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意浏娱乐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邓小平16岁留法,父亲卖余粮为其凑学费,自此一别终生未见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1-06-06 10:16 已读 3401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四川广安协兴乡牌坊村,邓绍昌家出了一个小神童。

                                                        

这位神童出自邓绍昌家,是家中长子,名为邓希贤,他之前还有个名字称作邓先圣,是对他饱含期望的父亲给起的。

但是私塾先生觉得这个名字对于一个开蒙之童来说很不合适,便给他改为邓希贤。

                                                        

这两个名字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位神童日后的名字——邓小平。

                                                        

邓绍昌家里这位小神童,刚上私塾,就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书本上的东西学一遍就能记住,堪称过目不忘,看过的文章更是倒背如流,一手毛笔字写得也是极佳。

邓绍昌见到长子天赋异禀,喜出望外。

邓小平父亲邓绍昌

邓绍昌其人,在广安颇受尊敬。

他出生在光绪年间,是个旧社会人,但是早年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很是先进。他的儿子邓垦曾评价父亲:“是一个思想先进的旧社会人”。

邓绍昌从成都政法学校毕业后,满怀革命抱负,加入了协兴当地的“袍哥会”,一路做到“当家三爷”,不久又成为“掌旗大爷”。

袍哥会在当时虽是民间组织,但帮会覆盖面广,有“清末无倥子(倥子指没有参加袍哥会的年轻人)”之说,并且帮会上下充斥着较为强烈的反清情绪。

四川各地“保路运动”中,袍哥会为先导,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出过大力。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前后,邓绍昌又参加了革命军,是新兵营营长,邓绍昌本人称得上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拥有一腔革命热血。

他的这种热血,也被他倾注在天赋异禀的长子身上。

邓小平上学,虽只是启蒙,他亦腾出时间亲自照料生活、考校文章,与儿子谈话,身上的革命思想无形之中影响着天资聪颖的儿子。

原本邓绍昌以为可以一直将儿子带在身边亲自教育,谁知变故陡生。

官场污水横流,反动势力逐渐占据话语权,他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被撤销了团练局局长的职位,也得罪了反动势力。

为了避祸,他不得已留下妻子淡氏和孩子们,离开家乡,前往重庆隐居。

邓小平母亲淡氏

父亲离家后,家里的生活逐渐困难,母亲淡氏是个家庭主妇,却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傲骨。

一次带他们回娘家做客,却被娘家人看不起,便再也没带孩子去过娘家。

邓小平遗传了父母的自尊自爱,一次过年,当地姓刘的财主写对联暗讽。

聪慧的邓小平发现后,不顾是否会得罪地主,直接愤而撕毁对联,自己执笔重写一份。

                                                        

家里生活条件虽然困苦,邓小平的心灵在父母的影响下却十分饱满蓬勃。

而远在重庆的邓绍昌也一直牵挂着家中的儿子,积极为他寻找出路。

                                                        

邓小平十四岁那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演讲带动了全国各地许多工读团体的诞生,四川著名的教育者吴玉章也正在创办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事。

吴玉章

邓绍昌多方打听,又考虑当下国家情况,认为邓小平出国学习,再回国施展报效,是最好的路,便为邓小平争取到一个自费生的名额,尔后去信与邓小平商量。

邓小平在广安县立中学学习,天资聪颖的他只有14岁,但父亲从小影响熏陶,这几年来一直读书明史,已经有了一颗救国之心。

当下青年间流行“师夷长技”,他也想去试一试。

后来邓小平回忆到,自己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们那一批学生,都是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我们都晓得欧洲法国工业很强,就想着出洋学本事,回来四川搞工业来救国。”

于是,邓小平回信给父亲,告知自己愿意前往法国留学。

邓绍昌收到儿子回信后,一边高兴一边发愁,喜的是儿子果然有救国之志,愁的是,自费生赴法勤工俭学,需要300大洋。

300大洋是什么概念?彼时,不到10块大洋可以买下一头牛、几百斤粮食,这笔钱对于现在的邓家来说,是一笔天文巨款。

但是愁思之下,邓绍昌还是立马行动了起来。

短时间内怎么样能筹到一笔巨款?无疑是“砸锅卖铁”。

邓绍昌冒着危险,踏上了回家之路。回到广安后,他卖了家里的存留的粮食和大部分田产,想先凑出一些。

这一举动直接引来了乡邻的嘲讽,乱世之下,最珍贵的不是金银,而是粮食!“一两粮,千金贵”,在旁人看来,卖掉家里的粮食,无疑是不务正业。

但邓绍昌并不为所动,也不做任何辩解,他心知,儿子的前程和他怀揣的那颗救国之心,比这粮食贵重得多。

卖掉了粮食和田产,钱还是不够,而此时妻子因为不舍才十四、五岁的儿子,开始反对邓小平留学之事。

邓小平看到父亲如此不易,心疼家人,也心生犹豫。

邓绍昌又花了很大功夫劝说妻子,并严肃地告诉邓小平,钱的事不用他操心,他只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就可以了。

邓绍昌曾经是袍哥会掌旗大爷,自有自己江湖上的侠肝义胆和傲骨铮铮。

但是眼看家中没什么卖的了,儿子的学费还差一大截,他知道,恐怕这次该放下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了。

他带着妻子和儿子踏上了岳家的大门,想请岳父给予帮助。

不出所料,岳父一家拒绝得很干脆,邓绍昌放下尊严和面子,将邓小平成长中超于常人聪慧的事情详细地告诉岳父岳母,又解释赴法留学的好处。

苦苦哀劝之下,岳父家终于同意拿出一些钱财帮助邓小平赴法留学。

钱终于凑够了,1919年秋,邓小平进入重庆勤工俭学赴法预备学校学习,一年后,16岁邓小平踏上了赴法的轮船。

送邓小平上轮船时,父母没有任何异样,直到轮船远去,变成海上一个黑点,邓绍昌夫妇才都流露出不舍,抹起了眼泪。

淡氏哭道:“才十几岁的娃娃,怎么忍心啰…”

16岁的邓小平站在船上,看着岸上的父母越来越远,直到再也看不见,他才转身远眺重洋,赶赴他乡。

他没有想到,船前的惜别,是和父母的最后一面。

1921年,邓小平在法国里昂留影

在海上漂泊一个月后,邓小平在法国马赛登陆,随后进入诺曼底巴耶男子中学,一边工作赚取生活费,一边学习,这是原先计划好的半工半读生活。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半工半读不久,法国经济状况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急转直下,许多法国本地人都无法维持生计,更别说邓小平这些外国学生。

到了1921年,邓小平已经捉襟见肘,半工半读的生活无法维持,他只得前往克鲁梭市,到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随后又到香布朗工厂做工。

1922年初,又辗转到哈金森橡胶工厂当学徒,赚取微薄的佣金,维持生计。

而远在四川的父亲邓绍昌并不知道儿子如此艰辛的生活情况,一来因为书信不便,二来邓小平并不想再给家里增添负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2年夏天,邓小平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次年夏天,邓小平参与到了旅欧共青团支部的工作中去,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邓小平留法合影(后排右三)

父亲的革命是侠肝义胆,邓小平自己的革命则从卧薪尝胆开始。

他离家后第一次去信给家里人,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自己已经投身革命,此后颠沛流离,归期不定,恐怕无法孝顺父母,陪伴弟妹,请父母原谅。

第二件事,投身革命后危险重重,自己不愿耽误指腹为婚的唐家千金,请父亲主持,帮忙退掉婚事。

去信后,邓小平忙于革命,为红色革命杂志《赤光》做编辑、转为共产党员、组织参加旅法华人集会,还要做钳工……可谓是忙得脚不沾地。

而此时四川广安,儿子的来信在家中引起轩然大波,母亲淡氏操劳过度,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听到儿子归期不定,更是担忧不止,以泪洗面。

邓绍昌虽然也心疼儿子,但是明白儿子对革命的一腔热血,只好一边安抚淡氏,一边赶往唐家。

他硬着头皮,向唐家说明长子恐怕无法如期履行婚约,还是不要耽误家中姑娘,请唐姑娘另行婚配吧。

奈何唐家不肯同意解除婚约,唐姑娘更是典型的闺阁思想,执意要等邓小平回来。

邓绍昌没有办法,想来想去,他将唐姑娘接回邓家,当作亲女儿养,然后继续游说唐家。

往唐家跑了半个月,唐家才终于同意婚约作罢,唐家姑娘也听从家中命令,另嫁他人,出嫁时,邓绍昌拿出自己的一点积蓄,为唐姑娘添了嫁妆。

至此,总算解决了儿子来信提及的事情,邓绍昌这才放下心来。

1926年,由于从事革命反动活动,法国当局难以容忍邓小平,组织为邓小平联系了苏联的东方大学,邓小平便踏上了前往苏联的路途。

也是在这一年,淡氏去世了,这位出身广安旺族、有傲骨的母亲为了抚养孩子们,积劳成疾,年仅四十岁出头便离开了人间。

东方大学

然后邓小平并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他此时正在东方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

在东方大学不久,邓小平又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成回国后,来至冯玉祥军中工作。

但是不久,国共合作破裂,邓小平辗转到武汉,找到周恩来,进入中央工作。

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之下,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躲避敌人,他将名字改为了邓小平。

改名后,家中便无法给邓小平来信,更不知道邓小平行踪,邓绍昌隐约听闻儿子已经回国,但又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好一边寻找,一边期待,期望再见儿子一面。

邓垦

1931年,邓绍昌终于从胡伦那里得到消息,邓小平此时有很大可能在上海工作。

邓小平的弟弟正好要前往上海学习,邓绍昌便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邓垦到了上海,一边学习一边找哥哥,但是人海茫茫,邓小平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追捕,更是隐姓埋名,邓垦一直没能找到邓小平。

实在没办法了,邓垦最后登报写了寻人启事,但邓小平迫于国民党特务的无孔不钻,一直小心谨慎,不敢贸然前去见弟弟。

直到侦察清楚,才匆忙而又短暂地见了弟弟一面。见面后没多久,邓小平就前往广西发动百色起义,随后又开始了长征。

百色起义

邓垦再见到哥哥时,已经是1945年,而此时,父亲已经去世将近10年了。

是的,邓绍昌没能等到再见儿子一面。1936年,邓绍昌从重庆赶回老家的路上,被歹人杀害了。

他为什么被杀害,至今是一个谜团,有可能是四川土匪,也有可能是当年憎恨袍哥会掌旗大爷的仇敌,亦有可能是反革命势力。

他放下自尊不顾他人反对,筹集300大洋,又忍着分别之痛,让16岁的儿子只身离家赴法留学。

邓小平和舅父、舅母合影

这个身处旧社会的先进革命者,并不知道他这个决策,真的对邓小平乃至中国的命运,起了很大的影响。

但他没能等到解放,没能看到聪颖的长子真如自己预料的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没有看到新中国耀眼的太阳,而永远留在了1936年。

解放后,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和继母夏伯根来看他。

邓小平夫妇和继母夏伯根(左一)

邓小平听说是继母为父亲安顿好了身后事,对继母和舅舅深情回忆道:“爸爸凑了300元供我去法国留学……

1920年我16岁生日,爸爸特地从广安赶到重庆给我过生日,为我送行,并捎上了一大包妈妈亲手给我做的广安牛肉干。

记得我们去了太平门附近的一个小餐馆,爸爸点了几个好菜,可他拿起筷子就哭了,一口也吃不下。

我含着泪水对爸爸说,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会牢记你的教诲,拼命学习,将来学成回国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第二天我就登上了‘吉庆’号客轮,起锚东下。那时已经立秋了,秋风瑟瑟的码头挤满了送行的亲友,我看见爸爸不停地向我挥动手臂……”

而邓公,也为了革命,束发之年离家远赴重洋,便一生再也没有回去过。

晚年和弟弟邓垦追忆过往,他常说:“家庭是个好东西啊”,可见他对家庭是很渴望的,只不过为了大家,他牺牲了自己的小家。

==========================================================================
?蒙特利尔大区刷卡机服务优惠促销!?请点击下面链接了解详细内容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077&tid=1486055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