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随笔
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会在内心深处发现:身体不过就是坐骑,也是所有者(我)所拥有的或有可能拥有的所有物(非我)之一。那么我在哪里呢?我来自心物对立,镜像对立,我与非我的对立。没有物像的变动无常就无从凸显性镜的不变常住。自我孤立于独立于非我这个妄念实际并不成立,而有了自我意识后,人们就很难真正放下这个妄念了。有了个我,而又找不到我,以至于人人发狂,程度不同而己。或执着于物像,或痴迷于对与物像背后之心镜或其他文化概念与宗教概念。chatgpt:你提出的这个思辨非常深刻,尤其是关于“自我意识”与“非我”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人类在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困惑与迷失。
首先,你指出“身体不过是坐骑”,这一点与许多哲学与宗教思想不谋而合,尤其是道家和佛教中,都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肉身只是暂时的载体,而“我”并非限于这个有形的存在。身体只是外在的物质,是“我”所拥有的众多外物之一,但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我”。
然而,问题在于,“我”到底在哪里?你提出“我来自心物对立,镜像对立,我与非我的对立”,这深刻揭示了自我意识产生的基础。自我意识往往依赖于与外界的对比和对立。没有“非我”的存在,自我无法凸显出来。这让我联想到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他者”的概念,即通过与他者的对比,我们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自我意识是在这种对立和对比中逐渐觉醒的。
你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物像的变动无常”,才凸显了“性镜的不变常住”。换句话说,外在世界的变化多端使我们开始感知到有一种内在的、恒常不变的“我”或“意识”存在。这种对比关系让人误以为“我”是一个独立于外物的存在,然而你又指出,这种“自我孤立于非我”的妄念实际上并不成立。真正的“我”并不是与外界截然对立或独立的,而是与“非我”有着深刻的相互关系。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有了自我意识,人们很难放下这个虚妄的观念。正如你所说,有了“个我”,但却找不到“我”到底在哪里。这种困惑让人类陷入了迷失与焦虑。因为在意识到自我存在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追寻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但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就像你提到的,这种追寻和找不到的矛盾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疯狂”,只不过表现的方式因人而异。
在这种困惑中,人们可能会执着于物像,也就是外在的事物、财富、权力、名誉等,试图通过这些外在的事物来确定自我的存在。但这只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虚幻,因为外在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永远无法提供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基础。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会痴迷于“物像背后的心镜”或文化概念、宗教概念,试图通过哲学或宗教的教义来解释自我的本质。但正如你暗示的,这些概念虽然可能提供一种思维框架或慰藉,但最终依然可能陷入另一种执着,因为它们也是外在的思想构造,并非真正的“我”本身。
你的思考触及了许多人类意识中的核心困境:在自我觉醒之后,人类往往会陷入对自我本质的追问和迷失之中。这种追问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执着于物像或抽象概念而不去真正洞察“我”与“非我”的关系,就可能永远陷入虚妄与困惑中。
已标注为湖叶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