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到永恒---文革宣言,连载之5
回答: 从十年到永恒---文革宣言,连载之4 由 welyoung 于 2023-05-01 2:02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科学精神和现代价值的思想是墨家思想---—他们为百姓苦,为百姓役,为世人赎罪,俯首甘为孺子牛,梁启超说:“过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基督而外,墨子而已”
代表不同阶级的墨家和儒家冰炭不同器,但是在中国为什么儒学能坐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首席代表,可能下述三个原因:
1,由于它的形式来源于殷,核心内容形成于周,是出于官方统治的礼仪,因此和官方统治集团有天然的亲近感。儒家文化的实质就是皇权下的官僚文化,倡导一种封建伦理道德制约下的自私的功利性的机会主义人生哲学。
因此过去往往是不信儒的民族或政治集团统一了中国,如秦,隋,元,明,清,但统治阶级一担建立起稳定的政权就会在儒生的建议下服儒教这剂鸦片的,哪怕是像刘邦,朱元璋这样布衣出身的英主,概莫能外。只有秦始皇和毛主席是反孔的,刘邦打仗时用儒冠尿尿,一登基就祭孔。通俗地说,占地盘,争权夺利是动物性没啥奇怪的,就看有为没为。怪得反而是李煜之问,我不打他他为什么打我。 能可贵的是朱元璋一生没有背叛自己的出身痛恨贪官污吏并与之斗争。极为遗憾的是并没有任何人提出人人平等,管理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样具有神性光辉的思想。这一点不能怪皇帝,只能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无能没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任何思想基础。所以说不管太平天国做过什么,它的错误不是历史上唯一的,他们骨子里更多的肯定也是孔孟的潜移默化,但他们在西方基督思想影响下不以苟富贵为追求而是革命性的首次提出了平等,反儒废礼是划亮中国三千年官僚等级黑暗的闪电。是石破天惊的。是贡献。是五四运动的先声。是近代第一位向西方寻求真理者。
2,儒没有用,孔老二不得志,有空教课授徒。
比如管仲忙着当总经理没空教书。正是它没有用使得它容易传播,没有人限制他的传播。金庸的小说里没有听说有抢论语的的情节因他没有用儒家弟子也无需自相残杀,法家,兵家,墨家做不到。
3,简单,收徒多,不需天资基础,人人都能学。
儒学是在谈不上是什么学问(---OLOGY),实际上也就一些伦理,GUIDE,谈不上什么智慧,逻辑。教三千鹦鹉也可以。孔老二号称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没听说他们有什么贡献,鬼谷子就有四个学生,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则轰轰烈烈。(都是传说对传说,别当真)也有人说孔的学生中有个大款拼命包装孔老二。作为事实,论语的说教是浅薄,片面,没有系统性的。基本上三分对的人所共知,每种文化皆有的共识。三分似是而非,误导大众。三分极其变态反动,还有一份不知所云。如果把论语中的似是而非当真,肯定是没文化的蠢猪一头,随便分析解释一两句,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很浪漫,很有画面感。但是,翻开中外历史看看,自远方来的没有朋友,只有杀手。强者文化都不会这样想当然的,美国电影的天外来客,都不是善类。西班牙的皮萨罗对于印加帝国绝不是朋友,300年间被杀和贩卖几千万人,被抢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还有五月花对于北美印第安人,绝不是什么福音,白人会感恩火鸡但不会感恩于印第安人的,当然如印第安人灭绝啦,白人肯定会设个什么节的,不管你信步信,反正我信。还有英法殖民者对于非洲也不是传播什么普世价值的,八国联军和倭寇对于中国也不是不亦乐乎。至于文革中尼克松对周总理伸出的越过大洋的友谊之手,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拜访,是经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的血与火打出来的,是经过谈判桌上毛主席的强硬:“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争来的。所以对于远方而来的还是时刻警惕,就像老虎对自己的领地一样的警觉,做到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本想抬出孔老二,不知道怎么没好意思抬,搞了上百台麻将还不算,还大唱什么“我家大门长打开”活色生香得妓院主打招牌贱歌。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打得中国还有门吗?好傻,好天真。
再分析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大脑是完整的,就应完整地考虑问题,根据己所欲、不欲,人所欲,不欲,乐施与勿施组合一下有八种情况,如在划封一下敌和友,就十六种情形,简单地拿出十六分之一当教条太片面。西方在这方面的思考更全面些,他们视“己之所欲,乐施于友” 为黄金法则,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和人生态度,所以他们乐于传道。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白银法则,因这仅是消极地隐恶。“己所不欲,乐施于敌”铁血的战争法则。
在汉代前,儒家弟子没有什么当官的,充其量,也就教书,主持葬礼,打鬼(多鄙事)。孔子身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影响的主要就是思孟与荀子两支。孔子的荀子“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再“从周”而改行“法后王”,汇合于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思孟一支则历经坎坷,与法家和秦制激烈冲突,以至发生“焚书坑儒”。荀子被称为儒学别宗,孟子主张人性善,要求人们发扬成绩,荀子主张人性恶,要求人们改造缺点。荀子援法入礼,荀子的学生,李斯作了官。但李斯被认为是法家。事实上,自从汉代以后,儒学由反对暴秦的“难与进取”的丧家犬转变为“可与守成”的看家狗之后,儒和法家就成为一个君王的两副嘴脸,都是为皇权统治做理论设计的,法家是讲政府的组织和结构的,和老百姓关系不大,所谓的法治是刑上不上大夫的问题。文革把荀子作为法家歌颂,和宋代把荀子排除出道统,都不够严肃。在汉代,公孙弘和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积极有为和与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把韩非发明的“三纲”弄过来,完成了“儒表法里”的改造,到此儒家登上了政治舞台。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杰作。汉武帝为统一思想和,以及从奶奶太后手中接管权力,以国家形式接受了儒学。到此,儒家由反对暴秦难以进取的丧家犬变身为可以守成的看门狗,如同狮子和狐狸合作,狮子认为我雇佣狐狸替我管理了草原,狐狸得意地觉得我或多或少驯化了狮子。但汉武帝本人没有受什么儒学的影响,在汉代取士制度仍然是推举制。在汉元帝后,儒真正成为国家理论,和法家一起成为皇权政治的看门狗,经过东汉,出现了士族,豪强。
隋炀帝(建奇功,名远播谓之炀)为打破门阀制度,改变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始创进士科,利用科举制度取代了汉晋以来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它有效地避免了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主观和贵族世袭,它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和平等择优原则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由贵族官僚经科举向士大夫官僚制度的转变为中国的官僚制度提供了道德合法性增加了政权的稳定性。任何优秀的制度都有局限性需不断的完善美国宪法也需要修正案的,然而科举这一发明经过宋代程朱理学内容的限定和明代八股文形式的限定,却走向了他发明初衷的反面,只有摧残人才,扼杀思想的作用。原因在于科举内容的反动,假如现在高考不考数理化,只考猫摸先,三代表。国家,社会将成什么样?科举制因其客观公平,能够打破不同阶层间的流动,使它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美国在1883年国会通过法律建立文官制度,文官经考试择优录用,美国现有文官队伍约280万人。他们独立于政党选举之外,不因政党的选举而更迭。保证了美国社会的行政效率和稳定。中国的科举因其四书五经的内容,它完善了官僚制度,造就了中国士大夫社会和官本位。它把政,官,学,道扯到了一起。儒学他一方面和皇权相勾结,和皇权一起维护了超稳定的天然腐败的统治系统。另一方面儒家它也限制或制约了皇权,成为可以左右皇权的官僚文化道统力量,而且士大夫集团始终掌握着社会道德的评判权。中国的科举也造就了中国读书人的功利性格特色。中国的科举成为中国官僚和读书人间一条罪恶的脐带。孔老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优则仕。
毛主席有句诗词“百代都行秦政治”这是指政治制度方面,而在文化思想方面则应该是“百代都信周思想”----敬天尊君,没有灵魂信仰。周的大一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不应该舍弃神学和哲学的演化路径,而走上一条人本,伦理,历史的演化路径。更不该在汉代之后选择继承周天命观思想的儒家作为国家思想,以及后来又把读儒家的书和做官联系起来。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