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养生保健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好玩的长寿秘诀(上)

送交者: 老孙子[♂☆★★★蛋神--老人家★★★☆♂] 于 2023-02-17 23:12 已读 751 次 1赞  

老孙子的个人频道

+关注
好玩的长寿秘诀(上)
Original 陈 功/编译 海外文摘杂志社

如何活得长寿,活得自在?




长寿的秘密或许比你想的更有趣。

长寿不等于禁欲




衰老是一个不可大意视之的问题,更何况也没人敢大意。在这样一个丧失活力、日渐衰弱、疾病风险增加、认知能力下降的阶段,你很难对它视而不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向你步步逼近,那就是意识与自我的终结——说得通俗点,就是死亡。


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难题的并非只有人类。不过,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唯一一个一生都活在死亡阴影下的物种。2006年,一只圆蛤在冰岛附近被捕捞上岸,随后被发现它的科学家不慎杀死。根据这只圆蛤外壳上的生长纹,科学家推测它早在1499年就已经出生。在它的一生中,有185055代蜉蝣(寿命只有一天)出生并死亡。然而,不管是圆蛤还是蜉蝣,都不曾考虑过死亡的问题。
人类则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从全球范围来说,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2岁,一些命好的可以活到100岁以上。就科学家目前所知,没有人的寿命能超过122年又164天。这个纪录的保持者是一位名叫让娜·卡尔门的法国女性,她出生时美国总统是尤里西斯·格兰特,她去世时住在白宫的已经是比尔·克林顿了。
大部分人都希望沾点卡尔门的运气,而事实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逼近79岁,但在1900年,这一数据仅为47岁。至于寿命增长的原因呢?和你想的一样:疫苗、抗生素、卫生系统,以及针对各种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遗传学的进步和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也帮助我们延长了“保修期”。
可是,这一切都没能改变我们对死亡的态度——我们往往忧心忡忡,笃信禁欲主义,仿佛其中存在某种等价交换。我们会束手束脚、放弃享乐,以求给生命加一层保险,好让我们能在人世间多停留片刻。
那么,我们能不能撕掉这层保护膜?能不能既享受长寿又享受生活?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坦然面对衰老,快乐任性,想吵就吵,想玩就玩,无需强迫自己喜欢田园的宁静,大胆享受城市的喧闹。喝点小酒,吃顿大餐,顺带享受点身体的欢愉。“我们给人们最重要的长寿建议就是,扔掉你的健康清单。”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莱德曼说,“努力工作、尽情娱乐的人也可以活得很久。”方法对了,就能长寿和享乐两不误,你我都可以做到。
不少老人住在城里,学会了点外卖。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他们优雅老去的最佳选择。
城市更适合养老,友情比亲情重要



现年90岁的玛丽·艾什顿在纽约市生活了近60年。目前她住在曼哈顿东区的一座公寓里,是音乐家应急基金会的执行董事。许多比艾什顿年轻的人都哭着逃离了纽约,而她却热爱城市生活。“我身体里有一团热火,”她说,“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作为一名古典音乐鉴赏家,艾什顿每年会在林肯艺术中心组织两次音乐会。工作不忙的时候,她会趁周末出城旅游,或者利用空闲时间装帧旧书。她和许多年轻的纽约人一样,经常点外卖,而不是自己折腾做饭。“纽约有最好的环境,也有最差的环境。”她说,“我们要学会应对,保持警惕,克服恐惧。”
与艾什顿同样热爱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其实有很多。美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生活在市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到2030年,全球总人口的60%会生活在城市,其中许多人在60岁以上。你可能走路有点慢,在地铁站上下楼梯有点费劲,但在医生和老年人的养老地点清单中,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优雅老去的最佳选择。
每年,米尔肯研究院老龄化未来中心都会给最适合养老的城市排名,大部分时候,前十名都是一线城市。这并不奇怪:大城市有更完善的医疗体系、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覆盖范围更广的公交系统以及更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不是说城市生活就不会有孤独感,但生活在农村同样也会感到孤独。而在城市,治疗孤独的解药就在门外。
与他人交流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格外困难,尤其是当我们步入老年,家人与我们日渐疏远的时候。不过,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人际关系》期刊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可能是朋友,而不是家人。这项研究调查了近100个国家里的27万人,结果显示,虽然家人和朋友都与幸福感、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但随着年岁渐长,拥有亲密友谊的人才能继续保持健康。
如果说亲情被当作长寿秘诀过度营销,那么不吵架、不生气也是一样。诚然,冲着电视里的新闻破口大骂绝不是度过晚年的正确方法,但事实证明,敢爱敢恨比事不关己更有利于长寿。
在美国老龄化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工作人员分析了佐治亚州百岁老人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他们各项性格测试的得分,包括尽责性、外向性和神经质。结果显示,百岁老人的神经质得分较低,外向性的得分更高。这些性格特征与长寿不可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研究人员认为,两者之间仍然存在隐性联系。其他研究表明,百岁老人的“正义感”更强,这使得他们性格坚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
在合理的范围内,偏执的性格可以帮助你提高适应能力。但它的对立面——开朗性格与乐观心态,可能就没有这个效果了。性格多虑的人警惕性更高,对于身体的异样会更加警觉。相比之下,过度开朗和乐观的人反而更容易忽视健康隐患,不采取预防措施或不听从医生建议。焦虑其实是件好事——当然应该适度。

原文作者:杰弗瑞·克鲁格、


亚历桑德拉·西福林


[编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请点击查看《海外文摘》2022年第12期 目录

喜欢老孙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