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欧洲诸多港口严重拥堵,堆积大量进口电动车,因为中国产能过剩?

送交者: 北望中原[★★★声望勋衔13★★★] 于 2024-04-13 11:37 已读 3770 次 2赞  

北望中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4-12 17:59·普朗鸣

前言

进口汽车大量堆积,港口变成“停车场”。


这就是欧洲诸多港口的现状。然而有不良媒体,借美国财长耶伦指责中国“产能过剩 ”的言论,而将这盆“脏水”泼向中国。


中国导致“堵车”?

今年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首艘汽车运输船来到德国并停靠在德国不莱梅哈芬港口。


当船舶靠岸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场面却有点出人意料,那就是在港口密密麻麻的停靠着大量汽车,简直像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英国《金融时报》也在2024年4月9日报道:欧洲市场有大量的进口电动车堆积在港口。


结合近期访华的美国财长耶伦的言论,欧美政客和媒体都暗戳戳的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抹黑。


耶伦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指责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产能过剩”,对美国企业和劳工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此次英国的报道,也暗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堵住”了欧洲的港口。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港口堵塞真相

根据《环球周报》特约记者在今年4月初的走访不莱梅哈芬港时发现,港口确实堆满了汽车,但中国品牌只占其中一部分。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港口汽车堆积呢?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运输能力不足以及市场疲软。

运输能力不足

欧洲作为老牌工业国家的集中地,运输能力不足乍一听有点匪夷所思,但现实情况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首先就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量涌入,欧洲港口的卡车不够用了:车不够、司机也不够。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进口看做是送快递的话,现在的情况就是,一大车快递拉到了“驿站”,但是既没有分拣送货的三轮车,又没有快递小哥,所以快递就在站里堆积如山了。

车哪里去了呢?

首先,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日趋繁荣,欧洲港口的卡车储备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


早在2022年,不莱梅港口就的汽车运送量就达到了170多万,卡车几乎“全勤”的情况下也并不富裕。


然而特斯拉大手一挥,又“包”下了一部分,原本就不富裕的卡车数量更加雪上加霜。


除了陆路,海运的情况也不太乐观。由于长期大量“拉货”,很多运输船“顶不住”了。


根据船运数据公司VesselsValue给出的数据,2022年,全球减少了13艘运输船只,而运输船的补充是非一个漫长的过程,预计到今年才会有新船陆续交付来减缓港口压力。


而除了缺设备,“外卖小哥”的缺口能难补上。

外卖小哥去哪了?

据统计,全德国至少缺200万名工人,这其中卡车司机就首当其冲,因为整个欧洲也有着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困扰。


数据显示,德国目前有将近8万的专业司机缺口,而且还在岗的司机中有三成以上是55岁以上的“老人”,这意味着每年还会有超过3万名司机退休。

年龄大的慢慢退出江湖,年轻人又不太乐意从事这种重体力劳动:


因为工作极强的专业性导致学习成本较高,就业面单一,所以:一朝大车司机,终身大车司机,年轻人难免避而远之。


老的撤得快,新的补不上,这个缺口只能越来越大。


德国也曾尝试“全球挖人”,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那就是需要驾照和德语双达标。


这就很难办了,以我国为例,你很难将“小语种优秀人才”“卡车司机”联系起来。


所以德国的人才引入计划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而除了车、船、人紧张之外,欧洲码头的设备“老旧”也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老旧的码头工业

越是工业发展的早的国家,其工业化设施的“过时”程度往往越高。


因为这些设备都是几十年前就上岗的“老员工”,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大毛病,但是他们确实“干不动了”。


而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的老旧地铁,和美国的木头电线杆。

在它们“上岗”之初哪个不是雄姿英发,而如今都“樯橹灰飞烟灭”了。


陈旧的设施和尽显疲态的动力,都与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格格不入,但由于整体换新的成本过于高昂,追求利润的企业值得任其“苟延残喘 ”。


残喘的就包括欧洲港口的吊装系统。


在疫情之前,大部分运输选择的是滚装船,到了港口之后,车可以直接开出来;


而疫情期间,为了做好隔离,大多数运输船进行了改装,从滚装改为集装箱。


这就导致现在的船舶靠岸之后需要由港口的吊装系统给“提”下来,也算是难为了港口里几十岁的吊装系统的老胳膊老腿了。


所以运输效率又打了一次折扣。


而除了以上码头运输能力的不足之外,造成欧洲码头变成停车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车卖不动。

政策下滞销的新能源车

运输问题只是导致汽车在码头排排坐的表面原因,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欧洲政府的政策干预,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普遍“滞销”。


从最初欧洲配合美国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排碳”,并扬言大力发展电动车事业,结果雷声大雨点小,一众老牌车企在进行了尝试之后纷纷选择暂停或者放缓新能源汽车业务。


各国政府纷纷放缓了对电动车领域研发的扶持和补贴,仿佛一夜之间电车“不香”了。


仍以德国为例,汽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曾扬言在2025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50%”的豪言壮语,在今年宣布推迟至2030年。


大众汽车更是直接停产了小型电动车ID3,理由是市场不达预期。


所以当初喧嚣尘上的“守护地球”,在“守护利润”面前不堪一击。

与其提升自己,不如贬低别人。


所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不如美、中的前提下,欧洲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带头唱衰新能源汽车前景,以此来维护传统汽车市场。


这也就是为什么港口停靠那么多新能源汽车,核心原因就是不好卖了。


欧洲唱衰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体现,就是特斯拉今年一季度财报的缩水,导致马斯克甚至筹划去印度开厂。


根据特斯拉的财报显示,在中国仍吃下特斯拉60%销量的情况下,


特斯拉一季度的销量仍是同比环比双双下跌,比预期少卖7万多辆不说,股票更是跳水,直接下跌了30%。


可见特斯拉在欧洲遭受了“冷遇”。

而另有报道,特斯拉已经和印度超级富豪穆克什·安巴尼商谈了近一个月,打算在印度开设工厂,正式进军印度市场。


也算是马斯克对于欧洲唱衰新能源汽车商场的一个后招吧。


由于政府的带头唱衰,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不少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纷纷选择把仓库搭建在港口附近,所以,这才是码头变成“停车场”的根本原因。


要说欧洲为了保护国内传统车企而做出有“倾向”的偏袒本无可厚非,但把“停车场”的脏水泼到中国头上就属实有点不地道了。

欧美抹黑中国的惯用伎俩

其实想要证明中国的清白非常容易,但“没人在乎六爷吃了几碗粉”


因为欧洲港口的拥堵不是一天两天了,不是因为今年2月比亚迪过去了就变成停车场了,也不是今年4月报到前才开始水泄不通的。


欧洲的老龄化、缺司机、吊装系统老旧这都是“陈年旧账”。


卡车不足更是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特斯拉的大量“包车”,面对美国就唯唯诺诺,说起中国就重拳出击,阴阳怪气。


这次英国的报道,说白了也无非是跟美国财长耶伦“打配合”而已,抹黑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呗。

什么叫双标:美国优势领域,提倡自由贸易,中国稍有领先,反手保护主义。


根据国际能源总署的测算,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4.5倍,根据中国现在的产能及销量推算,根本不存在 “产能过剩”。


只不过中国发展的太快,欧美越来越眼红,越来越防范罢了。


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达到63.5%,从头到尾刺痛欧美神经的,都是这个明晃晃的数字而已。


毕竟,在他们眼里,中国挣到钱,比他们亏钱还难受。


而被欧美强调中国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大头就是我国的光伏能源市场。


目前,全世界75%的太阳能电池和70%的太阳能组件产自中国,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为全球减少了6亿吨的碳排量。


可以说,只有中国在大力发展科技、经济的同时,兼顾了全球气候治理。

结语

欧美部分政客对中国的心态就是:黑你不是两三天,每天都黑你很多遍。


但是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黑点”根本就站不住脚,很多更是无中生有。


反倒是欧美,不惜由政府亲自下场,反复“带节奏”,破坏了全世界公平、自由的贸易氛围。


试想一下,若干年后,当有人开着外观更酷、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电动车在欧洲的街道穿梭,那些听信了“电车没未来”谣言的欧洲车主看到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参考资料

新华时评丨“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个伪命题——全球视野下中国产能真实叙事系列评论之一——新华网


大量进口电动车堆积在港口!欧洲港口变身“停车场”背后——环球时报


“中国产能过剩论”不过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托辞——中国网观点中国


缺卡车司机!德国不莱梅港,特斯拉、宝马堆积——华尔街见闻


德国卡车司机短缺,高薪引进海外劳动力,中介:第二年月薪4万元,应聘的人大多快40岁——九派新闻


突发利空!特斯拉股价大跌——中国证券报


马斯克、安巴尼准备“牵手”?据传特斯拉与信实工业洽谈在印建厂——创业板日报



喜欢北望中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