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灯”啥意思?老祖宗的观人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把出行儿子与慈祥母亲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内心的牵挂化作缠绵的爱温暖着对方,自古忠孝难两全,儿子大了终究会离家而去。
孝道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对于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古人蓄长发也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文人墨客以此创作了很多流传估计的佳作。而广大以耕地为生的百姓,则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毛发情节总结在了生活经验之中。所以在流传的俗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灯”。这究竟是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殊不知,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观人术,在农耕时代还是很适用的,接下来就细细品味一番。“好男有毛不鞭春”,这是对优秀男儿的识别“好男有毛不鞭春”,这简单的七个字组合在一起,咋一看还真不知道老祖宗是要表达什么意思,更加与识人扯不上关系了。那是因为很多人对其中的“有毛”和“不鞭春”两个词语理解不到位造成的。“有毛”指的是毛发浓密的男子,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蓄长发和胡须,根据年龄不断增长而愈发浓密,所以只要看一眼长相就知道这个男人是否优秀,虽然有些片面和武断,但结合古人的实际生活状况,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毛发浓密说明此男子体内雄性激素分泌旺盛,这样的男性往往精力充沛,力大如牛。在农耕社会中,这样的庄稼汉往往能够高效率地完成粮食的种植和收割,而且还不会受到欺负。如此一来,受到女性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了。换句话说,女子要择偶的话,毛发浓密的男子会更占优势。同理,“不鞭春”也是对一名优秀男子的描述和夸赞。“鞭春”又叫“迎春牛”,是中国的传统岁时风俗。在立春前一天,把耕牛送进宫中(或当地的最高衙门),第二天一早,由皇帝(或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率领文武百官祭拜,鞭打一下耕牛,意在鼓励农耕。这样的活动一是象征春耕的开始,二是祭供的对象。“迎春牛”习俗始于六朝,盛于唐宋,明清时期风行全国。到清末时,人们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纸。纸牛的肚中装满粮食,祭拜仪式之后,纸牛会被鞭子打烂,肚中的粮食掉出,以此来图个好兆头,希望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 所以,“鞭春牛”时是可以抢到一定量粮食的。这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都想乘此机会把肚子填饱。但对于毛发浓密的好男儿而言,根本不屑于纸牛肚子里的这点粮食,因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已经收获了满满的食物。古人把男子健康优质强壮的身体作为养家糊口的根本,从“有毛”和“不鞭春”两个方面来初步判断是不是“好男”。以这样的方式来识人,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具体事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农耕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确实是判断一个身强体壮又家境富裕男子的绝好办法。当然,这样的男子也是女性值得托付终生的对象。“好女有膘不看灯”,这是对贤妻良母的辨识一个优秀的男子需具备“有毛”和“不鞭春”两个条件,同理可得一名优秀的女子需要具备“有膘”和“不看灯”两个特质。 “有膘”指的是女子身体丰腴壮实,算不得孔武有力,但也不是那种柔弱的身板。“不看灯”值得解释一下,“看灯”指的是欣赏正月十五元宵节所悬挂的花灯笼。这种带有灯谜的灯笼吸引了无数男男女女前来观赏和猜灯谜,如有一见钟情的男女,必成一桩美事。所以“看灯”就与如今的相亲差不多,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女子身上,便被笼罩上了不守妇道的标签,是一种不耻的行为。所以,老祖宗判断一个女子是不是贤妻良母,首先看身体是否丰腴健康,因为延续后代也是孝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一个丰腴身体的女子更能“轻松”完成生孩子这件人生大事,避免因为难产而失去生命的悲剧。其次是相夫教子,不出去到处浪。农耕经济下的家庭,丈夫和妻子都要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健康是基础。有被认可的思想道德观念,是维持一个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所以一个贤妻良母型女子,是不会去“看灯”的。 “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灯”的意思很简单明了,就是老祖宗识别一个优质男人和女子的基本方法。这样的判断,在农耕经济年代是可以的,但到现代化的社会中,显然不适用了。但老祖宗提倡的这种传统美德,是值得继续传承下去的。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