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抗疫信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两次被拒诊后,小提琴家选择“跳楼身亡”!儿 子发文细节曝光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2-04-17 20:35 已读 9216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虽然每天都在上海抗疫话题里看到让人伤心的消息,但今天看到的还是太让人难过了。

                                             

上海大众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陈顺平先生腹部剧痛难忍,连去了两家医院都被拒诊,急救车只能让他们自己买一些药回家吃。

                                             

凌晨三点回家后,陈先生一直呕吐,腹部剧痛无法入睡,最后竟于早上7点留下遗书,跳楼轻生。

                                             

死者妻子把整件事记录了下来:

死者儿子则记录了更多细节,发在微博上,希望:

                                             

通过父亲悲惨的结局,呼吁整个社会,在大力响应抗疫方针的同时,也能更多地关注像我们父亲这样因为无法正常就医而痛苦的人们。以避免更多我父亲这样的悲剧发生!

如果之前的种种悲剧让我觉得愤怒,这次的只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说几个事实。

                                             

1,现在还不知道死者生前所患的是不是急性胰腺炎,只知道病人腹痛难忍且一直呕吐。

                                             

急性胰腺炎不是绝症,如果及时就医,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大部分患者都可以痊愈:

老人意识到自己得病后立即拨打120寻求帮助,这次救护车也及时赶到了。然而他们连急诊的门都没进去,被拒诊了。

2,医院拒诊原因居然是医院都是阳性病例,所以不接诊:

意思是怕你被里面的阳性病例感染,所以干脆不接诊了?

上海现在30万例奥密克戎病例,10多个重症。新加坡过去一个月45万病例,99.7%为轻症或是无症状。就算按照国外最严重地方的数据,奥密克戎的重症率都不会超过2%。

且不说急性胰腺炎这种不及时治疗可能让人休克的病。就算不是急性胰腺炎,任何一个让人在上海当今的情况下大半夜叫救护车去急诊的病,死亡率都不会比奥密克戎低。

因为奥密克戎把急诊病人给拒了,不是因噎废食是什么?

3,在辗转两家医院求医未果后,救护车告诉他们今天医院急诊全都停诊,如果再找医院就得去宝山罗店,于是他只能在凌晨三点回家,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然而急性胰腺炎虽然不致命,但往往伴随着剧痛,很多医学教材上都把这里称为“病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而在推荐的治疗方法里,也一般会要求先为病人镇痛。

正如逝者儿子所说,如果当时医生可以告诉他们只是在消杀,明天再来就可以看病了,或者医生可以给他开一些止痛药,可能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可惜没有。

微博上有人表示老先生既然已经到了医院,应该在护士面前闹一闹,表现出自己的疼痛,这样才可能得到重视:

还有人举例,说有个儿子就是用脚踢开玻璃门要医生救他爸爸。有个爸爸就是硬是开车闯出小区,要医生救他儿子。最后人都成功得救了:

然而这位老音乐家没有,他到最后都没想过要闹,没想过要给别人添麻烦,最后都保留着风度。

我不否认上面这些博主的说法,某些时候确实是按闹分配的,那时候如果闹一闹,结果可能是会不一样。

但到底是什么,要让我们得靠在护士面前表演疼痛才能进医院,才能看上病?

又是什么,让我们对许多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感激涕零?

我在上海,最近常常生起一种“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的念头。解封遥遥无期,处处都是戾气,只能在内心和自己默默说,等到疫情过去就好了,等到解封了就好了。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就算解封,很多事情也都回不去了。

疫情中很多人的情绪已经在崩溃边缘,抑郁、焦躁、无所适从。只能说多想办法让自己分泌多巴胺吧。

希望在不在前方不知道,但还是得相信希望在前方。

4,上海前两天发通告,重申医院不得以“等待核酸报告”来推诿拒诊病人:

而在发布这公告之前,已经因为“要等核酸报告”发生过多起悲剧:

这次确实没让病人在门口等核酸报告,而是换了个理由,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不接诊。

现在在微博上搜索同济医院,会发现网友把同济医院骂了个狗血淋头,但我觉得也不能每次都怪基层,认为一切都是这些保安、护士、司机、或者说某一家医院的错。

上海的医疗资源本来就紧张,很多三甲医院里都有全国各地来看病的病人,现在因为疫情抽调走了大量医生护士,只会让医疗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疫情爆发以来,完全是靠大量医护人员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支撑起了整个医疗系统,只有几百例的广州医护人员都叫苦不迭,更别说三十万例的上海。

在整个城市的医疗系统已经运转到极限的时候,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酿成大祸。之前是东方医院,今天是同济医院,明天就可能是任何一家三甲医院被推上风口浪尖。

以前可能救护车20分钟就能到,一家医院有事不接诊也可以再找下一家,救护车跨区了还能叫网约车。而现在,救护车走了就没交通工具了,这家医院不开就再也找不到下一家医院了。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

之前大家都在说绝对不能和病毒共存,如果共存的话会带来医疗挤兑,但事实是现在的上海已经造成了医疗挤兑,很多人在网上求助,表示自己亲人情况紧急,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而且并不是一例两例,悲剧一直在发生,已经到了不去刻意寻找都能看得到的状态了。

有些人觉得只要和病毒共存这一切就会好了,这显然是一个过于天真的想法,我国人均医疗资源不足是客观事实,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否共存都会出现悲剧。

我们无法让这些悲剧完全消失,但可以通过更人性的机制,尽量减少防控新冠带来的次生灾害。

比如不要让医院急诊停诊,比如交给一线医护人员去判断轻重缓急,不要出现拿奥密克戎当借口,想方设法拒诊病人的情况。

最后分享两个观点:

1,新冠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疾病,还有更多比新冠阳性患者危重得多的病人需要救治。

2,完全放开所有防控措施任病毒传染当然是躺平,我坚决反对。

但是认为新冠压倒一切,为了防治新冠其他一切都可以不做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躺平呢?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