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影视评论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北欧30岁女人的性与爱,被这部电影讲透了,女主拿下了戛纳影后

送交者: 影视达人[♂☆★声望品衔7★☆♂] 于 2023-03-04 13:42 已读 1024 次  

影视达人的个人频道

+关注

北欧向来是很多人梦想中的“人间天堂”


风景好,高福利,生活压力低。


尤其是婚育政策,非常贴合当下年轻人的期待。


对于孩子采用社会化抚养的方式,孩子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送到幼儿园,一直送到小学。



时间是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五点,其中吃喝拉撒学习玩耍全包。


而在此之前,父母双方一同带全薪休产假,直到能把孩子交给幼儿园。


同时,各个地方都有很多幼儿园,且公立基本免费,私立的费用也很低。


这种把女性从育儿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政策,给予了女性很大的自由度。



我们身处东亚国家遥望北欧,觉得这样的“精神故乡”里能有什么忧愁?

但出乎意料的是。


这两年北欧拍出的女性主义电影,却总是弥散着一股“渣女”氛围


比如2021年的《忍者宝宝》


讲述了一位少女漫画家,在丰富的“一夜情”史中“擦枪走火”,继而怀孕的故事。



直到生下孩子,女主角也并没有成为常规意义上的妈妈,而是继续追求着自我。


再比如今天要讲的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主角也是一位“渣女”。


比起上面那位少女漫画家,她的行为似乎更挑战大众底线。


01


朱莉,生活在北欧,长相俊俏,身材火辣,智商超高。


这个开局,简直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只要她想,人生几乎就是随心所欲的排列组合,怎么来都不会太差。



片中的朱莉,也的确一次又一次地试错:


原本她是一名医学生,成绩优异,一点就通。


在我们东亚人眼中,医生绝对是一个一旦踏上就没有回头路的职业,一个不小心就是本科一路到博士,十一年就过去了。



但朱莉学着学着发现,咦,我对医学兴趣也不大呀,身体就像机器一样太死板了,我想要的学的是像灵魂那样自由轻盈还有深度的知识。


于是,她迅速从医学院退学,又去学了心理学



按理说这专业够有深度吧,但朱莉还是不满意,她又发现自己似乎对视觉性的东西更敏感。


很快行动派朱莉就用学生贷款买了摄影器材,还去上了摄影课



结果这也泡汤了,只能当个书店的店员


这一路三进三出,混着混着就三十岁了。


朱莉如走马灯一样换着专业、男友和发型穿搭,这对于东亚环境里的孩子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好像总是需要在18岁时就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一猛子扎进去,一条直线走到底。



本科时卷gpa卷保研,保不上研就考研,不想考研就考公。


也不想考公?那么女孩子总归要考个教师资格证在手里吧?


别说gap了,只要做一点点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都会被嘴上天。



换专业都能如此任性,那么换男朋友必然也是如同换衣服


前脚刚甩了一个男人,后脚又和模特男友你侬我侬。



很快她又在一次聚会上遇见了漫画家阿克塞尔,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阿克塞尔是那种通常意义上很适合谈恋爱,甚至是走入婚姻的男性。



他事业有成,虽然漫画里时不时会有性别歧视的内容,但大体上是受欢迎的;


他帅气儒雅,无论是头发还是身材都没有抵达中年危机;知识渊博,总是能够和朱莉在灵魂上产生共鸣……



最重要的是,朱莉爱上了阿克塞尔,爱到可以从弗洛伊德到忍受对方的屎尿屁。


虽然对方比他大十多岁,已经四十出头了,但对于朱莉这样的女性来说,爱才是最重要的。


更何况,在这段时期内,她凭借一篇关于“#MeToo时代的XX”的文章小范围走红,也算是小有成就。



这么一看,朱莉总该稳定下来了吧,结婚生孩子,好好过日子。


但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又任性了一次


三十岁了,她还觉得自己没有长大。


02


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热恋后,两人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人生中必须要做决定的时刻——


要不要孩子



已经四十四岁的阿克塞克在朋友中是唯一一个没有孩子的,而三十岁的朱莉也到了生育的黄金时期。


两人一起出门和朋友聚会时,大家对朱莉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


“你在做什么工作?”“最近在做什么?”“打算做什么?”



好像一个人必须要具有某种固定的身份,才能够进入社会。


随着阿克塞尔事业的蒸蒸日上,朱莉发觉自己越来越被定位:一个人的女朋友,一个人未来的妻子。



人们盯住阿克塞尔的成功,也盯住朱莉的身体。


几近窒息的朱莉,只能从阿克塞尔的新书庆祝会上逃脱,又在夜晚拐进另一个陌生的party。


聚会上,她遇见了埃温


两人都有各自的伴侣,因此不能出轨。


但却又做了除了实质性出轨之外的所有擦边球行为



这不依然还是渣男、渣女吗?


表面上刻意压住火苗,但其实只会让心里更痒。


果然,两人回去之后,用各自的方式火速与彼此伴侣分手,然后同居了。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北欧速度”吗?


和略显强势和知识渊博的阿克塞尔相比,在咖啡店做兼职的埃温则更像是一个家庭煮夫。


无论朱莉做什么都支持她,平时在家里包揽一日三餐和家务,任劳任怨,温柔贤惠。



但朱莉好像依旧不开心,甚至开始嫌弃埃温如此满足于在咖啡店做店员这种生活。


所以,朱莉在关系里处于弱势时不开心,在关系里处于强势时依旧不开心。


那她到底在逃避什么呢?



在和阿克塞尔在一起时,她不需要担心生了孩子之后的养育问题。


无论是北欧的福利制度还是男友的经济状况,都足够支撑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而两人的高智商和良好外表,自然而然也会遗传给下一代。


和埃温在一起时,显然对方赚钱能力没有那么强,如果要寻找优点,那就是贴心温柔,可以为朱莉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她追求自己的目标。



她到底得到什么才会知足呢?


眼看着和埃温的关系也要走进死胡同,朱莉却在此刻发现自己怀孕了。


是的,一向逃避做妻子、当母亲的她,肚子里有了孩子。


就在这时,她又得知阿克塞尔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古怪的是,她又一次回到了阿克塞尔的身边。



向他诉说自己怀孕的事情,想得到对方的肯定;陪他聊生命里遗憾的那些事;和他一起回到儿时的住处,给面容满面的阿克塞尔拍照……


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阿克塞尔说起了过去。



是啊,在被互联网围绕的今天,我们总是能看到无数的自由:四十岁辞职读博,丁克夫妻经验分享,大龄留学经历,不婚不育之后能有多轻松……


但到了我们自己身上,好像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压抑。



那看似拥有一切选择的朱莉,为什么还是如此“凡尔赛”,如此不快乐呢?


当已经病入膏肓的阿克塞尔不停地重复着:“你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如果有什么使我后悔的话,那就是没让你知道你真的很好。”


真的吗,朱莉用犹疑的眼神看着对方。



一个总是见异思迁,总是对所有事情都不满意,都三心二意的人,难道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吗?


03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以章回体的形式,记录了朱莉从二十岁到三十岁,10年间的历程。


在这一阶段性与爱的探讨之上,影片也撕开了成年人世界的遮羞布,节奏张弛有度,台词与旁白精准又留有余韵。


虽然在国际影坛上收获颇丰,入围了奥斯卡,女演员雷娜特·赖因斯夫还加冕了戛纳影后


但这部电影从上映到现在仍旧伴随着很大的争议,即便是在挪威国内。



一部分人说这是伪女权的魅男片,不好好经营恋爱关系却频频出轨,简直就是一个私生活混乱的绿茶女;


另一部分人说朱莉这个角色正是当下年轻女性的写照,在犹疑中寻找自我。



很多人觉得,朱莉就是自己作。


明明一生下来就跑赢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女性,却仍旧用一种不满足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


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就是因为她不知足。



但真的是这样吗?


大部分人的人生是一条独木桥,所有的行为都是踩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重复。


比如当朱莉三十岁时,她看到了百年来,从曾祖母开始就不断复制的单身母亲独自育儿的命运。



女性好像总要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上,从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祖母,外祖母……


是的,有的人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就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她们或许也获得了相对应的幸福。


但在所有不假思索的跳跃中,看似自愿的行为实际上背负了太多沉重的驱力:


因为长辈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周围人都是这么做的,因为男朋友/丈夫希望我这么做……



在这一驱力之外,我们肯定会有这样的时刻:如果当时不急着和这个人结婚就好了,如果当时不生孩子,或者晚一点生孩子就好了,如果再多读一点书,多走一些地方,多提升自己就好了……


在身份与身份之间,并没有一条必须要走过的路。


而要去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必定会经受犹豫、挣扎和不确定的。


我们必须要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之后,弄清楚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北欧的高福利给予了朱莉选择的权利,也给予了她失败的资格。


然而即便在这样已经几近完美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对于生育依旧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这样也就可以想见在其他地方,生育对于女性人生是一个多么重大的改变。


朱莉的反复横跳,双标和打脸,狼狈和窘迫,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凡尔赛,这只是一位女性,在真诚面对自己人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慎重。


所有的鸡飞狗跳,只不过是对自己诚实,而不是进行自我欺骗和自我洗脑。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表面上的“糟糕”:讲女权,却塑造了一位“渣女”。


当下有很多关于“真正女性主义”的定义,比如不婚不育,比如事业有成,比如借精生子,总之不能和男人沾上关系。


想拍这样一部原教旨主义的女性电影,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但女性的成长,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生活在没有男性的真空中,而是要在一段段关系里去总结思考,最后找到自我。



或许这个过程没有那么政治正确,但是重要的是结果,不是吗?


所以,当我们看到朱莉成为独身女摄影师,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时,我们如何还能评价她是“伪女权”呢?

喜欢影视达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