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民间故事:王氏身附冤魂,和尚道:美人,我来渡你

送交者: 九梦儿[♀☆★★声望品衔11★★☆♀] 于 2024-06-23 0:07 已读 3755 次 3赞  

九梦儿的个人频道

+关注

清朝康熙年间,在隆安县大峪村,有个姑娘名叫白戎。父亲是个樵夫,他岁那年,父亲上山砍柴,不慎从山坡上滚落下来,暴毙而亡。白蓉有一个弟弟,名叫白起,比他小岁。母亲王氏,王氏因丈夫的去世备受打击,因此大病了一场,虽然扛了过来,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白蓉懂事孝顺,深知母亲的不容易,她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一边照顾弟弟和母亲。一边跟村里人学习织布,贴补家用。转眼间白蓉岁到了婚配的年龄。她长相清秀,美丽动人,可因为母亲和弟弟的缘故,至今没有年轻小伙上门提亲王氏很是犯愁。


 


王氏托村里的媒婆帮忙撮合婚事。媒婆见母女三人很是可怜,对白蓉的婚事很是上心。隔壁李家村有一个小伙子,倒是和白蓉挺相配。媒婆有心撮合二人。小伙名叫李杰,和白蓉同岁。他岁时父母因意外去世,其父早年间在村子里开了间馒头铺。好在去世时将手艺传给了李杰。父亲去世后,李杰就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继续经营着馒头铺,承蒙村里人的关照,馒头铺生意还不错。


 




李杰日子过得还算安逸,他为人忠厚老实,待人和善,但他木讷,不善与人交流。眼看到了成婚的年龄,可惜父母都去世了,没人帮着操持。两个村子相隔不远,白蓉早就听闻他忠厚老实,而且手艺好,做的馒头又白又好吃,对这门婚事还是挺满意的。


 


李洁见白蓉长得好看,而且贤惠,心中欢喜不已。媒婆为二人选定了良辰吉日,婚礼很简单,只邀请了几个要好的邻居参加。二人在众乡邻的见证下拜堂成婚。婚后白蓉就在馒头铺给丈夫帮忙,也减轻了丈夫的辛苦,但白蓉又不放心,家中的母亲和弟弟独自生活,她只好每日两边来回跑。李杰心疼妻子,有心将母亲和弟弟接到他家中,一起生活,互相还能照应。白蓉却不同意,自己刚嫁过来,就把母亲和弟弟接过来不太合适,免得邻里嘲笑。


 


这日恰好是白起岁的生日,夫妻二人没有做馒头,白蓉担心母亲和弟弟整日待在家中闷出毛病,心想着带着母亲和弟弟出去玩了一番。隆安县城外有一处柳林,正值三月,杨柳垂青,景色迷人。柳林旁有条小河,河水荡漾。每到这个季节,来游玩的百姓很多。一家人来到柳林,弟弟白起十分调皮,在林中上窜下跳,来回奔跑。王氏身子弱,溜达一会就觉得疲惫。夫妻二人找了处安静的地方坐下,陪着王室聊天,时不时地瞧上一眼白起。


 


突然一声呼救声打断了三人的聊天,三人顺着呼救声瞧去,看见白起正在河中心扑腾。李杰顾不得多想,急忙向河水中游去。没多会,李洁将白起拖回到岸上,可惜白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母女二人伤心不已,抱着白起的尸首痛哭。伤心之余,还要将白起的尸首带回家中安葬。


听老一辈的说,如果有人在河水中淹死了,他的魂魄就会留在河水中。不知回家的路,需要家里的亲属在河边呼唤死者的姓名,将他召唤回家中。是真是假无人得知。既然老一辈的都这么说,自然要按照规矩做。


 


次日清晨,母女二人和礼节来到河边,点上焚香。王氏潸然泪下,对着河面喊道:“我儿白起,跟娘回家吧,娘带你回家去。”临近午时,三人才忙完回到家中。也许是累的缘故,王氏回到家中就睡下了。夫妻二人自然不敢打扰,只能陪伴在母亲身边。天色渐晚,白荣做好了晚饭,还不见母亲起床。他来到床前呼叫母亲,王氏睁开眼,眼神涣散,双目无神,直愣愣地盯着二人问道:“你们是谁呀?我在那里。”话还没说完,王氏起身,疯疯癫癫地跑出了院中。二人急忙追了出去,费了好大力气才把母亲带回家中。


 


李杰急忙去请郎中,郎中把了脉,说道:“你弟弟的去世对他打击太大,他因伤心过度才会如此。”郎中遇此情况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开了些安神的汤药,让其在家中静养休息,也许过段时间会好些。


 


过了几日,王氏依旧不见好转,反而病情更加严重。他趁人不注意就跑到街上大声喊叫,胡言乱语,扰得四邻不安。好在邻里见他可怜,不和他一般见识。说也奇怪,自从王氏病发之后,食欲倒是好了不少,每顿能吃两个大馒头,相比之前那可是多多了。而且性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静的时候特别安静,吵闹的时候特别吵闹。眼看夫妻二人在白家呆了大半个月,母亲一直不见好转,馒头铺一直关着也不太合适。馒头铺虽小,但也养活了一家人。李杰这些年虽积攒下一些银两,可王氏治病抓药花费了不少。馒头铺若不开门做生意,一家人的生计都难以维持。


 


但将王氏独留在家中,白蓉实在放心不下。李洁提议将王氏接到李家,和夫妻二人一起生活。这次白蓉没有反对,因为这是最好的办法。夫妻二人不仅可以照顾母亲,还可以继续做馒头,两全其美。虽吵闹着,但是白蓉可以安心。自此,王氏就在李家住了下来。转眼间,夫妻二人成婚已有三年有余。可白蓉却迟迟没有身孕。李婕带着白蓉访遍附近的名医郎中,都瞧不出白蓉的病因,也无从下药,只能开些补身体的药方。夫妻二人很是无奈,心想可能是白蓉这两年太过操劳的缘故,又要照顾母亲,又要在馒头铺忙活。




 


李杰心疼妻子,就想让她休息段时间。白蓉理解丈夫的苦心,同时她也想赶紧要个孩子。李杰家中就他一个儿子,李家的香火还要靠他传承。再者说,白蓉久久不孕,邻居也会嘲笑丈夫无能。白蓉听从丈夫的吩咐,休息了下来,除了每日照顾母亲,其余也没其他事情。她闲来无事,经常带着母亲去城外的静安寺上香祈福,祈求上天垂爱,能让母亲的病早点好,也能让自己生下个一儿半女。


 


六月十五,隆安县的重要节日,相传百年,这日家家户户要去祭拜自家的祖先,祈求祖先的庇佑。而馒头是祭品中唯一不可缺少的,希望祖先能保佑家中这一年有吃有喝。这日天还没亮,李洁就起床忙碌。白荣知道今日来买馒头的乡邻特别多,就早早起床帮着丈夫一起做馒头。天微亮,馒头铺门口就排起了长龙,夫妻二人一刻也不敢耽误,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傍晚,买馒头的相邻渐渐减少,夫妻二人才得空休息。二人坐在馒头铺门前的空旷处,吃着馒头聊着天。


 


突然,不知从哪来的一个和尚,出现在二人面前。和尚说道:“阿弥陀佛,施主我途径此地有些肚子饿,可否给些吃的?”白蓉经常上山拜佛与和尚化缘,自然不敢怠慢,他连忙跑到屋内,拿了几个热腾腾的馒头递给和尚,又给和尚倒了碗白水。和尚接过馒头并没有离开,而是坐在了夫妻二人的身旁,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三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夫妻二人得知和尚来自静安寺,受静安寺的方丈邀请前来到此地讲经。路经此地迷了路。白蓉经常去静安县上香,自然知道去的道路,说道:“高僧,我经常去静安寺上香,我知道怎么走。待会你吃完馒头,我带你过去,正好我明日也可以上炷香。”和尚闻后连连道谢,问道:“施主经常去上香拜佛吗?是有什么心愿未完成吗?”白蓉听后有些伤感,但对和尚又不好隐瞒,如实将家中的事情讲诉了一番。和尚听后很是同情,说道:“阿弥陀佛,积德行善,自有福报。”话音刚落。王氏从馒头铺疯疯癫癫地跑了出来,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大声喊叫,担心惊扰四邻。赶忙上前制止。


 


王氏和尚看着王室的背影,脸色随即变得阴沉,样子十分难看。这一幕恰巧被白蓉看到。白蓉问道:“高僧,你这是怎么了?”和尚听到白蓉在对自己说话,说道:“这妇人是你什么人?”白蓉叹了口气,赶忙说道:“这是我母亲。自从我弟弟去世后,他因为伤心过度,变得疯癫。我和丈夫实在对他放心不下,就把他接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尚听后点了点头,说道:“你母亲有问题,小心着点你母亲。”白蓉听后惊讶不已,赶忙问道:“高僧,此话何意?我母亲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和尚叹了口气,说道:“你母亲身上有不干净的东西,阴气太重,想必在她身上时间很久了。你们住在一起,也会对你们有影响。”白蓉很是惊讶,说道:“有什么办法可破解?”和尚哈哈一笑,说道:“我既然能看出来,自然能帮你化解。今日吃了你的馒头,自然要帮你一把。”


 


此时,李洁正拉着母亲往馒头铺中走去。和尚突然起身,拦在王氏面前,一把抓住王氏的胳膊说道:“孽障,我不管你是谁,赶紧从他身体里面出来!”李洁不知所以然,被和尚说得一愣一愣的。白荣见状,赶忙将丈夫拉扯到一旁,将和尚的话如实讲述,一番礼节。惊讶不已,只见王室听到和尚的话,不再哭闹,随之就要逃跑。和尚见状,从怀中掏出一枚铜钱,直直地往王室身上扔去。铜钱砸在了王室的身上,王室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和尚来到王室面前,说道:“你从他的身体里出来,我可渡你早日投胎做人。”




 


如若你冥顽不灵,我要你灰飞烟灭!话音刚落,只见王室扑通跪在和尚面前,含泪地说道:“高僧,求你饶了我吧,我有冤屈,还请高僧帮我。”和尚听后说道:“你有何冤屈?一一道来。”王氏叹了口气,将故事娓娓道来。


 


原来,附在王氏身体里的魂魄名叫清廉,明朝时期济阳县和安村人士。合庵村只有两个姓氏,一个王姓,一个张姓。张姓是外来的姓氏,而王姓祖祖辈辈扎根在此地。据说,张姓的祖先是逃难来到合庵村的,幸得王姓祖先收留,在王家做起了佣人。久而久之,张姓祖先在此地结婚生子,安身立命,也传承了张姓一族。


 


历经百年,张姓虽然家族兴旺,但王家始终认为张姓就是自己家的仆人,对张姓瞧不上,也因此立下规矩:王姓的族人不能娶张姓的女子为妻,王姓的女子也不能嫁给张姓的男子。这个规矩历经百年,一直传承至今。


 


青莲是张姓一族,自然不能和王姓有所往来。她岁那年,她上山砍柴,途中遇到了野猪。野猪直勾勾地盯着青莲,她十分害怕,连连后退。眼看着野猪向自己飞奔过来,突然一只箭从他耳旁飞过,射在野猪的脑袋上。野猪随之躺在了地上,一命呜呼,青莲才得以脱险。她转头去,瞧见一男子站在自己身后不远处,身上拿着弓箭。那男子清廉认识,正是自己村的王源。


 


话说,王源,苦命的孩子,父母自幼双亡,靠吃村里百家饭长大。他岁开始跟着长辈学习打猎,他很聪明,很快就掌握了打猎的技巧。自此,他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今年,王源岁,他忠厚老实,勤奋肯干。这几年靠打猎也积攒了银两,就在村中心盖了房子。他的努力都看在乡邻的眼里,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二人住在一个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相识。虽然两姓祖上有规矩不能结婚,但并不妨碍邻里之间的交流。青莲见识王源救了自己,连忙向王源表示感谢。王源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青莲心生爱慕,但碍于祖上的规矩,一直将爱意藏在心里。青莲经常上山砍柴,王源也经常上山打猎,一来二去,王源对青莲也心生爱意。二人偷偷打破祖上的规矩,有了夫妻之时。


 


过了两个月,青莲发现自己怀了身孕。青莲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王源。碍于祖上的规矩,二人决定过几次逃离这个村子。哪曾想次日王源上山打猎的时候,遇到了狼群,暴毙身亡。青莲很是伤心,眼看肚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自然发现端倪,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之下,青莲才如实告知。


 


父母听后很是生气,但王源已死,也没办法责备。碍于古代的风气,父母劝青莲偷偷将孩子打掉。青莲死活不同意,她不忍心伤害王源唯一的血脉。父母拗不过青莲,只能让她偷偷藏在家中,不让其出门。转眼间青莲就要临盆,可村子里就一位姓王的稳婆。父母只好祈求王稳婆对此事不要张扬,王稳婆心善,答应了下来。孩子出生后,孩子的哭闹声还是让村里人产生了怀疑,最终将此事揭露出来。村子里闹得沸沸扬扬,女子未婚先孕,在村里那可是大忌讳。


 


王姓得此机会,对张姓更是指指点点。张姓族长为了张姓的颜面,只好将青莲,还有出生没几日的孩子关了起来。一连几日没给饭吃,也许是母子二人命大,居然活了下来。张姓族长见状,吩咐人将青莲和孩子放进了猪笼,将猪笼扔进了河水里。母子二人被活活淹死。青莲死后心有不甘,魂魄就留在了河水里。他恨村里人,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该伤害自己的孩子。自此只要是村里的孩子去河里玩耍,他都会将孩童拉入水中,活活淹死。他们村子里一连死了两三个孩子,也就没有人让孩子再到河里玩耍。青莲在河里待了几百年,仇恨也越来越大。




 


恰巧这日,白荣带着弟弟去柳林玩耍,被青莲看到,将白起拉扯到了河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哪曾想王室去帮白起喊魂却把青莲喊了上来。自此,青莲附在了王室身上。白蓉和王室长此待在一起白蓉又是女儿身阴气,自然对她影响很大白蓉才迟迟不能怀有身孕。和尚听闻青莲的事情,很是同情,说道:“我很同情你和你的孩子,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有什么请求,我会尽量帮助你的。”


 


青莲说道:“我儿子死的时候才刚出生,他是无辜的,他因刚出生就死了。阎王很是生气,将他关在地狱受苦受难,希望高僧能够帮他脱离苦海,投身个好人家。”和尚听后点点头,说道:“我答应你。”和尚说完,席地而坐,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


 


过了很久,和尚才回过神,对着青莲说道:“我已经度化了你的儿子,他会投胎到好人家,你就放心吧。”青莲听后,对着和尚磕了三个响头,随之离开。王氏身子一软,躺在了地上


和尚从身上掏出一粒药丸,放入王氏口中。没多会,王氏清醒过来,眼神也有了光亮,看着白蓉说道:“女儿,我这是怎么了?”夫妻二人见母亲恢复如初,很是高兴,赶忙跪在和尚面前磕了三个响头。等二人抬起头再瞧,和尚已不见踪影。一家人自此再没遇到怪事,来年白蓉生下一大胖小子,一家人和和睦睦,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

喜欢九梦儿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九梦儿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