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此语与时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他们迎合了西方口味?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4-06 21:03 已读 3600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他们迎合了西方口味?
原创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4-04-06 10:35

苏联,地域上属于西方,文学上也属于西方,因为俄罗斯文学受法国德国影响极大,可是有些朋友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要“迎合西方口味”,这个“西方”似乎就不包括苏联,言下之意,苏联作家要想获得诺奖,就要“迎合”昨天我写的是英法美意等国作家的“自黑”,那今天就专门说一说苏联的所谓“迎合”。篇幅关系,只选三位作家。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耐心看完四千多字的文章(包括我自己),只好请您忍受一下,或者拉到后半部分,因为谜底在第四节1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作品《日瓦戈医生》:没看过这部小说的苏联人,让作家滚出苏联。小说的背景贯穿了俄国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红军与白军的内战。《日瓦戈医生》所表达的,是战争和暴力造成的人的苦难,以及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小说的主线,是日瓦戈和两个女人的爱情纠葛。他的妻儿为了躲避战争逃亡国外,他和情人聚散离合。情人的丈夫是红军将领,在以革命者的身份杀害为白军提供粮食的平民之后,又被认定为血统不纯正的布尔什维克,也遭到通缉。这个红军在被通缉的穷途末路上,得知妻子真爱的并不是自己,绝望地自尽。最后,日瓦戈在政治歧视和贫病中死于街头,情人在参加了他的葬礼之后,被秘密逮捕,无声无息地死在了集中营里。小说完成后,帕斯捷尔纳克投稿国内,但遭到退稿。他又把稿子寄到意大利,要求在苏联出版后才能出版,但出版商见有利可图,擅自翻译出版,很快风靡世界。帕斯捷尔纳克得知获得诺奖的消息,给瑞典文学院拍电报:“无限感激、感动、自豪、惊喜、惭愧。”但几天后,苏联作协领导找他严肃地谈话,《文学报》发表文章说《日瓦戈医生》是“对社会主义的诬蔑”,《真理报》说“围绕一部文学毒草的反革命叫嚣”,苏联作协紧急决定,将作家开除出作家协会。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喊“将叛徒赶出苏联”。荒唐的是,除了有数的几个人,苏联人根本没看过这部书,因为该书的俄文版在1988年,苏联人才看到。帕斯捷尔纳克给瑞典文学院发出第二封电报,意味深长:

考虑到我所属的社会对你们这个奖项的看法,我必须放弃这一我不配接受的荣誉,这是我自愿的放弃,请不要见怪。


一年半后,19605月,作家死了。1986年,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并成立以他命名的文学遗产委员会。今天,俄罗斯有他的纪念馆,出版了他的全集,塑造了他的铜像。不知道当年那些高喊让他“滚出苏联”的人,会怎么想。如果他们有良心的话,应该会想一想的。21965年,肖洛霍夫,代表作品《静静的顿河》:被斯大林视为“写了一些极为错误的东西”。苏联对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奖大发雷霆,其实他们对诺奖很看重。他们欣赏《静静的顿河》,但瑞典文学院给了《日瓦戈医生》,然后苏联人取消了瑞典人参加列宁文学奖的评选,作为“报复”,这种神经过敏,今天看来也是一乐。几年以后,肖洛霍夫终于获奖,苏联终于如愿以偿。主人公葛利高里作为一个哥萨克,在俄国发生大革命后,先是加入红军,与白军厮杀,但当内战风暴席卷顿河地区后,他又与哥萨克人站在一起,变成了叛军,一直做到叛军师长,被红军俘虏后,再一次为红军效力。征战多年后,葛利高里回到家乡,但家乡传来他曾经有过变节行为,红军要逮捕他的消息,于是他再次混入匪徒队伍。叛军军纪太差,他又选择逃亡。在这风云变幻的年月,他失去了两个心爱的女人和无数故人,只剩下一个小儿子,是世间留给他的唯一。小说在连载中,作协领导要求肖洛霍夫让葛利高里回归红军,但肖洛霍夫回绝了,声称不再发表也决不会修改。斯大林也认为小说“有很严重的问题”因为里面写到红军滥杀无辜,哥萨克受到严酷迫害,红军里混进了很多坏人,小说甚至出现了真实姓名,那些人现在身居要津。但在内战中,斯大林是察里津方向,顿河方向是托洛茨基手下干的,所以他说“肖洛霍夫写了一些极为错误的东西”,对一些同志的介绍是不确实的,但是小说是好作品。这就是斯大林的权谋之术,既然小说写到了,红军里面有坏人,那正好,大清洗嘛!《静静的顿河》让肖洛霍夫非常幸运,而他的人格,也对得起诺奖的荣誉。1932年,肖洛霍夫响应号召,创作了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写顿河地区的农民克服私有观念,走上了集体农庄道路。就在这时候出事了。苏联集体化造成了严重后果,1988年《真理报》统计,仅1932年至1933年冬就饿死四百万人。当时这一情况没人敢跟斯大林说。肖洛霍夫一连给斯大林写了7封信,直接反映大饥荒的真相:“大人和孩子都得了浮肿病,逮着什么吃什么,像动物尸体,柞树皮和沼泽植物的根等人不该吃的东西,他们都拿来吃了。”开始强行征调粮食,农民藏粮食,就得想办法让他们交出来。肖洛霍夫列举了20条暴行,包括把人扔进冰窟窿,把女社员吊在天花板上,冬天把全队的人脱得只剩下内衣关在仓房里,把女社员赶到雪地里脱光衣服命令她们跑回村里,让60人同时吐出舌头不许缩回去,跟狗一样。等等。更多的人被赶出家门,因为他们拒不交粮食,没人敢收留他们,连坐。一个女人抱着吃奶的孩子被赶出家门,孩子冻死在母亲怀里,把她赶出去的是个预备党员,他被悄悄逮捕入狱,原因是“过火行为”。肖洛霍夫说,我信中列举的事情,都是听来的,我没法证实。读者诸君,你认为肖洛霍夫说的是事实吗?然后肖洛霍夫说,我觉得还是跟您汇报好,否则我就写进第二部《被开垦的处女地》里了!这简直是威胁。斯大林给顿河地区调去了粮食,然后给肖洛霍夫回信:“您的几封信有片面性”,“为了不在政治上犯错误(您的信不是小说,而是地地道道的政治),应当全面地看问题,应当学会看到另一个方面。斯大林说得很明确,你别干预政治,写你的小说去。他俩这几封信80年代才解禁。肖洛霍夫的幸运,是他被开了个口子,可以写小说。31970年,索尔仁尼琴,代表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古拉格群岛》:政治局会议讨论是否可以出版。索尔仁尼琴参加过卫国战争,获得两枚勋章,但因为他和同学的私人通信中讨论斯大林,被判8年劳动改造。1956年,苏联当局认为他无犯罪事实,他被正式平反,因为斯大林死了。出狱后他潜心写作,写劳改营中的苦难,写病痛。他对妻子说,自己的作品可能要死后才能出版。转机出现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政治报告把斯大林拉下神坛,《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被朋友看到后,被推荐给著名文学刊物。刊物主编读后激动得一夜未睡,但暴露苏联恐怖的劳改营,他不敢刊登,请示上级,谁也不敢拍版,最后到了赫鲁晓夫那里。1962年,赫鲁晓夫召开政治局会议,结果是可以出版。这点事要上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想想有多荒唐?人们经常大骂小说大逆不道,其实现实往往比小说还要荒诞,可是人们骂作家,可见骂作家的知道谁是软柿子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从前对索尔仁尼琴的正面评价再也不作数,反而受到激烈批判。作家们纷纷指责他,为什么不写阳光普照的苏联,却写劳改营?苏联正在召开作协代表大会,索尔仁尼琴不服,愤怒地致大会公开信,谴责在40年时间里,无数作家受到迫害,文学只是政治的玩偶。这封信迅速流传到国外,苏联作协要求索尔仁尼琴发表声明澄清。索尔仁尼琴说可以发声明,但是国内报刊应该先发他的公开信!因为国内读者根本没见过公开信,他的声明岂不是让人一头雾水?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帕斯捷尔纳克不同,他被允许出国领奖。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法国出版,因为苏联国内不给出。报刊猛烈抨击他是叛徒,是变节分子。19742月,索尔仁尼琴被褫夺公民权,全家被驱逐出境。他先是住在瑞士苏黎世,1976年移居美国。苏联解体以后,人们开始追问,俄罗斯的良心在哪里?那些颂扬集体农庄的说谎文学,能是俄罗斯的良心吗?他们何曾关注过人本身?于是人们想起索尔仁尼琴来。1994年他回来了,人们把他的回国比做1928年高尔基回归。他愤怒地说:“你们休想把我当成高尔基。他回国是为斯大林效力的,我回来是寻找使俄罗斯爬出泥潭的道路的。”索尔仁尼琴在苏联骂苏联,到美国骂美国,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激烈抨击西方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令舆论震惊。如今回来了,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人说索尔仁尼琴后悔了,后悔骂苏联,这是无稽之谈。请问俄罗斯现在还有人怀念苏联吗?普京怀念吗?索尔仁尼琴是大俄罗斯主义者,这一点让普京满意,索氏也期待普京有所作为。索尔仁尼琴认为,从18世纪以来,俄罗斯发动的所有战争,都是伤亡惨重而又一无所获的胜利,因为统治者总是把帝国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他认为俄罗斯的未来,应该建立在深刻的反思之上,如果不对过去进行深刻反思,人民绝不会有富裕生活,国家绝不会富强:“如果人的良知不觉醒,任何经济也拯救不了我们。”这才是他的良心话。他于2008年逝世,如果活到现在,看到俄乌冲突,他会怎么说?4、追溯:这几位作家的命运,高尔基早就“预料”到了。1917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列宁迅速从瑞士回国,又发动了二次革命。高尔基长期给革命党筹集资金,他对知识分子受到镇压非常不理解,他认为,“在我们的不开化的文盲国家里消灭知识分子是丧失理智的罪行。”这就解释了帕斯捷尔帕克的《日瓦戈医生》。矛盾公开化,是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结集为《不合时宜的思想》。摘两句:

如果把人放到猪圈里,却要求他成为天使,那就太愚蠢了。


在这些普遍兽性化的日子里变得更人道一些吧!


我们年轻的自由的纯洁的翅膀溅满了无辜的鲜血。


192110月,高尔基愤怒地离开了这个国家。高尔基和罗曼·罗兰友好,他在信中说:“我曾多次指出,摧毁俄国知识分子,他(指列宁)摧毁的正是俄国人的核心”,他说自己是“没有祖国的人”。1928年,斯大林坐稳了位置,欢迎高尔基回国。高尔基回来,看到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很高兴;他还参观了一个劳改营,他得到暗示,如果说一些好话发在报纸上,劳改营的条件可以改善。1930年,他写下了最令人诟病的话:“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这句话经常在审问犯人时应用。这就解释了索尔仁尼琴笔下的牢狱,以及肖洛霍夫写给斯大林的信。193412月,斯大林开始了大清洗,高尔基激烈地和斯大林争辩。报纸上开始对他冷嘲热讽,这显然是斯大林对他最后的警告。他提出出国,但怎么可能让他走。罗曼·罗兰说,“老熊被封住了嘴”。然后他就死了,很突然,人们有很多猜测。上面获得诺奖的三位作家,哪里有什么迎合西方口味?他们和高尔基的口味有什么不同?5、结论:迎合了谁的口味?文学有中国口味,有英国口味,有法国口味,有俄罗斯口味,从差异性或者独特性上来说,只要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有他独特的文学口味但从普遍性来说,全世界文学都是反映人的生活,只有“人的口味”。正因为人类的生活90%以上都相同,所以人类才可以坐在一起交谈,所以中国的文学语言、典故成语才可以在英语世界找到对应的东西,所以好的翻译才可以立即达意。钱钟书的《管锥编》就是穿梭在中英文之间的比较文学名著。这几位作家没有迎合任何人的口味,他们是顺着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一路走来的,苏联时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前辈没什么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部《死屋手记》,写被沙皇时代流放的苦役犯,被奉为经典;索尔仁尼琴写《古拉格群岛》,就成了抹黑苏联?就成了迎合西方口味?这分明是说,对沙皇时代,是需要猛烈抨击的;苏联时代,是要歌颂的,是不允许写劳改营,写冤屈,写苦难的。这几个人能把苏联搞解体?那苏联可真的太不结实,太虚弱了吧!最荒谬的是,苏联人根本就没看过他们的书,他们的书都是在国外出版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影响到苏联人的?1958年高喊把帕斯捷尔纳克赶出苏联的年轻学生,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正好面临退休,他们提前三十多年,给自己的晚年铺了路。用流行的话,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再往前追溯,如果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在1918年能被当作“苏联的良心”,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傻瓜学生了。可是这本书被禁了70年!中国读者也一样,近些年才读到了这本书。我们读了《海燕》,就以为了解了真正的高尔基。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