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01 从脑落到心,解开人生的钥匙

送交者: 陈希光[品衔R1] 于 2022-02-02 11:12 已读 969 次  

陈希光的个人频道

+关注
01 从脑落到心,解开人生的钥匙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为什么有种种烦恼?头脑明明是工具,为什么反客为主,成了生命的主人而带着我们走这一生?


想想看,我们只要一睁眼面对这个世界,就受到头脑的制约,产生一连串的分别和批判,认为样样都不顺、不够好,都带来烦恼。一天下来,总觉得不公平,总是事与愿违。从人类的历史,我们一样认定人生就是你争我夺、不公不义,样样都不好。自然认为从一开始到现在,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一连串的悲惨,要不断地自保,再加上奋斗,才有生存的希望。


人只要有念头,就从本来很单纯的灵性中心,也就是不分别、一体的「心」探出头来,做了一个分别,进入了脑的状态。头脑生出一个念头、两个念头、三个念头……,越来越多。越分别,也就越复杂越严密。就这样,从不分别的一体踏出来。踏出来之后,往外界看,也就创出了一个世界。


从人出生后的发育来看,也就是如此。小婴儿在成长,他的头脑也跟着在成长,就往外去寻、去追察、去捕捉这些资讯,就这样建立一个他的世界。


从心往外,通过头脑的二元对立和周边区隔开来,自然创出一个「我」。「我」又不断地把自己投入周边的形相,把种种形相跟自己绑在一起。「我」和周遭形相的关联建立得越来越强,再通过情绪、念头的扩大与反弹,又创出种种萎缩,甚至凝固成萎缩体,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不快乐。


你想不到的是,「我」的来源其实是 ——什么都没有。


我们的脑不只是投射出一个世界、一个宇宙、一个生命,而且都站在一个共同点再看、在体验一切,这个共同点就是「我」。一生所体会到的一切,都是站在「我」的角度在看。没有「我」,也就没有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很少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也就这么被虚构的「我」带走,以为这一切是真的。


头脑为了得出一个意义,在念头与念头之间,自然虚构出一个连贯性。自然指定一个虚的因 (cause),让我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物与物之间有一个连结,还各自有独立的存在。


我们从头脑的分别,再用五官往外看,慢慢创出一个个人的世界。跟着二元对立的逻辑,加上比较,不断地分别,不断地批判,造出一个完整的人间,而这个人间的无常与制约就是我们痛苦的来源。这种困境,要想通过念头解开,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人间就是念头的产物。


不止如此,由头脑的二元对立和念头所组合的这个人生,要想通过念头跳出来,这本身就是不合理。一切是通过念头所建立的,怎么可能从这个框框跳出来?要跳出来,就是给头脑带来最大的危机,等于清除自己所建立的一切。于是,「怎么跳出来」这个问题根本不会从脑海浮出来。


懂了这些,一个人要怎么把全部的生命找回来?


他要走上一条「回头路」。


我们头脑发展的方向是往外,以前是往外寻,往外分歧,岔出种种分别;现在是回头走,往内看,落回心。


从头脑,回到无思无想、一体、无分别的「心」。


这个「心」是生命的中心。真实生命的中心不是头脑,因为头脑投射的念头,只是把无色无形限制成人间。但我过去借用人体解剖上的心脏来解说,也只是一种方便的比喻,最多可以说是我们人的中心,或宇宙的中心。


意识回到这个中心,可以比喻成回到螺旋场的奇点、回到黑洞。到那里,念头完全消失。这个中心点融化一切思考范围,把念头完全吞掉,回到最原始、最轻松、最根本的「心」的状态。


一个人宁静的没有思考,没有念头,这个心就好像一万个太阳在照,而且这个光明是永恒的,不会现在有,待会没有。它是完全不会中断的,是永续的光明。这个光明,是我们的本性,无法用一般的光度来形容,最多用「一万个太阳」这种比喻来表达这种更亮的光。


这是每个人要自己去体会的。


一个人要解脱,要通过一个完全颠倒的回路 ——从脑,回到心。


人生就是这样形成的:从心,延伸到脑。从脑,产生「我」。再从情绪扩大反弹成萎缩、痛。所以,如果要回头去找「我」的来源,找到最后,自然落回「心」。


要回到心,最直接、最快的方法就是 ——只要念头一进来,就紧跟着追问这个念头或「我」的来源是什么,看能不能把「我」的根源找到,一路跟追到底。这就是「参」的观念。


只要有念头,情绪一来,萎缩产生,就接着「参」 ——


谁,有这个念头?谁,有这个情绪?谁,有这个伤痛?谁认为被欺负?谁心痛?谁在算计?谁在嫉妒?谁在计较?谁被背叛?谁想报复?谁觉得世界不公平?谁痛到一句话都说不出口?谁,不想再见到明天的太阳?


当然,在痛的,是我。反弹的,是我。眼泪流不完的,是我。被欺负的,是我。受伤的,是我。不敢再信任的,是我。没有安全感的,是我。绝望的,是我。想结束生命的,是我。一句话都不想说的,是我。失去了一切的,是我。


这样子,有任何念头、感受,都用这个方法一路不断地去寻。


无论「我痛」、「我伤心」、「我掉泪」……,都集中在「我」 ——「我是谁?」


这么一来,样样都集中在「我」,只要参下去会发现 ——全部知觉、感受、念头的来源,其实也只是「我」,都是「我」。


「我」,又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一问下去,没有一个答案。最后,全部答案都有了。没有答案,本身就是答案。


这个方法和其它方法完全不一样。它本身就站在一体、整体。最多只是把全部的不真实、全部的幻觉、「我」挪开,到最后只是我们的本性、一体。


完全回到这个灵性中心,这就是「参」。


「参」最多带我们走上回头路,回到最源头的那一点,我们本来都有的一体的状态。


所以,「参」什么?「参」自己,回到家,回到存在的家。


「参」到最后,没有什么可以参了,一切都挪开了。接下来,可能又生起一个杂念,也就不断地「参」 ——还有什么?谁知道这个?参到底,还有什么?


接下来,什么都没有。


连一个没有,都没有。


这个沉默,本身就是我们无色无形的全部。它本身就是一体意识。是存在的家,也就是我们的本质。


没有语言可以谈。这些表达的方式,最多还是一个借用的比喻。这个方法就是这么简单,也就这么谈完了。


然而,它本身又很多变化。一天随时都可以做,跟任何活动 ——包括处理事、与人互动、静坐都不冲突。从早上醒来,就可以做。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人熟练了,就连睡觉,也自然在做,是它带着你做。不一定要摆出什么姿势,排出某个时间,或规划什么练习。


你随时都可以做。


每个人在做的时候,随着自己的个性、习惯、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参」。


有些人是不断地问「我是谁?」、「是谁有这个念头?」、「谁有这个感受?」有些人是安安静静的,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念头,连问都问不出来,最多是轻轻松松地,念头来时,再问「我是谁?」。也有些人的情绪特别丰富,而随时可以问「谁有这些情绪?」


有些人是很激烈地在问在寻。


也有人是很长的时间没有念头,停留在空当,在宁静。


所以,从这里面,可以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选择。这也就是「参」的方法。
喜欢陈希光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