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京华茶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家底,早被掏空了!

送交者: 笠北七[♂★★声望品衔10★★♂] 于 2023-10-26 1:33 已读 1785 次 1赞  

笠北七的个人频道

+关注
日前财经大咖蛮族勇士发文称,借助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家底早被权贵们掏空了。


北方人,尤其是山东人,热衷在官场混,而广东、浙江人热衷当老板,不过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开始考公务员了。


周一,A股继续上周的跌势,逼近2900点市场悲观。


又一家外资撤离中国。广汽三菱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即将尘埃落定,只待本月底公开宣布。目前,4S店售后业务正常,库存车4折价打包售出。


中国家底,早被掏空了!


老蛮在文章中强调,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商务部、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2002年到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实现的累计外贸顺差收入是45975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对外投资的总规模对比全口径的累计外贸顺差的比值,达到了59.9%的惊人规模。


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排前七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采矿业、信息软体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七项的占比合计达到了88.9%。而排第一位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9.0%。




图:202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类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第七名的交通运输业。对外投资存量968亿美元,占比3.5%。


接下来是第六名的信息软体业,对外投资存量1385亿美元,占比5.0%。


第四名制造业。对外投资金额2680亿美元,占比9.7%。


对于接下来要讲述的前三名的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商务服务业,这些资金大都是被顶层权贵洗出境外的钱,并构成了他们的境外财富。


这些投资,基本上都是虚假的。




图:中国2005-2022实际利用外资分行业累计


中国对外金融业直接投资3039亿美元,是外商对华金融业投资规模的3倍有余。


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银行业的境外净资产1665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实际对外金融业直接投资,一定大幅低于1665亿美元,估摸着撑死了也就是一千亿美元。


除了银行之外的其它金融行业、券商信托之类,中国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对外直接投资。这就意味着,在金融业领域3039亿的对外投资存量,超过三分之二都是水分,都是虚假的投资。


接下来看第二名的批发零售业,对外投资存量3616亿美元,占比13.1%。


中国投出去的3616亿美元,有什么东西吗?境外有什么中资的大型零售企业吗?华润万家在美国的旗舰店开在了哪里?存在吗? ——根本就不存在!这整个3616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可以说全都是虚假的


最后来看排在第一名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存量10737亿美元,占比高达39.0%。对这个行业我必须要先解释一下,这就是办公设备租赁、财务咨询、法律顾问、广告、营销等服务性行业,这一类服务业从来都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它是典型的智力型行业主要的成本,就是办公室装修和人员的工资福利。


外资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七大咨询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顶层审计和咨询业务。至于其它各细分领域,外资的商务服务企业,比如,物业经营领域的五大外资代理行,更是把国内的代理行杀得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跟在屁股后面捡剩饭吃。



那么,请问中国对外投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类企业有哪一家?他们向境外的什么企业提供过审计或者咨询类服务吗?在这里,我可以非常明确的给出结论:在商务服务行业,中国这1万来亿的对外投资全都是虚假的!


金融业的对外投资,大概两千亿美元是虚假的;批发零售业的对外投资,3600亿美元全都是虚假的;商务服务业的1.07万亿对外投资全都是虚假的。不接受任何反驳,这三项合起来,虚假的对外投资达到了1.6万亿的惊人规模,占整个对外投资存量的比值达到了58%。


还记得前面给出的对外投资主体的分析吧,83%的资金是由国有单位投出去的,这意味着这些虚假的投资基本上都是由国有单位操作的,而站在这些操作背后的最终受益人,当然不可能是平民百姓。他们,只能是这个国家最顶层的权贵们。


要佐证这个观点,也非常容易。中国对外投资的目的地非常清晰:57.7%去了香港作为中转站。




图:202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


香港,乃是中国对外洗钱的关键枢纽,13.3%去了维京群岛,7.7%去了开曼群岛。这两个地方更是洗钱的黄金圣地。


2022年中国对香港直接投资存量15777亿美元,排在前面的三项: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合起来的投资存量高达11758亿美元。这些资金,当然全都是借道香港由国企洗出去的民脂民膏。


走!在体制内感受寒冬


来源「中产先生」的网络文章称,这几天,考公又成为热门的话题,从目前国考报名的情况,可以看出几个有趣的数据:


1、人数继续攀升


截至10月22日16时,1744711人提交报名申请,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余人。


2、最热岗位出炉


宁夏统计局一级科员,目前竞争比例接近2000∶1,也就是说2000人竞争一个岗位。


3、有岗位无人报考


仍有215个岗位无人提交报考申请,占总职位数的1.1%,无人报考岗位多数为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


4、学历普遍提高


大专学历为起点的岗位逐年减少,要求硕博高学历人才的岗位数量和计划人数大幅度增加。


5、广东报名人数最多


各省报名数据统计中,广东的报名人数最多,达到5479人。


广东还是蛮意外的,就像前几年曝出浙江考公也很火,这两个民企和外贸传统强省,宁可睡地板也要做老板的地方,这几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大家也开始选择去体制内过冬。




看这几个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寒冬,大家的选择出奇的一致:


去体制内过冬。


但是,市场里有句话,当某个生意大家都知道能发财的时候,它可能就不一定是好生意了。


这句话适用于体制内吗?


最近,关于体制内有三个消息:


1、超半数乡镇公务员想辞职


2、北京宁波等地拟取消教师编制


宁波这个早就知道了,但是还没有实施,倒是北京感觉不太可能,因为北京比起其他地方,人口还是净流入,教育资源也比较稀缺。


后来证明是一则谣言,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国考报名期间流传开来。


3、江苏明确在编人员下海留编3年


这个是近期非常火的话题。


如果说前两个还有些牵强的话,这个消息可是人社部亲自发文的。


按照这个政策,在编人员下海三年,单位可以给交社保,编制也留着,甚至也不影响晋升,唯一的作用就是:


可以省去三年工资。


我们记得,90年代下海是不得已,当时分税制导致地方财政困难,体制内待遇也不好,很多人才看到了市场转型的机会,纷纷下海,无数人凭借着体制内的关系和市场化的胆识成为时代弄潮儿。


但现在已经时过境迁。


一个国考也就3万多岗位,但一年毕业生1000多万,靠体制内吸纳就业,杯水车薪。


怕的就是,千方百计挤进体制内,最后还是没躲过冬天。


最后两句话:


1、能让所有人度过冬天的是春天,这个春天应该还是市场。


2、即使在冬天,也有人可以过得更好,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10月底即将尘埃落定


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员工称,「四年中员工几乎全特休。」三菱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即将尘埃落定,只待本月底公开宣布。目前,4S店售后业务正常,库存车4折价打包售出。


广汽三菱成立于2012年,由广汽集团、(日本)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三方合资经营,三方分别占50%、30%和20%股权,合作年限30年。


过去近一年时间内,多次传出广汽三菱多次停产或破产的消息。


2023年3月-7月,广汽三菱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今年8月,广汽三菱开始在内部宣讲破产员工安置方案。


腾讯新闻《远光灯》报导,10月22日从内部人士获悉,广汽三菱三方股东谈判接近尾声,三菱退出中国市场最终方案将在本月底对外宣布。从11月起,广汽三菱工厂超1100位员工与广汽埃安签署合同,将正式转入该公司。



一位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员工也透露,广汽三菱20万辆产能的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捕手,目前该工厂已开始进行设备改造,预计2024年5月正式生产。


A股重挫!沪指逼近2900点市场悲观


A股继续上周的跌势。早盘沪深两市集体低开,并持续低迷,午后两市进一步下挫,三大股指均一度跌超2%,科创50指数刷新历史新低。


1截至10月23日收盘,上证指数跌1.47%报2939.29点;深证成指跌1.51%报9425.98点;创业板指跌1.69%报1864.91点;科创50指数跌2.51%报840.14点。


Wind统计显示,两市共470只股票上涨、4784只股票下跌,平盘有33只股票。


中国垄断稀土?有人来踢馆了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一直都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但从近年来各项数据和迹象显示,中国稀土资源优势逐渐减弱,而越南是稀土蕴藏量高居世界第2,虽然大部分尚未开采,不过据了解,越南去年的稀土开产量飙升10倍,跃升成为全球第6大稀土产国,如今已成为全球企业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的期盼。


再加上越南近日传出,计划将在明年重启国内最大的稀土矿厂,推动1项由西方支持的计划,规模可能将挑战全球最大,似乎是在削弱中国在关键原料的主导地位的行动之一,此举也让越南朝着建立稀土供应链目标更进一步,其包括发展将矿产精炼制成用于电动车、智慧手机、风力发电机所需稀土磁铁的能力。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去年1篇论文中提到,自2010年以来,全球已有37个国家的261家公司开发了共计429个稀土项目,中国也因他国迅速拓展稀土产业倍感压力,让中国地质调查局坦言,「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已逐渐减弱」。
喜欢笠北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