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京华茶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胡同回忆

送交者: 冷猫居士[♂★★猫帅★★♂] 于 2021-09-02 8:36 已读 493 次  

冷猫居士的个人频道

+关注

请勿关注

我所有的回答都会跑题

我姥爷家住胡同,小时候每年寒暑假都会去住,那是西城区与宣武区交界的地方,清朝时曾在那里驻扎八旗军队,隶属正蓝旗,分南北各十三排营房。我家住的胡同就是当年的营房,格局都没变。




那片胡同是挨着城墙盖的,但是我小时候已经没有了,是我妈上学时做义务劳动拆的。边上就是一个公园,我妈说她小时候那是片松树林,文革时期很多人到里面上吊。




每隔一条胡同南北口上有一个公厕,每天早晚都要排长队,我有时等不及就找颗树解决了,当时没少挨骂。




那只军队直到宣统逊位后才解散,房产转为民用,看过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知道,有钱人会有一套或几套房子,穷人就分租一个房间变成大杂院。




解放后不少有钱人跑了,空出来的房子就分给了进城军属,我们那一带主要是工程兵和炮兵家属,开始了军民杂居。如果对应所谓的大院文化的话,我们那片胡同算是低配的,没有围墙的军队大院。




我小时候大院里还基本维持我妈小时候刚解放时的格局,八户人,我家是原来的老居民,还有一户是原来天桥撂跤卖艺的,一位原来牛街的阿訇,其他两户是老炮兵,三户是老工程兵,我姥爷一辈的老人什么地方口音都有,我妈一辈的人都是北京话,我这辈都是南城话了。




要说住胡同什么感觉,其实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是分寸感,其次是亲切,最后是不便。




因为院子里路非常窄,每家离的很近,说悄悄话别人家都能听见,所以大家磨合这么多年都很有分寸感。




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个是多民族杂居,一个院子里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大家都很照顾别人的民族习惯,当然主要是回族的,如何跟回族相处我在别的答案里详细写过,就不重复了,总之顾忌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在分析姜文的答案里写过,我国军人子弟是有种天生的使命感的,特别是院子里我家这样的前大地主,有海外关系,右派,臭老九等历史问题的邻居。总是有种警惕性,比如我小舅是学工程的大学生,有次自己组装了一个收音机,就被举报听敌台,被审查了很久。




至于生活上还算方便,我记得胡同北口是一个副食商店,东边是一个粮店,西边有一个煤铺,南边一个菜场和奶站,我家的生活必需品都覆盖了,在远点就是西单的天源酱园,大栅栏的天福号,离我家不远,但是没有那么多票,也买不了什么,毕竟到我14岁的时候才取消票证,我的童年记忆都是我姥姥我妈怎么算计一个月的粮票了。




算下来我家胡同里的房子,到拆除的时候已经两百多年了,千疮百孔,每家的后山墙都要用木头撑着,每年下雨都会塌几户,不漏雨的房是没有的,所以到了1989年北京市第一批商品房改造就拆除了,主要是太危险了。




我在胡同住的不长,也就八年,每年四个月,但是感情很深。胡同拆了之后我家回迁了,楼房还在原址,我家三辈的户籍所在地都是那里,现在我儿子上的小学也在这里,估计以后我不会离开。




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爱这个地方,我尊敬这方土地,我敬畏这里的神灵,我祭奠逝于斯的先祖。




我希望每个人也能爱他,这就是我最大的期望,但不如意事常八九,我能做的只有回忆了。

喜欢冷猫居士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