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左史:为什么自宋朝后就没有权臣篡位了?
制度得到了不断优化。一权臣篡位基本上分三种。一种是外戚权臣篡位,比如王莽、杨坚。一种是军阀权臣篡位,比如曹操、司马懿、刘裕、朱温、郭威、赵匡胤。一种是世家大族权臣篡位,比如李渊。宋太祖建立宋朝以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大宋王朝万世一系。这也是历代王朝创建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所以他就想尽办法规避历代谋朝篡位的主因。首先就是杜绝外戚专权。外戚专权来源于后宫干政,故而后宫不得干政成了后世王朝的祖制。后宫孱弱,外戚自然就无法做大。外戚大都给予荣誉性爵位,给予厚禄,不让其插手朝政。其次就是杜绝军阀拥兵自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剥夺了武将的兵权。并且启用文官带兵,用文官控制武将,文武相互制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军队实力下降,屡次败给北方游牧民族,但国内政权稳定。武将没有了兵权,谋朝篡位就失去了最核心的砝码。再次就是杜绝世家大族把控朝政。宋朝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虽然在隋唐时代开始实行,但推行的广度远远不够,朝堂上的职位大都被世家大族把持,崔卢李郑王等五姓七望成了铁打的世家贵族。黄巢虽然按照户口本屠杀了一些世家大族,但还没有动摇他们的根基。宋朝通过科举选拔官员,杜绝了世家大族对上层资源的持续垄断,阶层开始流动起来,延续几百年的世家权贵土崩瓦解,消除了门阀世族对皇权的威胁。科举制出身的官员,都自认为是天子门生,自然对皇帝忠贞无二。宋太祖创建一个文官政府治国的样板,后世几代都以此为模板进行复刻。二有了以上三个政策,外戚、军阀、世家大族基本上失去了谋朝篡位的可能。宋元明清四代,只有主少国疑的时候会产生权臣,最有名的就是明朝的张居正和清朝的鳌拜。多尔衮不在此列,他属于皇室,本身就有继承权。张居正和鳌拜也就仅限于是个权臣,基本上没有篡位的实力。他们两人的权力基础还是来源于皇权的授权,自然也很容易被剥夺这种权力。后宫外戚不得干政、重文抑武、科举制,多种手段的创新,加强了皇帝独尊。而到了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及雍正帝创设军机处后,明清两代也达到了君权的最高峰。明朝新设的内阁首辅以及清朝的军机大臣,其定位都是皇帝的助手,完全没有宰相的实权。像宰相的封驳之权和单独开设相府处理政务的权力,都被剥夺,再也没有谁可以制衡皇权。皇权的独尊,让权臣篡位更加没有可能。历代君主都竭力避免前代王朝的制度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弥补制度缺陷。三虽然宋元明清也在重复历史教训,比如资源再分配手段的缺乏,土地集中问题的日益严重,底层百姓生活的持续困难,王朝财政的日益腐朽,农民起义的频繁爆发…但在避免权臣篡位这一点上,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这也难怪,皇权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它可以忍受官员贪墨,但绝不能忍受官员贪权。它可以默许有一部分人仅次于皇室阶层,可以占有大部分资源,可以盘剥底层百姓。所以他们就忽略了底层百姓的生存危机。身处高位,很难洞察底层问题,或者即使洞察了,也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权贵阶层才是他们统治的根基。宋元明清,除了宋朝亡于异族之手,元明清无一例外都是被底层百姓推翻。光想着防身边的臣子,却忘了底层还有百姓。光想着给臣子们分钱买平安,却忘了给底层子民分钱买平安。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最后结局都一样,亡国灭种。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