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京华茶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们这个时代若在鲁迅看来,一定乏味得无可救药

送交者: 冷猫居士[♂★★猫帅★★♂] 于 2021-09-25 9:11 已读 64 次  

冷猫居士的个人频道

+关注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



担心鲁迅被遗忘大体是件多余的事。他是教科书里的人物,每个学生都不得不摇头晃脑地朗读过他的文章;他是社交媒体上的红人,b 站上的 up 主纷纷从他身上攫取素材,利用他形象的搞怪贴图被制作了一张又一张;他是校园里的研究对象,一再被阐释、解读,研究者们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反复确认着他的位置。




鲁迅的遗言是“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今天,恐怕他又要在另一个世界恼怒一次。今天的推文,与其说是出于喜爱、尊敬的纪念,更是一次通过鲁迅对我们时代的检视。如今很多对鲁迅的感情和认识是值得怀疑的,他常常沦为一个重要的符号,除此之外,鲁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今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却鲜少被述说。单读制作了一份“鲁迅问卷”,将以下问题抛给了朋友们:



1.鲁迅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热的符号(比如在 bilibili 哔哩哔哩网站上,他是 up 主最喜欢拿来做视频的作家;鲁迅的表情包也经常被使用),你怎么看?




2.如果鲁迅生活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3.鲁迅如何影响了你?请详细谈谈你被鲁迅吸引的情境,以及他怎么影响了你的写作、为人和思考。




4.你最不喜欢现在对鲁迅的哪种解读?




5.鲁迅当时关心的哪些问题,今天还在被关心?



接下来是他们的回答。

止庵


学者、作家




Q1:鲁迅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热的符号,你怎么看?




到今天为止,现代文学大部分作家都没有声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可能只留在中学课本上,在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课堂上,但在社会上不大被注意了,他们丧失了读者。然而鲁迅还是一个有声音的人。




第一,我觉得他现在还有声音、还被关注是一件好事。除去鲁迅作品本身的魅力,这里有一部分政治原因。他被持续神化这个事情,可能也会造成很多人不愿意谈他。鲁迅成于此,也毁于此;得益于此,也受害于此。我觉得,其实鲁迅还有好多地方没有被人真正了解,我们常看到的那个鲁迅可能是被片面化的、被歪曲了的。




这样一个符号性的作家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可能都是少有的。比如苏联当年推崇的作家,现在那地方都很少人阅读了,但鲁迅一直跟着我们,仍然与我们的历史有关系。鲁迅是官方话语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民间话语的一部分,这两个话语之间互有冲突、各说各话,这是奇妙的现象。我觉得鲁迅被娱乐化可以说是正常现象,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官方话语神化鲁迅的一种反驳,你神化他,我就娱乐他,网上很多生造的鲁迅语录、鲁迅表情包都跟这个有关系。




第二点,可能这现象也不全部违背鲁迅的意愿,因为他的性格中本身就有这一面。他喜欢热闹、爱出风头,跟“五四”同时代不少人都不同,这也是他不能与那些人相容的原因之一。当时废名还曾批评过鲁迅:你本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怎么归入多数党了呢?




鲁迅确实喜欢引人注目,但他这样做也不仅仅是为了名声,更多来自他性格的根底。他有非常强烈的反叛意识,挑战很多社会规范,如果你让他沉默寡言,他就偏要发声。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在 20 世纪 20 年代,鲁迅已经非常有名了,他的作品那时候就开始被翻译成外文,这在当时的中国作家中几乎没有。他的名声早已奠定,他又喜欢扩大自己的名声,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这一幕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Q2:如果鲁迅生活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反了,不是我们愿不愿意跟鲁迅做朋友,而是鲁迅愿意不愿意跟我们做朋友。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很念旧,中国人传统的好习惯他都有,他又喜欢和老百姓、普通人打交道。他也特别嫉恶如仇,特别讨厌两种人,第一种是“伪先知”,第二种是“庸众”,他这一生主要反对的还不是做官的,他更讨厌这两种人。




他是一个有大爱、有大恨,而且把爱和恨都表达得超出限度的人,可能他只愿意和少部分人做朋友,比如他和许寿裳一辈子都是朋友。他也结交过很多年轻朋友,但是又认为其中很多人不怀善意,把他得罪了,对这些人他就会加倍打击。在他生命的中期和早期,他结下的一些友谊延续终生,也有很多半途而废。他在晚年喜欢冯雪峰、胡风、萧军、萧红等人。




鲁迅对人的态度是捉摸不定的,甚至难以把握。在《两地书》中,他说自己的老朋友钱玄同“胖滑有加,唠叨如故,时光可惜,默不与谈”。对此钱玄同说,在关系好的时候,我唠叨他爱听,现在还是那些话,他就不爱听了。




鲁迅对那种投机取巧的人抱有很大的愤怒。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叶灵凤曾经为上海的杂志画插图,剽窃了日本插画家蕗谷虹儿的作品。鲁迅和叶灵凤都是在内山书店购买的蕗谷虹儿的原版画册,他发现了叶灵凤的剽窃。鲁迅对此的揭发办法是他自己出钱出版了一本《蕗谷虹儿画选》,让大家看看,他说出这本书就是为了戳穿叶灵凤。




鲁迅的好恶常常是过度表达的。最早出版的《呐喊》有 15 篇小说,创造社的成仿吾写文章评论说:《呐喊》中只有一篇《不周山》好,其余都不好,鲁迅就在《呐喊》再版时删去《不周山》,并说,这回留下的都是“不好”的了。




他处事的方法是:矫枉一定过正,报复一定要加倍。周作人曾经转述过鲁迅的一句话,很能见他的特色:“人有怒目而视者,报之以骂,骂者报之以打,打者报之以杀。” 




有人说过“勿骂不如己者”,意思是你不要骂不如你的人,因为把自己降低了。但是鲁迅是专门骂不如自己的人,因为他看不起这些人——他也确实有资本看不起这些人,他曾经骂过的叶灵凤、梁实秋、章士钊,都是他看不起的。鲁迅就是这样的性格,可爱的时候非常可爱,可怕的时候又很可怕。




Q3:鲁迅如何影响了你?




其实鲁迅最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方面。




我个人的性格中有好多传统的因素。我向往的大概接近于儒家,孔子的“仁”,你把别人当人,别人也把你当人。我平常行事的风格大概接近于庄子,尽量散淡一些。但我骨子里其实接近于法家,也有一种硬的东西,这是从老子、韩非子那里来的,中间的媒介就是鲁迅。鲁迅对我的性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这个人对我有一种特别大的诱惑。我和鲁迅研究界的一些人不大说得到一块儿去,因为我喜欢的鲁迅身上的东西,他们不大留意,或者有意回避;他们留意的东西我又觉得不重要。




首先是他的文化根底,有傲视天下的本事。然后就是他的性格和行为,反应起来不计成本。比如晚年他的身体很不好了,有人劝他集中精力写些传世之作,这反而刺激他偏去写杂文。他才不管你们期待我如何呢,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一个对身后事没有太大期待,或者说绝不担心的人。 




我很喜欢这个人的骨子里那种很黑暗的东西,但现在不少人把他整个给看反了,以为他很光明似的。其实黑到极致就是光,冷到极致就是热。做什么事情他都不相信这件事能做成,然后才去做。实际上他不是一个像胡适那样很“合格”的启蒙者。鲁迅一边启蒙,一边疑惑这有用么;一边说话,一边质疑自己的话没人会听。




所以鲁迅能写出《野草》,这种作品胡适、周作人都写不了。《野草》真正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最黑暗、最深邃的那一面,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少有的。揭示灵魂暗处所达到的这种深度,在他的小说里也有很多表现。我觉得鲁迅被误读为一个专说正面话的作家了,变成一个很光明的作家了,其实他最瞧不上这种专说正面话的人。他是个拆台的人,不是建构的人,所以他没有什么“信”的意见,基本都是“疑”的。他喜欢猫头鹰,他是那种给这个世界说真实却不好听的话的人。




但是到了晚年,30 年代后在上海,鲁迅的思想转变了。这时他丧失了之前自己的一些东西,有些偏信了,比如对苏联、对无产阶级的看法。当然这时他仍然有很多真知灼见。他从来都在质疑,然后质疑这种质疑,然后质疑对质疑的质疑,这样一直质疑下去。但同时,他写文章、做事又是非常认真的。




提到鲁迅,我常举一个例子:叶灵凤在一九二九年十一月《现代小说》第三卷第二期发表小说《穷愁的自传》,主人公魏日青说:“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页到露台上去大便。”鲁迅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讲演《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云:“……还有最彻底的革命文学家叶灵凤先生,他描写革命家,彻底到每次上茅厕时候都用我的《呐喊》去揩屁股,现在却竟会莫名其妙的跟在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屁股后面了。”及至《中华日报》的副刊《戏》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创刊,开始连载袁梅(即袁牧之)所编“大众语的实验剧本”《阿 Q 正传》,十一月四日第十二期登出叶灵凤画的插图,并有题词:“如果生在今天,阿 Q 决不会是这种模样。”鲁迅十一月十四日作《答〈戏〉周刊编者信》(载十一月二十五日第十五期),顺手写道:“叶先生还画了一幅阿 Q 像,好像我那一本《呐喊》还没有在上茅厕时候用尽,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买了一本新的了。”我觉得这里的鲁迅太可爱了。





电影《黄金时代》,复刻了一代文人,中间的是“鲁迅”。




Q4:你最不喜欢现在对鲁迅的哪种解读?




我最不喜欢的是“假如鲁迅现在还活着会怎么样”这个话题。第一,这是个伪话题,他活不了这么大岁数;第二,你不能老指望他活着发出反应,你干什么去了呢?说实话,鲁迅反对的就是这个,所以临死的时候他说,死了赶紧埋掉,拉倒。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假设:如果他活着,他会怎么说。人们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不知写了多少篇文章,这可以说是知识界的怪现象了。但同时也是令人悲哀的,因为说明鲁迅关心的问题,现在都还存在。




Q5:鲁迅当时关心的哪些问题,今天还在被关心?




现在来看,鲁迅、胡适他们那一代人关心的问题一件都没解决。我现在觉得,可能根本上来说,改造国民性的想法就是错的,国民性这个东西改不了,启蒙半天还是老样子。鲁迅批判过的东西,无论是深层的、表层的,现在几乎全部存在。




在我看来,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不需要通过改变现实来证实它的存在。假如没有这些思想,我们的现实更黑暗了。不要把效果作为衡量思想的标准。中外先贤们说的话,绝大部分都没实现。譬如你读《论语》,就会觉得孔子讲的道理很简单,但就是迄今也实现不了。我常引用《庄子》里的一句话:“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觉得这里借尧之口说的几件事要是真能实现,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了。但这些话让我们知道世上有“好”和“坏”这两种区别,即使现状并非我们知道之后就能改变。我觉得孔子是这样的存在:大家都顺着一个斜坡往下走,回头一看,有个人与所有人背道而行,只留下一个背影,那就是孔子。鲁迅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背影,但是他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方向,这就是他的意义。




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实也无所谓。周作人在《灯下读书论》中说:“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鲁迅以及他同时代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们为我们的世界增加了一部分东西,这部分并不能改变其余的部分,但让我们——尤其是知识界的人——不那么心安理得。看到什么问题,大家还能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话,这就是鲁迅的价值。至于这事是否得到解决,那不是鲁迅或其他任何思想者所能左右的。严格来说,知识界只能贡献思想,不能开药方,这么多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靠你说两句话就能解决了?所谓的国民性,是那么多年的历史让大家养成的一种惯性,不那么容易解决。





李静


文学评论家、剧作家




Q1:鲁迅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热的符号,你怎么看?




社交媒体上的“鲁迅”有多可爱,就可以知道鲁迅消费者们对他有多担心。你看那些鲁迅表情包,严肃肖像和逗比言语之间的反差,将毒舌迅哥成功地反转成无害的喜剧人物。短视频里,博主们关注他是怎么活的,重于他是怎么写的。出于社交礼仪,重在揭示他的“正能量”,对他的“恶声”尽量消音处理。我们这个时代若在鲁迅看来,一定乏味得无可救药——一句重话都受不了。




Q2:如果鲁迅生活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当然,我愿意。即使他多疑、记仇、腹黑,没问题,我愿意。
“朋友”二字的意思就是深刻的相交,是舍得让自己走出精神的舒适区,向那个不同于“我”的“你”深深走去。还有比鲁迅更值得走去的人吗?
但关键是,与其想我“愿不愿意和鲁迅做朋友”,不如想想,鲁迅愿不愿意和我做朋友?我是这么愚蠢、怯懦、脆弱、自私,害怕承担责任,鲁迅凭什么愿意和我做朋友呢?



Q3:鲁迅如何影响了你?




这问题值得三万字。简言之,他影响了我的心肠。




初被鲁迅吸引,是大学读他的《野草》时。但真正与他相交,还是酝酿《大先生》剧本的三年间,日夜读他。这时期读《死火》会哭,念《故乡》和《社戏》会哭,翻《写于深夜里》会哭,看他给曹白、萧军、山本初枝的信,更会哭……当然也笑,他的杂文和信,常常是很逗的,但我觉得笑不如哭来劲。




他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写了一部以他为主人公的戏,不由自主吸取了他的《野草》风格。








Q4:你最不喜欢现在对鲁迅的哪种解读?




不喜欢圣化鲁迅,亦不喜欢俗化鲁迅,更不喜欢将他变为“它”,成为无关心灵人格、冰冷无害的学术消费品。



Q5:鲁迅当时关心的哪些问题,今天还在被关心?




几乎鲁迅关心的所有问题,今天都被关心着,甚至危机更迫切。

他首要关心“立人”问题,至今我们的“人”依然需立而未立。由此他关心“国民性”问题,自由与奴役的问题,今天我们依然受此问题的捆绑,对甚嚣尘上的威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我们只有无力的沉默。
他主张并写作“为人生”的文学,他的文字成为人心的磁石。今天的文学依然在探寻自己的出路,却已成为营养贫乏的精神赘物。
他关心科学、信仰与人性整全的关系,至今我们却更困惑于科学带来的人性破碎,将超越性和非理性的信仰等同于迷信。
他关心公义、公正、平等问题,主张幼者、弱者为本位。今天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无论知识者还是行动者,都高举平等和公正的旗帜,却日益感到生存和人道危机的迫近,并无能为力。
他做富有温度、关怀和创见的一流的汉文学史、中国小说史,至今无人能写出同等水平的中国文学史来。
他致力中国古代和东西方现代美术遗产的收藏、整理和印制,领导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为中国现代美术注入活水。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依然能从他的取径和美学中,受到启发。
……
不再列举了。我不想说,鲁迅是至高点,后人永远不可企及。我只想说,我们需要与他真实地相遇,好好端详我们自己的心肠肺腑、言语行动,配不配与他为友。








孔亚雷


小说家、翻译家,出版有长篇小说《李美真》




Q1:鲁迅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热的符号,你怎么看?
这只是再次表明了一点:这个时代热衷并擅长于将一切深刻的、高贵的、有意义的东西符号化、低俗化、娱乐化。
Q2:如果鲁迅生活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我很怀疑。我宁愿与所有伟大作家的作品做朋友,而不是伟大作家本人。
Q3:鲁迅如何影响了你?
我最尊崇鲁迅的地方,也是他最吸引我的一点(也是我视为目标的一点),就是他的作品体现出了文学所独有的超越性。读《祝福》、《孔乙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你会惊诧并着迷于其语调的鲜活、灵敏与力度,用博尔赫斯形容王尔德的话说,“就像写于今天上午”。
Q4:你最不喜欢现在对鲁迅的哪种解读?
脱离作品的解读。局限于政治性的解读。人云亦云的解读。

Q5:鲁迅当时关心的哪些问题,今天还在被关心?
我也许可以让我的小说《李美真》里的一个人物替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在谈到《孔乙己》时说:“孔乙己。鲁迅为什么要取这么个有点怪异的名字?是的,小说里说了,这是个外号,来自学书法的描红纸上几个毫无意义的连字:上大人孔乙己。但真的毫无意义吗?在我看来,它不仅有意义,而且是那种弗洛伊德式的,深藏于下意识中的隐秘意义。……孔-乙-己。孔就不用说了。孔子。孔孟之道。一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中国文化的姓。已显然就是自己。自我。再就是这个奇妙的乙字。从字义上,甲乙丙丁,意味着大家、众人。乙己,即群体与自我。从发音上,乙类同一个的一和压抑的抑。一个自我。压抑自我。从字形上,乙己两个字极为相近,而且组合起来令人想到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的纪年法。你知道,就是那种乙亥,丁卯,戊戌——戊戌变法。事实上,乙和己本身就都属于十大天干。所以你看,仅仅用一个人名,鲁迅就指出了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自我。那就是对自我的压制。忽视。抛弃。孔乙己。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密码。一个谜语。一个诅咒。”

贾行家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尘土》、《潦草》
Q1:鲁迅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热的符号,你怎么看?
眼下的年轻人的一个不同:种种原因,他们是真正摆脱了对“启蒙”的执念,喜欢自我定义、自建经验的一代。他们对传统的概念,和上一代读书的人完全不同;他们眼中的鲁迅也不一样,依然和鲁迅关系不大——140 年来,谈论中的鲁迅日益和鲁迅关系不大。你会觉得他“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的遗言简直是一种拜托。我想,既然每一代都在打扰鲁迅,他们当然可以,当然也难免。
Q2:如果鲁迅生活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假定前提是鲁迅瞧得起我对吧?那么要看我遇到他的年纪和我们关系的基础。
如果是从小长起来的乡亲,只要不谈论学问,大概会做朋友,他日常的一面是好相处、很有趣的,东北话叫“敞亮人”。我想,我和他对时事的态度、对人的判断也许没有太大分歧。
如果是同行,年纪相仿,很难做朋友。他身边的人里有很多我不大喜欢的;同时,又难免要和他的论敌有隔阂,而那些论敌里有一些我挺喜欢。所以应该是真正字面上的“敬而远之”。
鲁迅这种朋友是一把尺子,总是要拿来量自己,中年以上的人不愿意被这么丈量。
我如果是年轻人,会很渴望见到鲁迅,但是这关系称不上是“朋友”了,我只盼着私下得到他的几句话就好,不需要他在什么杂志上写一篇序,我不希望做他身边的一个什么派系中的一个什么积极分子。

我更不敢放肆地以什么名义强迫他,年轻人往往不懂这是朋友之间的必要分寸。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右)



Q3:鲁迅如何影响了你?
很幸运,我最早读鲁迅是从《故事新编》和《野草》开始的,这形成了一种语言上的见识,那时候我家里其他的中国文学读物分两类,一类是刚刚开始时髦的文艺腔、翻译腔写成的小说,一类是父母年轻时候读的小说,比如浩然的短篇小说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后来“影响”到我的还不是原文,是钱理群的几本讲课稿。我想鲁迅影响不到我的思考,我在思考上不可能接近鲁迅,他对我最宝贵的影响是:无论如何,无论什么时候,我可以去思考。
Q4:你最不喜欢现在对鲁迅的哪种解读?
只要摆出一副“只有我懂鲁迅”、“只有我可以解读鲁迅”的姿态,就一定是值得嘲笑的。话说,争做解释别人只言片语的权威,这有什么可骄傲的?
Q5:鲁迅当时关心的哪些问题,今天还在被关心?
首先是我们精神上的“得救”或者说“得解脱”这类问题。要承认它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总要各自解决,然而苦难又不应该总是从头开始。
然后还有那些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道理。鲁迅一直尝试讲基本道理,有些人自以为高明,也据此说鲁迅“无甚高论”,鲁迅的至诚在于放弃了他们觉得孤高的事情,选择和众人在一起,去写杂文这种速朽的东西。说基本道理,在他那个年代困难,今天好像也不容易,所以值得接着讲。
我想,鲁迅表现出天真的那些时候,不是他没有看到,而是他没法放下那些爱恨,这些爱恨是值得我们继续体会的,去想“人不可以对人做的什么”,人们喜欢说鲁迅的“硬”,我总觉得那是无奈,实在是他爱得强烈,恨得不妥协。

郭爽作家,小说集《月球》即将出版

Q1:鲁迅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很热的符号,你怎么看?
真实的愤怒是种稀缺的情绪,背后往往是发现问题的锐利目光和指出问题的勇气,用嘻哈文化的词来说,就是很 real,年轻人共鸣、喜欢是自然的。
Q2:如果鲁迅生活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他很懂得吃(鲁迅日记里记录了许多他住在北京和上海时期每天吃的馆子、叫的外卖),我跟懂得吃的人比较处得来。他喜欢吃辣,喜欢吃点心,从北京稻香村吃到广东顺德的伦教糕,这些都很合我的口味。我觉得朋友无非两种,有话可聊、吃得到一块儿。
喜欢冷猫居士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