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下半句更为经典,老祖宗的观人智慧
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所以文化也非常发达,由此衍生出了面相文化,并流传下了很多经典的俗语,有一些人说这些俗语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些俗语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最著名的一句俗语就是“两腮无肉不可交”,大家可能听说过,却不知道这句俗语,下半句更为经典,展现出老祖宗的观人智慧。
尖嘴猴腮,不可深交
“两腮无肉不可交”这句话非常好懂,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长相比较尖嘴猴腮,那么就说明这个人没有福气,而且非常残忍,心狠手辣。
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讲究珠圆玉润,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尤其是两腮,一定要饱满,这样子看上去才会比较温厚老实,同时也看起来非常好相处。
但是一个人长相如果两腮没有肉,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看起来非常尖酸刻薄。
他们当然不能够深交,如果交这样的朋友,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果和这样的人结婚,婚后也会给家人带来祸患,所以大家都纷纷躲避他们。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腮边没有肉的人,要么就是身体状况太差,从小发育不完整,所以面部才有残缺,或者是曾经在面部动过手术,比如医美等等,所以脸型看起来不协调。
另一方面就是大家认为这些人平时都特别有心眼,善于心计,所以这样的心思折射到面部上,就是两腮挂不住肉。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种面相意味着这种男人城府极深,特别喜欢算计,也非常心狠手辣。
所以我们不难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角色,比如一些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坏人的形象,大概率就是这样的,面容刻薄瘦削,没有饱满的脂肪,脸型也一点都不流畅。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种面相则意味着这个女人无比风流,在外面勾三搭四,不是那种安稳过日子的女人。
所以,这样的审美观也就逐渐流行开了,上到宫廷,下到平民,他们推崇的都是两腮饱满,而不是两腮凹陷的面相。
满脸横肉,凶相毕露
除了“两腮无肉不可交”这种说法,还有一种非常通用的说法,那就是“满脸横肉为凶相”。
“满脸横肉为凶相”的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意思就是满脸横肉的人,性格会非常强势,也很凶残,一点也不值得交往。
满脸横肉和满脸都是肉不一样,对于一些婴儿来说,他们的脸上自然是有婴儿肥,所以看起来特别可爱。
对于一些成年人来说,虽然有些人脸上都是肉,但是他们的肉分布特别均匀,所以看起来没有凶相,甚至有一点可爱,也比较好接近。
俗语里面所说的肉是指横肉,这种长相大多数都会发生在一些作恶多端的人身上,比如说歹徒和违法犯罪的人。
这些人不仅满脸横肉,而且眼神里面都透露着凶相,非常可怕,让人不寒而栗。
满脸横肉的人不仅影响颜值,而且也会让人不敢接近,如同见到魔鬼。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大家都是躲开的,就怕给自己招来什么祸害。
在我国古典的小说中,就有很多描述这种长相的,比如说《水浒传》,作者就描写了很多的歹徒恶人,他们一般都是这种长相。
最著名的就是高俅,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虽然他很有才华,也很有头脑,但是他的肚子里面却装了很多的坏水,陷害了很多的忠良将,士们,做了很多的坏事,天理难容,他就是这样的长相。
在这些小说或者是艺术作品的影响下,人们也就对这一类长相的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并且难以改变。
理性看待,祖宗智慧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获得了很大的转变。
我们不能够完全肯定这些俗语,毕竟这些俗语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也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所以是不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所以我们也不能够简简单单通过外貌就去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这会导致很大的误差。
但是这些俗语毕竟流传了千百年,所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以算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
虽然面相看起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背后却是上千年人们经验的积累。
古人能够说出这些俗语,也并不是完全没凭没据,而是在他们多年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经验,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
放到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理性辨别,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完全以这些俗语为标准,简简单单通过一个人的长相,就去给这个人贴标签,下定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习这些俗语里面的精华,并且仔细琢磨,在实践中去验证它们。
一个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外面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及时远离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保护好自己。
其实一个人是否好坏,单单从长相方面是根本观察不出来的,尤其是现代一些化妆技术的辅助,使人们很难直接用肉眼去观察和评判其他人。
但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却能够轻轻松松折射出来这个人的品质和道德。
一个人可以暂时伪装起来,但是时间一长,他的本质就会泄露,最终暴露无遗。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我们都要学会知行合一,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这样走到哪儿,我们都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丰富学问,心生佩服
俗语虽短,但都是学问。俗语是我国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充满了很多丰富的哲理,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
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俗语,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过人的才华和卓越的天赋的反映,更是因为它们的哲理性和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指导性。
那么大家还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头条创作挑战赛#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