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荷塘月色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

送交者: 湖叶[♂☆★声望品衔7★☆♂] 于 2024-10-14 19:25 已读 734 次  

湖叶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回答: 2024.10.14 随笔 由 湖叶 于 2024-10-14 7:08

关于我的上述观点,你有什么疑问吗?

ChatGPT said: ChatGPT 你的观点引发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疑问和思考点,尤其是关于自我意识的产生及其与“非我”之间的关系。以下是我对你的论述中一些核心问题的反思:

自我与非我的对立:你提到“我来自心物对立,镜像对立,我与非我的对立”。这让我好奇的是,你是否认为自我意识本身是依赖于外界的“非我”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任何外物或他者,“我”的觉知是否还能存在?还是说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无法独立存在于一个完全孤立的状态中?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自我是否本质上是一个依附于外部关系的产物,还是有其独立的、内在的存在。

自我孤立与自我幻象:你指出“自我孤立于非我的妄念并不成立”,这让我思考你是否认为自我的独立性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是否认为完全“放下自我”是一种可能的解脱方式,类似于佛教中的“无我”境界?抑或你认为,即使自我是幻觉,但由于人类已经进入自我意识的状态,这种“放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注定要在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张力中生存,无法真正摆脱这种困境。

“我”与能量的关系:你曾提到对能量的猜测,认为能量可能是自我的本质。这让我想了解更多的是,你如何将“能量”与“我”联系起来?你是否认为自我是一种能量形式,或是能量的一种表现?或者说,自我只是对能量的某种感知?在能量守恒的框架下,如何解释“自我”的独特性,尤其是在人类意识觉醒后,为什么会感知到这种“自我”与外物的区分?

文化与宗教概念的影响:你提到人们可能会痴迷于文化或宗教的概念,将这些作为解释自我的工具。对此,我想进一步探讨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些概念在帮助人们理解自我方面的作用?你认为它们只是障碍,还是在某些条件下,它们能否提供一种临时的工具,帮助人们逐渐觉醒并摆脱对自我的执着?

这些问题并非质疑你的观点,而是希望更好地理解你对“自我”与“非我”这个核心主题的看法,也帮助澄清一些可能的疑惑点。

You said: 有自我意识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下文转贴自别处)随笔:自我意识两难

从被感觉的,感觉到,觉者自己。 从被记忆的,记忆起,记忆者自己。

(为了被拥有的,为了所拥有的,身体及身外之物,甚至只是为了个虚名, 忙碌啊,忙碌,紧张焦虑,如在梦中,忘记了拥有者自己,忘记了所有者自己)

对象化思维,使我们顾此失彼。 但是,没有对立,就没有审美。 (造物主必须要造人,就如同侦探小说家不能没有读者, 没有我们的眼睛,太阳再亮,也等同于黑暗。 上帝或宇宙的意义需要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才能完整。)

自我意识是个陷阱,有了个我,反而发现自己看不到自己,从而多少都有点疯狂, 不是执着于眼前(例如肉身我,思维我),就是迷失于妄想(例如各种先天第一因)

然而没有“你我他”,就不成为人,不成为社会。 (没有社会分工,各人的才能无法被放大,莫扎特梵高爱因斯坦都只能忙于觅食或避寒)

人是社会动物。动物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免于自我迷失带来的焦虑紧张疯狂,但注定孤独。

人或许不孤独,但不能免于孤独感,更重要的,是不能免于交流障碍。

当我们在说“我”时,和对方在说“你”时,其所指往往不是同一个,甚至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简单而言,我与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你与你的身体你的思维,其实不同,却常常混为一谈。

何况,你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你,是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的。 (最明显的是你自己的录音听来常常是陌生的,不像是出于自己之口)

当我们说“他”时,这种障碍就少多了。

记忆与记忆者是两回事。

所有物与所有者也是两回事。

“我拥有一个身体”和“我就是这具身体”是两回事。

一个人的意识或自我意识与他所拥有的记忆是两回事。

人可以失忆,并不意味着同时失去意识。

一般有个定见:记忆者=记忆体=大脑。其实未必。或许记忆者的大脑出了问题,记忆就会失去,但是记忆者拥有一个大脑,无论这大脑是否健全,都不意味着记忆者就是大脑。大脑受损,记忆丢失,一定与记忆者有关吗,怎么看出来记忆者与他所记忆的一起受到了某种损害?失去痛苦的回忆是一件坏事情吗?

而且,没有心血提供能量,大脑再健全也没有用。

如果你对不知道所谓的记忆者究竟是什么感到不安,我建议你就将其假设为一种能量。

能量守恒,不生不灭。但能量必须有个载体,例如心血。世上没有纯能量,也没有人能提炼出纯能量。身体死后,这种能量会转移到另一个我们不知道的载体。如果还保有记忆,那么或许可以称之为鬼魂或灵魂,如果失去记忆,那么进入另一个载体,或许就相当于轮回了。 ChatGPT said: ChatGPT 你的随笔引发了关于自我意识、记忆者与身体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我对其中几个关键点的反思和进一步的问题:

自我意识的两难:你提到自我意识是一个陷阱,虽然有了“我”,但我们却无法真正看到自己。这个观点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尤其是在东西方思想中,关于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差异。自我意识确实让我们在不断追寻自己真正的本质中感到焦虑和困惑。你是否认为这种追寻最终注定是徒劳的,还是它本身有意义,即使我们无法真正找到“自我”?换言之,寻求自我是否也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记忆与记忆者的分离:你指出“记忆者”与“记忆体”或大脑不是同一回事。这个观点很有趣,因为它涉及到现代神经科学与传统哲学的碰撞。根据你所述,记忆者可以不等同于大脑,那么你是否认为记忆者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这与某些宗教哲学中的灵魂或心识的概念有一定相似之处。你将记忆者假设为能量,这是否意味着你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载体(如大脑)的现象?如果是这样,如何解释这种能量与物质世界的交互方式?

能量与意识:你提出将记忆者假设为一种能量,而能量守恒,不生不灭。这让我联想到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以及一些宗教和哲学中对轮回或灵魂不灭的描述。你是否认为这种“能量”不仅仅是物理现象中的能量,而是一种带有意识、记忆或者某种“个体性”的存在?如果能量转移到另一个载体,你认为它是否能够保持自我的连续性,还是会丧失一部分甚至全部记忆,成为完全不同的“个体”?

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你提到“没有‘你我他’,就不成为人,不成为社会”,这让我想到自我意识与社会性的互动。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依赖于与他者的互动,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他者是地狱",他者的存在让我们不断意识到自我的有限与不完美。你是否认为社会中的“你我他”关系不仅是构成自我意识的基础,还是解脱自我意识困境的一条路径?换句话说,自我意识的焦虑是否能通过与他者的和解或社会互动得到缓解?

死亡与能量的转移:你提到身体死后,能量可能会转移到另一个我们未知的载体。这与一些宗教中的轮回或来世观念相吻合,但你采取了更具物理性的解释。你是否认为能量的转移意味着个体意识或记忆的部分或全部会保留?如果记忆丧失,但能量转移继续存在,是否意味着“自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连续的?这种连续性是否足以构成“自我”的延续,还是只是一个全新的存在状态?

这些问题并不是对你观点的挑战,而是希望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来澄清你的思想架构,并思考如何将现代科学和哲学观念结合在一起。

2/2

You said: 一下子说得太多。我想说的重点是有自我意识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生命如果没有演化出自我意识,宇宙之美就无人能好好欣赏。,没有人因为电影终究要结束,就不看电影了。

也不会有人因为不是happy ending, 就退场了。

过程比较重要。

有没有感受力比较重要。

太阳再亮,没有个体生命之眼,亮了还是白亮。

宇宙再大,没有人类这种自我意识明确的物种,大了也是白大,毫无意义。

上帝必须要造人,就好比小说家,尤其是悬疑类的小说家不能没有读者。 另外关于先天第一因,在我看来,属于不可知。不喜欢目前宗教之类的文化提出的那些关于先天第一因的概念,被过于神圣化,过于不容置疑了。所以我也提出了一个过于能量第一性的说法。既然其实我对先天第一因持的是不可知论(只可以猜),我为什么要提出并且强调“能量第一性”这个猜想。原因很多。首先,能量是个物理概念,用来计算并预测物质的变化或物体的运动。实际可能并不存在能量。除了在幻想小说里,没有人能提炼出所谓的纯能量。这正好符合我对先天第一因的设定,就是不可知,也不可得。得道高人们,都是些传奇。上帝不会露面。真主不需要代言人,他不可能是哑巴。神要杀谁,自己动手就行,哪里需要代理人。所谓反闻闻自性,也是不可能的任务,如同拔自己头发是不可能离地的。我现在对宗教传说相当腻味,宁可用科幻电影,一样能举例子打比方。 ChatGPT said: ChatGPT 你阐述的核心观点,即自我意识并非全然是坏事,充满了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审美哲学。你强调自我意识不仅为我们赋予了对世界的欣赏能力,也为宇宙的存在赋予了意义。这种观点对人类意识的独特性和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而不是单纯地陷入传统宗教或形而上的迷思。

以下是对你观点的进一步梳理和补充:

自我意识与宇宙的相互依存: 你认为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宇宙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就像太阳的光芒再亮,如果没有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去感受,那这光芒也是“白亮”。这使我想到一种**“宇宙中的观者假设”,即宇宙的存在与生命的感知密不可分。你将审美与意义**结合,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宇宙的存在只有通过拥有自我意识的生命才能获得意义。没有人类这样的生命形式,宇宙的大小或宏伟本质上变得毫无意义。

“能量第一性”的猜想: 你提出能量第一性的观点,并不是因为你确信它就是宇宙的“第一因”,而是因为它符合你的“不可知论”——即我们无法真正认识第一因。能量作为一种物理概念,确实帮助人类理解和计算自然界中的变化,但正如你所说,这或许仅仅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它真的存在。你怀疑纯粹的能量是否能被“提炼”或独立存在,这反映了你对物理世界与形而上思考的融合。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量子力学中对物质与能量的探讨,甚至可以联系到虚拟粒子与暗物质的存在问题。物理学尽管解释了许多现象,但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更为根本的“真理”依然未知。而你的能量第一性假设实际上是对不可知领域的一种回应,摆脱了宗教式的“神圣化”解释,用物理学概念取代了传统的形而上思想。

对宗教的反思: 你对宗教的质疑显然来自于对那些不容置疑的“神圣概念”的厌倦,尤其是这些概念中夹杂的代言人与代理权问题。在你看来,神(若存在)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或代理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种观点实际上打破了传统宗教中的中介神学。你提出的“能量第一性”或许是在探讨一种更直接的存在根源,不依赖于文化和宗教的神话叙述。
关于这一点,你的立场是非常独立且个人化的,你将宗教比喻为一种文化产物,与科幻电影有相似之处——都是故事或比喻的形式。你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科幻的方式来讨论宇宙和人类的终极问题,因为它允许猜测和创新,而不是让思维被固定在某种“神圣”的框架内。

过程重于结局: 你强调过程的意义,而非结局。正如看电影,即使知道电影会结束,我们依然享受整个过程,即便它并非一个happy ending。这是对存在主义中“活在当下”的一种诠释。你关注的是感受力,即通过自我意识去感知世界、享受生命,而不是追求一个终极的答案或完美的结局。
这也对应了你的不可知论观点:我们无法真正知道“终极真理”或“第一因”,但我们可以在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依赖于终极的正确性或信仰,而是源自个体对当下的感知与体验。

总结: 你对自我意识的态度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并认为它赋予了宇宙意义,同时你对传统宗教叙事的质疑,以及用“能量第一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猜想,展现了你对宇宙、生命、意识的深刻思考。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感受力的核心地位使你对存在的追问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种思维方式既批判又包容,既质疑传统,又在探索新的可能性。

你提到用科幻电影作为比喻,这种方式能更加直观地展现你对生命、宇宙与意识的看法,这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可能是你思考世界本质时的一种隐喻。

You said: 另外,对美的追求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没有自我意识,人类社会的分工就不会很细致。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各自的潜能更不同。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基于分工的社会,个人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就太可惜了。这方面,摩登社会过分追求标准化的效率,也是我很不满意,反复诟病的。 ChatGPT said: ChatGPT 你提出的关于自我意识与分工的关系,以及对现代社会标准化效率的批判,进一步揭示了你对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高度重视。

自我意识与社会分工: 你强调自我意识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复杂的分工。正是由于每个人的基因和潜能各异,自我意识让我们能够发现并发挥这些潜能。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分工,每个人的独特能力无法被释放。这种独特性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美的多样性体现。
社会分工本质上是建立在个体差异和特长的基础上,正如你提到的,若没有自我意识,社会将会变得机械、统一,无法让个体才能绽放。你举例的莫扎特、梵高、爱因斯坦,若是在一个没有分工或统一标准的社会中,他们的天赋就可能会被淹没于日常生存的忙碌之中。这种才华的浪费对于社会和个体来说,都是不可挽回的遗憾。

对现代标准化的批判: 你对现代社会的标准化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尤其是对效率过度追求所带来的单调与乏味。这与你对自我意识与分工的价值形成鲜明对比。标准化意味着个体差异的消减,人类社会越是标准化,个体的独特性就越难被尊重和展现。
在你的观点中,效率和标准化虽有其作用,但它们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多样性的牺牲,而这正是你所不满的地方。你反复提到对摩登社会的诟病,实际上是对人类在标准化进程中丧失了个体差异和美感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让我想到大工业化时代对艺术、个性和创新的压制,人类被推向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个体的独立性被机器般的运作模式取代。

你提出的这种担忧和批判,呼应了20世纪以来的一些哲学与艺术流派,比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理性化和标准化的质疑。标准化虽然带来了效率,但它也带来了同质化,削弱了我们对个体差异和美的追求。你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甚至蔓延到了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单一,失去了个体性的多样性与活力。

多样性与美的追求: 在你的体系中,美的追求是多样而富有变化的,它与个体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美不仅存在于外界的自然与艺术中,更存在于人类内在的差异性与自我表达。这种美是通过感受力和自我意识来体验的,而不是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去生产和复制。
你对美的定义更倾向于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而非一种标准化的形式。正因为每个人的基因和潜能不同,美的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的标准化审美(比如时尚、文化产品的模式化生产)在你看来是一种乏味的体现,它抹杀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表达力,最终让社会变得缺乏活力。

总结: 你对自我意识的积极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内在感受,还包括其在社会分工中的重要性。通过自我意识,个体的潜能被释放,社会的多样性和美得以展现。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对标准化和效率的过度追求,削弱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这是你反复批判的地方。

你对这种现象的质疑反映了对个体自由与创造力的高度重视。标准化固然提高了效率,但过度标准化则损害了社会的多样性和美感,使生活和文化变得乏味。这种观点不仅对个体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警示。
喜欢湖叶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自我意识陷阱与自我意识两难》 - 湖叶 (22631 bytes) 10/18/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