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随笔:太平洋战争您肯定不知道的细节(番外篇)
太平洋战争:您肯定不知道的细节(番外篇)
原创 天外正淅沥 天外随笔 2023-11-26 18:30个本文是读完日本作家山冈庄八《太平洋战争》三卷后写的番外篇。
(一) 山本之怒
1942年4月底某日,“大和号”战列舰,联合舰队司令官办公室。
山本五十六看完手中的报纸,脸色阴沉,报纸上是首相东条英机的演讲,他说目前日本占领东南亚,陆海军战果累累,下一步日本的重心是稳固防守,进行大东亚建设。他要停止招募学生参军,还要召回部分海外驻军。
“陆军出身的人,果然见识短浅,”山本站了起来,走到窗前,“他们只看到东京湾的风平浪静,哪里明白外面的波涛汹涌,太平洋不太平啊!”
上面的桥段是我杜撰的,不过山本五十六反对东条英机的这些举措是有根据的。
在海军看来,培养飞行员需要时间,如果停止招募学生参军,则很容易出现飞行员断档。实际上,中途岛海战后,日本的精英飞行员损失大半,直接导致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航母舰载机战力低下,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甚至被美军“猎火鸡”一样轻松消灭。
陆军轻视了美国,他们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推进太过顺利,除了与苏联交战吃了败仗,日本陆军可以说是横行无阻。陆军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陆地防守比进攻要更具性价比,陆军作战时,防守可以依赖要塞工事和有利地形,经常会出现少规模部队阻击大规模敌人的情况。
然而这一点在海军看来根本不成立,海军没有工事,无处可躲,无从防守,海上伏击战是非常少见的。加上海军一旦受到攻击,难以像在陆地一样四散逃开、减少伤亡,所以海军进攻比防守更具性价比。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前期只是暂时把美国打懵,等美国恢复过来,日本海军将难以应对,因此日本海军只能选择进攻。
通常我们说起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很少会从军种的本质、从对于攻守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讨论它们的分歧,这里就做个补充吧。
(二) 数炮弹的人
1942年10月,东新几内亚,布纳地区。
日军阵地,炮火连天。步兵中尉柴田猫在战壕里,仔细地数炮弹。他不是数自己一方有多少炮弹存量,而是数身边落了多少发炮弹。
他一边数,一边嘴里嘟囔着:“可惜!可惜!”他可惜的是这么好的炮弹竟然全部浪费,没打到他们。
最后他惊呆了:“天哪,美军的一门炮一个小时内会发射500枚炮弹。这还只是我周围的炮弹数量。完全是浪费,我觉得没有比这更浪费的了。”
日本士兵们呆在长约20公里的低洼湿地里,膝盖下面全是泥水。他们一旦出去,就会遭到美军猛烈射击。所以他们只能等到晚上,才能走出战壕晒干身体。
有战友悄悄抱怨:“美军到底从哪里运来这么多炮弹啊!什么时候才能停呀?”
有人安慰他:“迟早会停的,安安静静等着吧。”
然而他们并没有等到什么好机会,美军强大的后勤保证他们的炮弹几乎无穷无尽,而日军在忍耐中粮食越来越少,最终他们只能迎来失败。
这就是战争,是人与人的厮杀,国与国的对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战争。对美国来说,物资丰富的他们,就用物资的消耗与浪费,来代替宝贵的士兵生命。而日本物资不够,只能以士兵的生命来代替物资。
战场上很少会公平对抗,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人与美国人的对抗,正如中国战场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对抗,物资匮乏的一方逼不得已,只好用人命来填这个窟窿,由此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精神力量有时候能创造奇迹,但要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上。太平洋战争中,当日本中途岛决战失败后,什么精神也不管用了。
(三) 撞鱼雷的飞行员
1944年6月19日,马利亚纳群岛附近海域。
日军“大凤号”航空母舰上,兵曹长小松开雄驾驶着一架舰载机将要起飞。
这是新型的舰载飞机,作战极限往返距离为400海里,要比美军飞机最多280海里的往返距离高出不少。“大凤号”是日本最新的航空母舰,排水量3.2万吨,由于首先采用装甲飞行甲板,因此号称不沉的航母,刚服役满一个月。
起飞很顺利,飞机跃出甲板即将升空,此时他发现有一颗鱼雷悄无声息地撞向航母。“不好,是敌人潜艇发射的鱼雷!附近有潜艇!”
航母上的人都在忙着起飞作业,没有发现这枚鱼雷,所以航母根本没有做出规避鱼雷的动作。小松开雄当机立断,驾驶飞机直接撞向了这枚鱼雷。目送战斗机起飞的日军士兵,看到飞机刚起飞就扎入海中,不由得纷纷惊呼。巨大的水花扑面而来。
小松开雄确实撞到了一枚鱼雷,但还有另一枚鱼雷击中了“大凤号”,最终导致了悲剧。
先不去想小松开雄的日本士兵身份,也暂时将正义邪恶的立场放到一旁,小松开雄驾着飞机撞向鱼雷的行为,与我们熟知的很多英雄事迹并无二致——同样是人性中最伟大、最高尚那一部分的体现:勇敢、牺牲、集体主义。
在太平洋战争中,前线的那些士兵同样是受害者,尤其是舰载机飞行员,他们几乎不可能像日本陆军那样丧心病狂做恶,而是每日战斗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要么安全返回航母、继续在刀尖跳舞,要么机毁人亡殒命大洋。
日本的航母舰载兵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争中双方战损比最高的部队,因为他们几乎全军覆没,最精英的一批在与美军缠斗中阵亡,新训练的一批被更有经验的美军“猎火鸡”,最后一批则变成“神风特工队”进行自杀攻击。
所以我想分享小松开雄这个舰载机飞行员的故事。
(四) 掐死孩子的母亲
1944年6月底,塞班岛北段,某处洞穴。
一群日本人躲在里面,有衣衫褴褛的平民,有面容憔悴的士兵,更多的是忍受疼痛压抑着呻吟的伤员。一声婴儿的啼哭传了过来,哭声在洞穴里回荡。
一位士兵恶狠狠地说:“别让婴儿哭,美国的炮弹该打进来了!”
一个虚弱的女声回答:“真对不起,我没有奶!”看来是婴儿饿得哭了出来。
那个士兵说:“你知道海上有美军舰队吧,别为了你孩子一个人害死大家,赶快出去!”
“真对不起,天亮了我就走!”那位母亲苦苦哀求着。
“现在就出去!”那位士兵不耐烦了,“再不出去就杀了你!”
旁边有位叫曹青木隆的海军下士站出来说:“刚才说要杀死孩子的家伙出来!我虽然只是海军的下士,但我觉得自己现在活着很对不起祖国和人民。你们还是人吗?”
女人趴在地上小声哭泣,不一会儿,孩子不哭了,但她的母亲却一直在哭泣着。
第二天,那位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浑浑噩噩地走到悬崖边,大声痛哭着跳入大海,孩子脖子上的淤痕还隐约可见。
战争带来的生存压力,很容易扭曲人性。哪个母亲会心甘情愿掐死自己的孩子呢?这种违反人伦的行为恰好说明战争的残酷性。
有人在危难时刻表现出自己的美德,更多的人则是将人性丑恶的一面显露无疑。如果说像南京大屠杀那样杀害敌方平民,已经是足以下十八层地狱的罪行,那么强迫己方平民杀死自己的孩子,其罪孽要加上一等。
我们说起战争的残酷,往往指的是交战双方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上一秒绽放的生命下一秒就凋谢,殊不知军人总是少数人,那些平民的遭遇才是最残酷、最无助的。
战争永远是被人诅咒的行为。
(五) 自杀的大和号
1945年4月6日,一艘排水量高达7万吨的舰船从日本本土出发,前往冲绳,它就是日本海军的骄傲——“大和号”战列舰。
然而这一趟出征却处处透着诡异:
“大和号”出击是为了配合陆军第32军夺回冲绳中北部机场,此时战役延期,第32军司令牛岛满写信请求中止大和号行动,可大和号却依然向冲绳开进;
冲绳缺少石油补给,日本海军同样油料紧缺,全国上下尽量休养生息,避免断油。耗油量巨大的大和号却依然出击,且只携带单程燃油;
日本此时已经失去制空权和制海权,大和号出征时竟然没有陆航飞机护航,身边护卫舰艇也不足,安全达到冲绳附近的几率很低,可大和号依然选择向冲绳开进;
以往战舰出征,会带上部分海军候补士官,让他们增长经验,大和号出征时却要求所有候补士官离舰。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大和号出击明显是个自杀行为,而且还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自杀行为。它出击不是为了杀敌,而是纯粹为了让敌人消灭自己。
日本人这是疯了吗?还真不是。大和号出击被认为是“冲绳战役中最具日本风格的事件”,那就得分析一下当时日本的国内情况。
尽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败势明显,但还有很多日本年轻人认为能够取胜。若是谁要顺口说出“投降”两字,很容易引起相当大的骚动,甚至会造成内战。
很多日本人认为,我们还有那么强大的“大和号”战列舰,一定有反败为胜的希望。可以说,“大和号”给了日本人错觉,他们还沉浸在大舰巨炮时代,日本海军仅剩的这点战斗力,成为迟迟无法果断投降的原因。
“要想从头开始,首先必须输得一无所有。”
这就是大和号出击的原因,大和号是日本投降、迎来和平的“祭品”。只有自我毁灭,才能让国民从能够反败为胜的幻想中清醒过来。
大和号上的官兵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让候补士官全部离舰,希望他们在日后的建设中贡献力量。而舰上的官兵们,则在死亡中完成自己的最后使命。
为了重新开始,要把自己完全输掉,这种情况太过匪夷所思,所以我要分享这个大和号自杀的秘密。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