孝濂在云南丽江写生



还有一次为了采标本,小曾同志去到森林里一个茂密的灌木丛,聚精会神间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已经成为蚂蟥的“盛宴”,等他心满意足地采齐标本回去时,才发现手臂、腿上都在渗血,根本止不住...
回去一算,这一天被蚂蟥咬了42口之多。

有一次清晨出早操时,曾老的同事找不到皮带,伸手一摸床上有一条,随手拿过来一系,才发现是一条蛇。



但曾老从没觉得这些“恐怖”的经历有什么大不了,和近距离观察丰富植物的快乐相比,这些艰苦完全可以忍受。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在大量的观察和练习中,曾孝濂逐渐熟悉了万千花木的每一道纹理:他画的三七,连叶脉走向都有讲究,他画的杓兰,连上下半段的绒毛数量都有不同。
他说“我不期求所有人都喜欢我的画,但却期盼着看画的人都关爱画中的生命。



▲点击查看大图

02以勤补拙,死抠硬磨
曾孝濂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干这一行:“既要登得大山头,又要坐得冷板凳。

登得大山头是指绘制植物花鸟的科学画像,要深入自然,到大山丛林中去,近距离观察动植物。



▲曾孝濂与同事边观察植物边作画



不过翻过大山头还坐得“冷板凳”曾老所说的“坐冷板凳”有两重含义。



一是要心静。绘制科学植物画要耐得住经年累月的寂寞,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自己所描绘的每一寸肌理。
曾老说,不能因为别人做什么、什么赚钱,你就跟着去做,人要是连这点定力都没有,那他什么事都做不成。
二是要心诚“你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你要用最朴实的绘画形式反映他们最重要的分类特征。”




人要爱自己的职业,
只有乐在其中,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要勾勒的生命,才有机会画的好。
除去在西双版纳的5年时间,曾老的绝大多数时光依然是在枯燥的标本馆度过。因为植物科学画必须要对着标本作画,“没有标本不能画,不应该画。我们所有插图必须有根据,一定要写上根据某一号标本。不看标本来画,那是错误的”。
每画一张图,都得打草稿,给分类学家看。看完确认了再上钢笔稿、墨线。表现形式、线条的结构这些需要一点一点积累。
▲标本和活着的植物差距很大
漫长的作画时光里,伴随曾老的只有安静的植物、标本、颜料和画笔。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但曾老说自己喜欢这份孤独,他觉得孤独的时候思考问题最清楚。
▲曾老的日常:在植物园写生
日复一日的独行中,曾老远离了喧嚣,却更贴近了植物安静的灵魂,为默然开放的植物描绘出了最绚烂的生命色彩。
慢慢的,小曾成了老曾,但曾孝濂对绘画的热爱从没有减少分毫,在绘画中常常忘记了时间,一眨眼,就画了大半个世纪。






03退休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1997年,曾孝濂以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退休。孩子创业有成,他也跟随家人来到北京。
因为《中国植物志》主要是黑白画,所以退休后,曾老更想画色彩丰富的水彩画,而且不仅要画植物,还要画动物。
曾孝濂手绘《云南植物志》插图
无论是在植物研究所内,还是野外考察,他总能见到各种鸟。鸟儿们灵动的样子深深吸引着曾孝濂。



退休之后的曾孝濂到北京动物园里住了大半年,每天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又到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里详细记录鸟类的形态特征,请教鸟类专家。



1998年底,《中国云南百鸟图》出版。他笔下的飞鸟神采飞扬,与作为背景的枝叶花果浑然一体,兼备科学性与艺术性。这批鸟类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大获好评。
《百鸟图》节选
他说自己特别贪心,什么生命都想画。想画苍劲的胡杨,就跑到了内蒙古;听说红杉特别宏伟,就跑到美国的自然保护区画红杉;还跑到古寺里画古树,跑到壶口画瀑布。



退休后,曾孝濂陆续出了12本个人绘画集
他还与美籍台湾画家杨恩生、古生物画家侯晋封一起,为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完成了《中国古鸟类》一书的古生态复原图。这批画作完全是义务劳动,他不仅分文未取,连车马费都是自己负担
▲书中插画获得了中国美协插图专业委员会全国展金奖
2018年,曾孝濂又应邀创作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为了与时间赛跑,曾老每天五点钟就起床画画。
在创作《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180天里,曾老闭门谢客,户外活动也尽量减少,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还要起来画两笔。
▲带着放大镜绘画的曾老
稻穗上的细刺,猕猴桃上的绒毛,柿子上的白霜,曾老师头戴放大镜将这些微乎其微的细节一一勾勒了出来。
常有人问,现在的摄影技术这么发达,直接拍照不行吗,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画呢?植物画并不是植物呆板、冷漠的再现,而是要有科学家的眼光观察,用艺术家的热情描绘自然之美。
曾孝濂说:“植物画不仅要画得像,画得准确,更重要的是画得生动。得用心灵去体会,才能在画中表达植物的‘神’与‘魂’。”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植物细节
这幅大作在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内展出后,收获赞誉无数。
学植物学的人、学科学的人常想的可能是植物的功能,只有曾老师这样的大家,发自内心地热爱植物、仰视植物,才能把植物的精美之处展现出来。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导演李成才曾说,每次看曾孝濂先生的画,都能感到他对自然界的眷恋,还有美好。曾老师身上有一种优雅、硬朗、孤傲以及自由的东西
▲找到罕见的姜科植物赶紧合个影


虽说曾老对自然对绘画的热爱从没有减少过,但在《中国植物志》完成后,曾老师也经历过一段低迷的时间: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伙伴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感觉走了一个就少了一个

但是几年前一个讲座,来了200多个人,现场热情非常高涨,让曾老备受鼓舞,“点燃了我心中快要熄灭的火焰”“我期盼他们中能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生物绘画家。"
看到老先生这么说,益美君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流量偶像们随便一个签名会都是大几百上千人,曾老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讲座居然才去了200多人,而老先生对此已经是喜出望外...

曾孝濂常说“我们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清高的旁观者,我们应该是其间的一份子。曾老师的一生都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结合点,用绘画讴歌大自然、宣传呼吁保护鸟类、保护珍稀植物、保护地球环境。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不忘初心,耐得住孤独寂寞,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保持谦逊和创作的人,真的太少太少了。
感谢曾孝濂老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从年少到白头,付出无数心血,一笔一画记下了中国大地上独特的花草植物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画作,并且愿意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喜欢潜水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