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全部的你》第二卷 (3)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4-24 12:41 已读 803 次 1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7.通过“我”看生命

我,一点都不客观。我,从来没有客观过。有了我,就不可能是客观的。

虽然前面提过,我这里想再强调一次——生命本来是很好过、很单纯的。一个瞬间,再接着下一个瞬间。从一个瞬间,再转到下一个瞬间。然而,通过“我”,我们会把一个很简单的生命状况扩大,让自己完全过不去。

通过这样强势的“我”来看这世界,会发现样样都不客观。“我”像个过滤网,会扭曲一切——一切我们所体会、所看到、所经验的。把这一切,带到一个幻觉的层面来分析。然而,这幻觉正是“我”制造出来的。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我”对样样都有看法,不断地在分析、判断、抱怨。没有一样东西会被“我”放过,“我”都有意见。我们前面也提过,这意见通常不是正念的意见。它会勾结我们的萎缩体,把事态闹大。把一个瞬间变成一出戏。通过种种过去累积的印象,再投射出最坏的可能性。

比如说,我们跟另一半约好,结果对方没有准时出现。我们在那里干等,可能心里忍不住开始抱怨:“这个人从来不会准时,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再多等几分钟,心里就开始猜测:“他是不是有了别人,一点都不重视我,我还是跟他分手好了”。再十五分钟:“我该不该打电话,算了,他又不是小孩,成天要我管?”再十五分钟:“不对,他是不是出车祸了?”这一连串的念头,都偏向负面的念头。我们人,就是有这种把小事变成大事的本事,每个人都一样。

反过来,假如我们客观地看每一个生命的状况,都会发现,再怎么困难,它本身是很单纯的。那个瞬间过去了,就没有了。再怎么痛、再怎么悲哀,也就是在那个瞬间发生。接下来,就消失。放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念头通过过去的记忆,把很多相关不相关的状况拧在一起,作很多层面的链接。并通过这样的链接,不断地投射到未来——要怎么去规划、该怎么防患未然。

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生命跟“我”和“我的身份”绑在一起。还认为,没有“我”就没有生命。通常,我们在说“生命”或“人生”的时候,指称的也不过是生命的状况、生命的表相、生命的故事内容。然而,这些种种的生命状况,正是通过“我”或念头的探讨,而变成了“我的生命状况”。正是通过“我”的过滤,这些状况变得完全跟生命分不开来。

每一个人无形当中都把“我”和“我的生命状况”混淆了,变成同一件事。通常在讲“我”的时候,其实在含糊地指称“我的状况”或“我的故事”。而“我”一生的故事,跟任何人的故事都不一样。“我的故事比你的更精彩”、“我的委屈没有人可以理解”、“我是怎么样牺牲奉献”、“我失去了家庭,现在又失去了朋友”、“我这辈子做到这个位置”、“没有人的家庭像我家这样悲惨”、“我受的伤多深”、“我经过了数不清的悲痛”……。这些故事明明都只是“我的故事”,却不知不觉变成了我,定义了我,都成为定义“我”的生命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不断地把生命的现象,当成了真正的生命来看。

进一步说,生命本来是包括一个更大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下,生命的种种状况才会发生。也就是说,生命包括两种意识:一个就是我们局限而有条件的意识。它,确实跟我们的人生故事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前面提过的人生的前景,不断通过因果而成形。它也是通过相对、比较的逻辑,也就是我们脑的分析逻辑而建立的。但是,除了这一部分,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提过的生命的背景。它是个一体意识,就是个轻松的知觉,不受任何条件约束。它是永恒、绝对的存在,跟人生的故事不相关。而且本身就不需要作任何分别。但是从这个背景,又允许任何前景、任何人生故事的演出。

 

“我”怎么来的?

                          



“我”的观念怎么来的?也许最古老、最直接的文献,就是《圣经》里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亚当和夏娃的互动本来是很单纯的,没有进入一个思考的范围。后来蛇引诱他们,说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亚当与夏娃选择了相信蛇吃了一个苹果,造出了一个思考的过滤,有了判断、有了好坏的观念,突然体会到男女之间的区别。对赤身裸体感到羞愧,便开始遮蔽自己的身体。

我们现在都只把这故事当作比喻,但它其实是有深意的。人本来无思无想,突然经过念头思考,让我们追加了一个体,也就是“我”的体。一切接下来的“罪”“咎”也就是这么来的。修行,也只是把这个最源头、无思无想的境界找回来。

图片出处: Adam and Eve,1505(1964). from Antoine Verard's' Bible en Francoys, print from History of Wood Engraving, byDouglas Percy Bliss, Spring Books, London, 1964.

同时存在这两个意识,也就是把全部的生命找回来。

然而,因为任何形相,包括念头跟“我”的吸引力太强大了。所以,我们被“我”给困住了,而把更大的无限大的意识忘记了。就好像“我”盖住了无限大的意识,这也是我们一生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找回来另外一个更大的意识,自然就会发现——我们本来早就是完整、圆满,一点一滴都加不上去的。但是,因为有了“我”,而且还是这么强烈的“我”,我们把这世界扭曲了。

8.超越“我”,也就是从“相对”找到“绝对”

任何念头,包括“我”,都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重要的。

任何念头,包括语言,包括“我”,都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

通过分别、比较,最多只能得到一个相对成立的观念。因为人类逻辑和思考本质的限制,我们离不开相对的境界。脑的思考范围,就不允许我们跳出来,不允许我们跳出这个相对的限制。过去以来,很多哲学家都想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歌德尔(Kurt Godel)在90年前对自然数( natural numbers)的探讨切入,可以进一步描述这一限制。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观念、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定理,是完全成立而且普世不破的。甚至没有一个定理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前提,才能支持它本身。任何念头都是局限的,这是因为我们人本身所使用的逻辑,是在相对的比较之上所成立的,当然会有这种限制。

用另一套语言来表达这个观念——我们人生所追求的,是从相对(relative)的我来理解绝对( Absolute)的上帝、绝对的一切。我们想用日常的相对的语言,来表达无限浩瀚的宇宙,这本身就造成一个矛盾。然而,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开的,这也正是我接下来要表达的。

回到由歌德尔的定理所延伸的讨论,可以用几何的示意图来表达。我们把人类所看、所闻、所听、所觉、所思,放到最里面的小圈子,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完整的系统。但是,当我们想用在这个小圈子内所累积的语言,去了解小圈子以外的世界,那是不可能的。


                          

换个角度,可以再说清楚一点。就像一个点想了解一条线,再怎么表达这个点,也说不清线条的一维世界是怎么回事。同样地,一维的线条是表达不了面的二维世界的。让一条线去理解一个面,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地,一个面,再怎么在面的二维世界里苦苦思索,也不可能了解一个体的三维世界。

跨越这个限制去理解的那一步,是不可思议的大。

我担心你还不了解,再举一个例子。就像下页图中的小蚂蚁,它可能就成天在这只大象身上过日子。但这小蚂蚁看不懂、根本想象不出大象有多大,更别说掌握大象的曲线、生理变化的起伏规律、明白大象的一生了。这一切,完全超越蚂蚁的思考和想象。这就是系统、思考、逻辑本身的限制。它无法从一个有限的“我”的层次,去掌握无限大的生命。



全部的思考、念头,包括逻辑和语言的范围不只是无常的,还是相对的。这个本质上的限制,便是人类有史以来在各式各样的追求,包括修行当中所面临的矛盾。

然而,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开的。

回到我们的主题,也就是从相对走到绝对,从局限的意识,走到无限大的一体意识。从“有”走到“没有”;从“小我”走到“大我”甚至“无我”,从苦难走到解脱。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有”本身就含着“空”。也就是说,“有”其实含着“没有”。人生的前景,也含着背景。局限相对的意识,随时含着无限绝对的意识。这也是物理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东西”都主要是由“空”所组合的。我们不论往天空看,还是往最微观的角度去看,最大的星球跟最小的分子都是“空”组合的。不光星球和星球之间,或是粒子与粒子之间,都是空。星球跟分子本身还是“空”组合的。可以这么说——空到底,空一切。

一切都是空,从来没有过“没有空”。这个“空”跟“有”不是对立的。“空”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可能没有的,不受时空限制;而“有”一定是相对的、局限的、无常的。两个逻辑不相关,也接不上轨。有趣的是,却同时可以存在。

这也是我们头脑最难理解的部分,因为头脑本身就是用分别对立的逻辑建立的。但是,人生最有趣、最大的奥妙也就是——虽然头脑没办法理解、描述、表达“空”,但就这同一个头脑却可以领悟到“空”。因为,它本来就有“空”。“空”本来就是它主要的一部分。它本来就可以观察到“空”。只是通过头脑的局限逻辑不断地运作,而把“空”盖住了。

假如“有”没有含着“空”,人是不可能解脱的。这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和后来的大圣人都领悟到的。我们在脑海中一般采用的都是二元对立比较的逻辑,相对于一个“我”,就生出人生的种种痛苦。想不到的是,就这同一个脑,还含着一个无限大的最原初的意识,并不受任何人间的条件所限。

所以,解脱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解脱的,只是通过局限的脑的不断运作而不能理解,甚至为此带给自己种种烦恼,建立了另一个头脑。

再进一步,意识的焦点突然从有形有色,转到无形无色;从“有”转到“没有”或是“空”,也就那么简单,人间一切的事都消失了。

而这个领悟,它不是通过任何“动”所造出来或是可得的。它是轻轻松松地把这个有色有形的分别的意识放下,让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原初的意识继续存在。一个人也就悟到了。

这也就是禅宗六祖所传达的“顿悟”,也就是印度大圣人拉玛那·马哈希( Ramana Maharshi)所说的“把脑落到心”。《圣经》也多次提到“I Am”(我是)的观念。也就是说,“我”没有“是什么”好谈的。只有这样子,我跟上帝才不分手。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不需要时间,倒不需要通过任何未来才能取得。

因为,你本来就有,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回到歌德尔的定理,其实也没有违反。因为任何封闭的系统都可以通过它本来就拥有的空,延伸到这个封闭系统之外的空,作一个接轨。

我相信你听到这些也许会惊讶,或是质疑。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用担心,我接下来会用各式各样其他的比喻,来表达这些观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轻轻松松来进行人生最重要的这一堂功课。

9.不圆满的关系

我们过去所有的关系,都是不圆满的。甚至跟自己的关系,也从来没有圆满过。

只有人,可能引发自己和别人那么多痛苦。

人类的历史,可说是人的悲伤、痛苦、绝望和不满的记录。人跟人之间的残酷,是任何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所体会不到的。就连相守了几十年的家人、夫妻,都可以观察到不可思议的冷酷与无情,更不用讲在社会环境中熟识或不相熟识的人与人之间。

我们一般人看不到的是,人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关系”。就是独居的人,也还不断地和自己的脑海在打交道。脑海中有不断的关系互动,而必须要虐待自己,造出更大的痛苦。我们不光是随时在责怪别人,还怪自己。

人生的一切状况,也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迷失在念相的世界里。一个小孩子,从开始懂事、建立身份,再加上一个“我”,他已经把自己割裂成两个体。一个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身体,另一个是别人看不到摸不到的思考体。这两个体自然就化出生命,建立出由念相所组合的“我”。我们一生,就跟这念头的我分不开。所以,要讲关系,人的一生从来没有脱离过跟“我”的关系。这个关系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是负面的,把人生的剧目演得淋漓尽致。

同样地,讲不圆满的关系,也就要从这里谈起。不光是和自己,我们和任何形相、任何东西,包括奶瓶、玩具、桌椅、书本,甚至父母,进一步有互动,也就成立一个关系。这些种种的关系,都也还是在强化“我”的体。我们自然会把一切当作工具,为“我”来作进一步的区隔,壮大“我”的观念。从我们刚懂事时,就会发现有许多东西会带给我们正面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觉得温暖、快乐、满足。也有些东西带给我们负面的反应。无形之中,萎缩体就这么造出来了。接下来,上学、进入社会,“我”跟其他人又进一步地区隔,也还只是在强化一个没有真实基础的“我”的身份。

这个现象,是人类这个物种所独有的。这是因为,全部的痛苦起于我们把自己等同于有形的形式。一切的痛苦,是因为我们困在形式里,认为形式就是我。不管是我们的肉体、思考体、心理体、情绪体、萎缩体、反弹体都是形相。我们认为这些形相都是真的。不光是真的,而且还认为这些形相就是“我”。

然而,全部的形相、形式都是无常。它本身会存在,就是因为会生、会灭,是从“没有”变成任何“有”的局限生命。假如我们一生只落在形相的范围内,而把形相就当作“我”,是不可能满足,不可能圆满,不可能得到解脱,不可能从这人间跳出来的。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有些人很容易刺激我们的萎缩体。我们也很清楚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特别能刺激某个人的萎缩体。比如说,我们很可能都认为自己对,而别人当然不对。听到身边人说我们的不是时,我们很自然有一个反弹。这种互动,自然产生摩擦和纠纷,让我们心里不满。在这个不满的背后,还藏着“我不完整”的观念,同时以为可以从各个层面来完成自己。

找到一个对象,也是在完成这一方面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爱情,确实会让我们感受到焕然一新。好像人生就圆满了,一切的意义都找到了。在爱情的初月,全世界都是新鲜的,就连时间都好像为彼此暂停。但是,这样的新鲜感,没多久就会过去。不久,冲突就发生了。两个人开始有各自的意见和主张,而且还特别会刺激彼此的萎缩体,共同造成一个萎缩场。最后,相处在一个萎缩场下,这段关系也只剩下痛苦和悲伤。从情人,变成仇人。有些伴侣会相互责怪,也有少数人则是觉得亏欠对方。无论如何,对双方的自我形相乃至身份都是严重的打击。

看清楚了,大可不用再把这些亏欠扛在身上。其实,每一个人本来一出生就已经对“不愉快”上瘾了。我们虽然希望快乐、想要圆满。但是,脑本身造出了“我”和“我的投射”,这种架构本来就要靠着造出更多分裂、区隔、摩擦、对立,才可以生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真的就这么轻松放过自己,让自己就永远快乐。同样,也不可能那么轻松放过别人的。

也许,你还不相信。那么,再用一个实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比方说两个朋友,一同出去度假。第一天,还在彼此赞美,觉得对方一切都好:又自爱、又礼貌、又体贴,样样想得好周到。更难得的是,连作息都跟我很合拍。第二天,才发现——咦?他怎么会赖床,耽误了时间洗手间地上怎么湿湿的、水龙头也没关紧、早餐就剩那么一口也不吃完、衣服边上怎么皱皱的、鞋子东一只西一只。等到第三天,种种问题也就浮出来了。原来这个人脾气这么差,又固执,对人好刻薄,礼貌都是装的;对服务员一点都不客气,只差没有大吼大叫,也不替人着想唉,原来第一天的样子都只是表面……。这样子非但度假的心情没了,还巴不得旅程赶快结束。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把这三天拉长到一生,很多关系也只是如此,自然就演变到这个地步。就这样,一连串的批判和故事就出来了。不久,也就没多少共同生存的空间了。我们任何人看这世界、看关系,也离不开这念头镜片的扭曲。充分理解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解脱一半。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理解可以是突然的,并不需要时间。

这么说,不只是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不圆满,我们对自己也不圆满。我们同时活在几个体上。无论肉体、思考体、心理体、情绪体、萎缩体、反弹体,都通过互动造出摩擦、抱怨、不满。因为我们轮流在这几个体上打转,无形当中,认为这些就是真实了。穷尽一生也跳不出来,或许根本没想过要跳出来。

我相信,你回想这一生,一定会想起很多不圆满的关系,让你痛苦。但是要记得,就是有了这个痛苦,你才会想要解开这一切,甚至想要解脱。也才会遇见这本书。所以,要有信心,虽然人生样样不顺,宇宙其实有它的安排,一切都不会白白浪费。

最后,我还是要再强调一次,任何物质层面的追求,再怎么成功、再怎么丰富、再怎么圆满,都是短期的,绝对不会带来人生解脱的钥匙。有了越多物质(所有的形式、形相),只会让你要更多,不会满足。有形的名望、财富、地位不能让人满足。关系,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短暂的。虽然有时我们追求一生,得到了,但绝对得不到全面的满足和解答。怎么解开自己和别人的不圆满的关系,是最关键的一堂课。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4_24 12:44:16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謝謝 支持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24/23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4/24/23
謝謝 支持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24/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