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南方周末:刘少奇不知“文革”要爆发(下)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27 9:30 已读 2751 次 1赞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我确实不知道‘文革’是怎么搞出来的”


王光美喃喃地一连说了两遍:“我确实不知道,这个‘文革’是怎么搞出来的。确实不知道……”




王光美强调:“少奇他也完全不知道,《评〈海瑞罢官〉》就是‘文革’的导火线。”




我冒昧地再次追问:少奇应该多少知道“文革”要爆发吧?



王光美的口气十分肯定:“少奇他不会知道的呀。‘文革’来了以后,才有‘文革’的。”王光美的意思是,‘文革’并非是预先酝酿好的一场运动,而是突然发生的历史事件。




可以说,火山爆发一般的“文革”,是由很大偶然性与很大必然性碰撞,才形成的特殊事件。




对彭真公开抵制《评〈海罢〉》,而于1966年2月制定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史称“二月提纲”),王光美告诉我:“‘二月提纲’,是少奇主持中央常委会议通过,彭真又请示主席同意后,由中央批转全党执行的。”




当《评〈海罢〉》使用诬陷造谣手段,把批判之火引向“党内走资派”及其重要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毛泽东又进一步挑明:《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是为当代“海瑞”——彭德怀政治翻案时,彭真一边同意转载《评〈海罢〉》,一边在“二月提纲”中针锋相对地提出:“讨论不要局限于政治问题,要把涉及各种学术理论的问题,充分地展开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对“左派”犯的错误,也要进行一次整风。(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85、1423、1518、1401页)




彭真早在邓拓汇报“吴晗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这次批判有来头”时,即当众对中宣部与北京市委领导大声发话:“什么来头不来头,不用管,只问真理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康生主编:《1965年9月到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此即《中共中央通知》[史称“五一六通知”]附件,1966,中共中央文件)




刘少奇于1966年2月5日,在北京主持中央常委会议(刘、周、邓出席),一致通过了“二月提纲”,并明确表态,此次“学术讨论”不要涉及庐山会议。(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02页)




毛泽东在武汉获知,中央常委已通过“二月提纲”,并认定《海瑞罢官》与庐山会议无关,认为此次讨论不要涉及庐山会议,被迫作出退让。毛对彭真说:“‘要害是罢官’,这是康生的发明权。”康生急忙说:“是毛主席的发明权。”毛再次说:“是你康生的发明权。”(《陈丕显回忆录》,第49页)




由于毛泽东没有当场反对“二月提纲”,刘、周、邓等在京中央常委,讨论或传阅彭真所拟批语后,立即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批转此件。刘少奇那时对彭真掌握的《评〈海罢〉》背景,究竟了解多少,现在已难弄清。




正当姚文元因“二月提纲”下发而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彭真认为中央“法定”程序已压住风波并分清是非,轻松地对各方面说:“问题解决了”;并通过中宣部公然追究:“‘上海市委’的党性哪里去了!”“这样做法,还要不要党的纪律?”(康生主编:《大事记》。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第612页)




彭真这样严厉追究,因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与中央书记处,曾于1965年上半年,针对江青在文化界的一系列过火批判,已连续两次向全国发出明确指示:点名要经过中宣部,批判要以中央报刊为准,学术批判不要戴政治帽子。“不能要求剧本、作品都完美无缺”,“今后对知名人物的批判,必须先报中央批准”,“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判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过火斗争造成的紧张局势要赶快刹车(3月,刘少奇、邓小平主持所作规定)。(张化等主编:《回首”文革”》,第311页)




彭真与中央一线,以《评〈海罢〉》发表后中央批转的“二月提纲”以及《评〈海罢〉》发表前的中央两次明确规定,严厉批评并追究的,难道仅仅是姚文元与“上海市委”吗(上海市委与华东局主要领导早已对彭真表明,支持“二月提纲”)?须知,当时党内基本的组织程序与组织纪律尚在,中央主要媒体也掌握在中央一线手里。倘若批评、处理《评〈海罢〉》肆意诬陷党内著名民主人士、挑起国内重大政治争端的“非法”事件,及其主要责任者,在全国引起的震动,势必超过《评〈海罢〉》发表本身。(《陈丕显回忆录》,第50页)这将在知情者中造成一种多么尖锐的政治局面?




然而,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中央一线的估计。




毛泽东决不能让“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彻头彻尾修正主义”的“二月提纲”“专政”。江青在毛泽东支持下,迅速开辟新战场,再次射出猛炮——与“二月提纲”大唱对台戏的《纪要》,明显表露了毛发动“文革”的想法与决心。(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03、1409页)




我请教王光美:是否可以说,是彭真等人对《评〈海罢〉》的有力抵制,导致毛泽东临时决定,把一场政治批判与大“整风”(毛、刘在“文革”初期都用过“整风”提法),升级为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我以为,与其说《评〈海罢〉》是毛发动“文革”的预置导火线,毋宁说《评〈海罢〉》是随着形势演变,客观充当了“文革”导火线。




王光美的回答具有多重意义:“‘文革’是怎么在1966年突然发动的,你们可以仔细研究。形成人们后来看到的那样一种‘文革’,确实是多种因素叠加促成的。除了‘二月提纲’和《评〈海瑞罢官〉》的对立,还有聂元梓大字报的问世、派工作组的争执等等。当然,阶级斗争学说是个基础。而‘七千人大会’,也早给‘文革’埋下了伏笔。”



王光美说:“我经历的这些事,都可以对你说一说。你要利用年轻、对党史熟,多看一些资料,深入了解那段历史。这样,你对我说的这些事,就能看明白了。”




采访王光美后,我看到一些重要资料,颇能说明问题。特摘录如下:




彭真生前透露:“毛主席曾经想用整风的办法,解决党内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政治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但是后来采取了‘文化大革命’的办法。”彭真说,关于这件事的原因,他不能讲。彭真至死也未说出这个历史秘密。




胡乔木也说:“如果没有这篇文章(引者注:指 《评 〈海罢〉》),究竟要不要搞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也不一定。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发表以后,《人民日报》又不登,就把他的火煽起来了。在没有这件事以前,他头脑里并没有这些东西。”(《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628页)




毛泽东本人于1966年夏也说过:“关门整风才不行哩!过去《人民日报》不在我们手里,中宣部不在我们手里,文化部不在我们手里,北京市委不在我们手里……”(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22页)


“文革”发动于刘少奇出国之际


王光美沉思了片刻,对我说:与彭真起草“二月提纲”同步,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以林彪委托的名义,搞部队文艺座谈会。这个座谈会的纪要和题目,是陈伯达修改的。陈伯达是秀才”(笔者注:《纪要》经毛泽东及陈伯达多次修改;题目则为毛定)。




王光美说:“江青搞的这个《纪要》,把全国文艺界都否定了,说建国十六年来,是一条黑线在专政,现在必须彻底搞掉这条黑线,夺回被黑线占领的阵地。这样,政治上的问题,就比批《海瑞罢官》的时候大多了。批《海瑞罢官》批不下去,就是因为黑线专政。”




我补充道:毛泽东还针对彭真谈党性,在《纪要》上增写了一段打破“框框”的话:“其他阶级的代表人物也是有他们的党性原则的,并且很顽强”。毛于是下定决心,准备改造“你们的‘党’……假共产党”。(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15页)




王光美一边回忆一边说:“后来,就在全党发《纪要》;又批彭真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是,我们那时已经出访了。回国以后,我看到一些简报,是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的。”“少奇出访前,主席曾经在杭州对少奇、总理、彭真谈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但是没有处理彭真的迹象。”




据王光美介绍,她陪同刘少奇出访巴基斯坦等三国,时在1966年3月22日至4月19日。这段时间,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情,刘少奇一概不知。




正是刘少奇出访的这28天,中国历史轨道发生巨变,“文化大革命”(并非彭真曾用词汇“文化革命”),被毛泽东首次提出。而刘那时是中央惟一敢于公开批评、反对毛的人。




请看这个时间表:




1966年3月22日,国防部部长林彪,致信中央军委各常委,要求通过“主席三次亲自审阅修改”的《纪要》(此前,兼任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已在《纪要》上批示:“此件用军委名义”,表明了使用军队力量之意)。




3月30日,中央军委将《纪要》,报送毛泽东与党中央审批。




3月28日—30日,毛尖锐批判“二月提纲”,悍然号召“地方造反,向中央进攻”,并首次提出,中国要“进行文化大革命”。




4月1日,毛在《纪要》上批示:“已阅,同意”。




4月10日,《纪要》由党中央下发全国。




4月12日,陈伯达在沪起草发动“文革”的“五一六通知”。




4月14日—17日,毛三次修改“五一六通知”(“通知”以逐条猛批“二月提纲”的特殊方式展开),并增写震惊全国的话:“二月提纲”“模糊了……对吴晗及其他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批判”。“一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要夺取政权”,应立即“清洗这些人”。“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身旁”。




4月19日,刘少奇回国。4月22日,毛泽东在早已开了一周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当着刘少奇的面说:“吴晗……朝里有人”,必须发动“文革”。刘被迫接受既定事实。(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06—1409页)




5月16日,刘少奇由康生监督,主持仅有在京约八十人出席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连政治局委员也未到齐;与会者包括一些非中委;而健在的中委、候补中委共约一百六十人),以“半合法”程序,勉强通过“五一六通知”。即将失去自由的彭真,抓紧最后机会向刘、周提出,删除“赫鲁晓夫……”那句主要是暗指刘的话,但已无可能(彭真“文革”后说,他当时即认为“赫”不是指自己,是指职务更高的人)。刘少奇在郭沫若建议修改“通知”中某些语法也被拒绝(康生表示:主席定的稿一个字不能动)以后,意味深长地说:“连几个字也不让改,这不是专断独行么?……我原来考虑过改一点。现在‘大家’意见还是不改的好,……那就不改吧。”(黄峥:《王光美访谈录》,第395页。田酉如:《彭真传略》,人民出版社,2007,第288页。黄峥:《刘少奇一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第419页)




于是,“文革”由它的第一主攻对象——刘少奇自己拉开了正幕。




可是,王光美坚持对我说:直到1966年8月,毛泽东印发《炮打司令部》之前,刘少奇一直不能确定,“中国赫鲁晓夫”的帽子会真正落实到他头上。虽然刘少奇早已觉察毛泽东对他不满。




刘少奇这样看待他在“文革”初期的命运,主要是因为“五一六通知”下达后,他仍然以一线决策者身份出现在各处,一线机制仍然在毛许可下似乎如常运转。刘大约也认为,把他正式定为“错误路线”的“司令”,将很难使全国保持稳定。




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对主席公开号召‘炮打司令部’,少奇没有精神准备。因为当时还是毛、刘、周、朱……这样排名的中央。是主席在退居二线时,让少奇为首的。少奇做工作时,重大问题还是通过主席的。”王光美对我说,“少奇一直认为,他在一线为首时那样决策,那样处理各种问题,包括后来反对‘文革’大乱,目的是让中国稳定和繁荣,可以逐步建成现代化强国。他认为,主席应该理解这一点。”



可是,毛泽东与刘少奇等一线领导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非常不同。正如王光美所说,自从1962年“七千人大会”刘少奇提出务实路线,随即又提出:“‘左’了这么多年,让我们‘右’一下”(《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第444页)等等以来,毛、刘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到“文革”前夜,彼此间各种观点与做法的分歧,已发生严重纠葛。




毛泽东愈来愈不能容忍一线“自行其是”,“表面上是一团和气,实际上是斗得很厉害”的失控状况;毛泽东愈来愈痛恨“在北京就是没有人听我的话”,“讲了多少年了”,“但他们还是那么搞法”的失落局面。所以,毛泽东觉得“需要夺权”,“没有这场文化大革命,我们毫无办法”。(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68页)




而党内对一、二线领导人的权限与决策程序,从来没有制度化的条文规定。中国又缺乏对两种不同政治见解合法制衡、合理化解的政治机制。




在民主法治不健全、个人崇拜盛行、极左文化占上风、民众毫无知情权的背景下,一场把中国引向十年重灾的“文革”,就这么仓仓促促、不可阻挡地出台了。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