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当你身处困境之时,用这句话来激励自我吧。昨夜读《论语-卫灵公篇》中的第二则,这一小则说的真好,现分享给大家。原话:“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以期望他们能实行仁政,但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环境是各国国君都急功近利,想在自己的任内能够称霸诸侯,完成“霸业”,孔子的“王道”之说可能要几代人才能见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这时候已经在外奔波了好几年了,到处碰壁,不受待见。这一天走到陈国的一处荒野中被困,粮食也吃完了,弟子们都饿的病倒了,大家情绪低落的很,大弟子子路气呼呼的走到孔子面前问道:老师,君子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郑重地说:君子虽然也会遇到窘迫,但能够安于穷困;小人一遇窘迫就无所不为了。看看这句名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说的多么好呀,品德高尚的人即便穷困,也能固守清高的节操,品德卑劣的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呀!此句阐明君子与小人穷困时的不同态度,君子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小人却“滥“成胡作非为、苟且偷生。《孔子家语·在厄》篇对此有更为形象的记载,更加详细地记述了孔子及弟子在陈被围困的情形。当时,孔子一行困于陈,“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这表现了孔子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面对弟子的不理解,孔子指出:“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他认为“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会放弃行道的努力,正如他所说的:“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认为,君子面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不论人生显达,还是身处困厄,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节操,反而应该坚持自己的追求。颜回说:“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他认为不需要有什么忧愁。虽然不被时代接受,但是这恰恰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对颜回的话深表赞同。社会理想难以实现,孔子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这恰是对“君子固穷”的最好注脚。“君子固穷”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固”字,穷困并不可怕,怕的是在穷困中失去了希望与自我,如孔子所言变得“胡作非为”,才是更加可怕的事情。艰难困苦可以使人意志消沉,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磨炼意志、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坚守穷困、安贫乐道,在绝望中寻找生活的希望,让人格在穷困之中依然闪耀着光芒,守此种“固穷”之志,才是人们应该坚守的一种准则,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丢失掉自己的信仰,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品格,只要固守自己的理想,乌云终究会过去。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