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探访中国国家级非遗粽子制作技艺:百年中的坚守与创新

送交者: 核酸检测[★★★声望勋衔13★★★] 于 2022-06-04 1:57 已读 673 次  

核酸检测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中新网嘉兴6月4日电(张雨滴)时值端午,粽香四溢。在浙江省嘉兴市五芳斋产业园,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建民正与技师们一同赶制端午粽子。只见他将两片粽叶交叉,撒入两把拌好的粽馅,折叠再折叠,拿线缠绕9道,一个四棱四角、每个面都近似于正三角形的粽子就诞生了。


今年60岁的胡建民是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从事裹粽技艺已30余年。在他看来,拥有中国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百年”老字号五芳斋,需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粽子制作技艺,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师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胡建民最初花了5年的时间苦练基本功。



粽子生产车间 张雨滴 摄


胡建民回忆,最初来到五芳斋时,天没亮就起来干活,当年还没有机械化设备,剔肉、去皮、切肉、淘米、洗粽叶等制作粽子的环节全靠手工,包好的粽子当天会全部卖掉,第二天再重复前一日的工作。


全手工制作的粽子耗时长,费工费力,且需趁新鲜食用,仅能满足方圆200公里内百姓的口腹之欲,这些都制约着这门传统技艺的发展。


“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全盘复制,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提升。”胡建民说,五芳斋如今已走上机械化的规模生产和真空冷链之路。


胡建民将豆沙馅填入粽子中 张雨滴 摄


走进五芳斋产业园的粽子生产车间,各式各样的机械化设备映入眼帘。如淘米设备承担裹粽用米的清洗和拌制,整个润米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而粽叶的清洗设备,拥有上下各8道毛刷,并配以水流冲洗,洗出来的粽叶干净有亮泽。


拥抱机械化的同时,胡建民并没有舍弃粽子的手工制作技艺。“在裹粽环节,我们仍靠纯手工来进行品质把控。”


“粽子与粽子之间,需要做到重量误差在2克之内,并且粽子的四边长度要一致,非常考验技师们的水平。”胡建民说,而只有达到标准的粽子,才能进行包装和出售。


生产技术的提升与品质把控,让五芳斋的粽子得以走出嘉兴,销至中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一只只带着粽叶清香的粽子让身处异乡的中华儿女得到慰藉,也给不少喜好中华美食的外国友人“解馋”。


而对于胡建民来说,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还不仅于此。“传统的粽子产品,主要受到老一辈消费者的青睐,而想要在年轻一代中渗透下去,还需对粽子本身进行创新。”他说。


近年来,胡建民还参与研发了螺蛳粉粽、臭豆腐粽、榴莲粽等新口味粽子。如今年主推的FANG粽,在口味上选择了3种辣度的辣椒,劲辣口感与“Z世代”的尝鲜冒险、追求刺激、够辣才够劲的口味诉求同频共振,可以说是特别为无辣不欢的年轻人量身定做。


已至花甲之年的胡建民,一门心思地致力于粽子的研究开发,并计划着再多培养一些徒弟,多参与一些交流活动。


“多与年轻人交流,更能了解到他们的口味与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胡建民说,相信他们能够让粽子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在传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

喜欢核酸检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