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大唐最牛考生,凭借10个字的神句,惊艳后世1200多年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1-04-15 14:25 已读 693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候呢?

你做了一个清晰的梦,梦见的场景,不久之后竟然真实发生了!以至于你迷茫不已,不知到底是梦是真。

巧合?玄学?还是……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一场似梦非梦的传奇,成就了一首“另类”的千古名篇。

唐代的书生,很讲究“游学”,在考试之前,往往要出门游历一番,很多好诗都是在这个游览的过程中写出来的,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杜甫的《望岳》。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故事的开始,是在一家客舍里,那夜月色很好,这位来自吴兴的书生便趁着这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

忽然间,一阵空灵悠远的吟诗声传到了他的耳际,模模糊糊,不甚清晰。

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起来,却只听那人反反复复吟哦着十个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他下意识地环视四周,但见庭院静寂、月色清明,除他之外,更无人迹,一时心中又是惊诧又是迷惘,不知到底是见了鬼,还是做了梦。

你有过“押中高考题”的经历吗?

书生就莫名其妙地押中了!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的那场省试,书生拿到的考试题目叫作《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韵脚要带“青”字。

“湘灵鼓瑟”的故事,他是很熟悉的,讲述的是上古时代帝舜与娥皇女英的凄美传说。

相传尧帝做部落首领的时候,见大舜德才兼备,深得人心,就让他娶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还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他。

舜帝执政39年后,有一年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了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

娥皇女英听闻噩耗悲痛不已,她们站在湘江边上,泪水挥洒在竹子上,从此那里的竹子上就有了斑斑泪痕。

痛不欲生的她们,最终跳入了滚滚湘江,化为了湘江女神,也就是“湘灵”,从此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

看着这个题目,书生脑中忽然就浮现出了那个月夜听到的十个字。

他不再犹豫,笔落如飞,考试时间还没结束,就提前交卷了。

主考官李暐看到他的卷子,高兴地读了又读,最后不禁拍案叫绝道:

“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是必有神助之耳)

那一年的省试,书生一举得中,并由此声名远播。

这个仿佛是从“唐传奇”里走出来的书生,正是“大历十才子”之首钱起,这首试帖诗的名字叫作《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云和”是山名,以产琴瑟而著名,后来就被作为乐器的美称。

“冯夷”是传说中的河神名。

汉代贾谊曾被贬居在长沙三年,后来“楚客”就泛指贬谪楚地的人。

诗歌开头两句紧紧扣着“湘灵鼓瑟”这个题目,点出湘水女神善于鼓瑟的传说。

女神翩然降落在湘水之滨,她满面愁苦,轻轻地弹奏起了云和瑟,瑟声哀怨缠绵、如泣如诉。

那瑟声惊动起了河神冯夷,让他忍不住地在水上翩翩起舞;那曲调低婉哀怨,让楚客的心中也泛起了层层波澜,贬谪的苦楚、羁旅的凄凉一时都到心头。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无边的想象力在纸面肆意飘荡。

那哀怨的鼓瑟声声啊,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盘旋往复。

那种深沉哀婉,似要让坚硬的金石都为之凄楚;那种清亢响亮,又似要响彻行云,飘到那极高极远,快要看不清的地方去。

那乐声传到苍梧之野,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帝舜之灵都为之感动,生出哀怨思慕之情;那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也因着这乐曲,吐露出了更多的清芬。

乐声就这样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杳渺的洞庭湖,让天地都为之愁苦,令草木也为之动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神句”终于登场!

曲终声寂,那鼓瑟的湘水女神的身影已看不见了,江上雾气消褪,只余一川江水,几峰青山。

最后两句,可谓千古绝唱了。

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泼墨山水画般的意境,却带给人无限深挚的怅惘。像一切故事的散场,茶凉言尽,月上柳梢。

斯人不见,唯余流水脉脉、青山耿耿。

言虽尽,而余音尚袅袅,多少哀怨悱恻的情意都在那青山深处蕴蓄着了,思之不尽......

唐朝有国290年,科举268次,录取7448人。开元天宝年间应试、录取人数的比例大概是二十进一,明经、进士录取人数每次在100人左右,即每次至少两千人应考,这样算来,整个大唐的试帖诗至少几十万首。

而宋代《文苑英华》收录唐代试帖诗284题,计459首,其中不乏王维、白居易等大佬的应试诗,但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也就是钱起登科之后107年,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字是否能录取。李藩答:钱起的《湘灵鼓瑟》“楚客不堪听”和“曲终人不见”重了“不”字,所以应该是可以破例录取的。

现在,我们十年前的高考满分作文已经无人问津。

而钱起的这首诗,过了一百多年,依然是皇帝和主考官都会参照的范本。

它打破了我们对于“试帖诗”死板、无趣的印象,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勾勒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传奇之境。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句点睛之笔,到底是有鬼神相助,还是福至心灵,倒也没那么重要了。我们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给“以诗取士”却又很少出精品的唐代科举世界里,添上了一抹千年不褪的亮色。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