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王维依:大明王朝1587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3-12-07 9:22 已读 1484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大明王朝1587
原创 王维依 四度闲谈 2023-12-05 11:31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明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之前我对明史完全不了解,后来在网上买了一套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来读,才慢慢培养起对明史的兴趣。


明朝历史的趣味性是所有朝代里最强的,对历史感兴趣、想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历史的朋友可以选择从明朝入手,渐渐向前后的朝代扩展开来学习。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黄仁宇先生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常看常新,至今我完整读过三遍,第一遍是去年的十月左右,第二遍是今年一月,前几天读完了第三遍。虽然每次读完都有新的收获,但是我所领悟的远不及作品意蕴的十分之一。




1587年,是万历亲政的第五年、张居正去世的第五年,也是清官海瑞与武将代表戚继光去世的一年。

《万历十五年》正是选择了这一年作为切入点,描写了明朝官场最具代表性的六个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李贽、戚继光),抽丝剥茧地剖析了看似平淡的1587年背后的重重危机,寻找明朝灭亡的实质性根源。


《万历十五年》的叙述方式与其他的历史著作有较大的区别。大多数的历史著作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历史脉络的连贯性。本书则是以纪传体为主要的叙述方式,但又与一般的纪传体史书不同,其重点并不在于平白记述人物的生平经历,而是复现他们在面对历史的分岔路口时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并对此展开论述,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的佳作。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大唐王朝的衰落,也是中华民族的拐点。后来,中国经历了灰暗的晚唐、混乱的五代十国、继起而并立的宋、辽、金、西夏,直到蒙古族统一中原建立元朝,中华民族才又一次恢复大一统。然而元朝的统治弊病丛生,注定不会长久。明朝取而代之后,华夏才逐渐恢复元气,但程度十分有限。
从洪武到万历,文官集团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到如今的两万人。明朝立国之初以抽象的道德为治国之本,令很多文人把一切违背四书所推崇的孔孟之道的人都视为异类。他们自己患了严重的“道德情操洁癖”,却对营私舞弊、贪污腐败乐在其中。

这样的阴阳两面派成为了当时文官的主流。
张居正并不愿意同流合污,他深得太后与小万历的信任与依赖,他有条件施展心中抱负。在万历初年,张居正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初见成效。

后来,张居正的离世,给创业未半的万历新政画上了一个句号,明朝最终还是与百年中兴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面对文官集团对于张居正铺天盖地的弹劾,年轻的万历皇帝既悲伤又愤恨。

国本之争等事件的发生更是令本就心灰意冷的万历皇帝开始了长期的罢朝,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愈来愈烈,他们的利益诉求无法通过最高权力得到满足。而那些试图通过伟大政绩光宗耀祖的人,也忘记或者被迫忘记自己当年入仕的初衷。
读圣贤书的不一定是圣贤,圣贤亦会产生无法遏止的私欲。

统治阶级把孔孟之道奉为治国之本,把仁爱、道义作为天下苍生的修身目标。但历史的教训是,所有盛极一时的朝代最终都被“阴”——也就是人性中恶的部分直接或间接地颠覆。王朝的衰落已呈无法挽回之势,这一年为万历十五年。
在书中,作者黄仁宇先生对于张居正如是说:

“张居正之所以能在早已腐败不堪、迂腐之极的明朝官场取得改革成功,是因为他没有被各种道德教条所约束。将士人最为看重的名声气节抛诸脑后,视帝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所主导的改革虽然本意上来说于国于民有益,但这在患有道德情操洁癖的文官集团眼中则是违背成宪的滔天大罪。”
这本书不仅论述了明朝灭亡的制度性根源,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失败的总记录。为什么是中国失败的总记录呢?

中国王朝千年承袭儒家思想,有时只是生搬硬套,并不考虑社会现实能否与之匹配。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便是一切问题的症结。阴阳互为表里,道德与私欲相生,精神和物质越是分开,集体找到折衷决策的可能性越低。当不变的理想与变动的现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王朝就会逐渐衰败,历代如此,往复循环。



大明王朝实亡于崇祯还是万历,这是一个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此以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更替都归结为一朝一代一人的原因,但正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浪成于微澜之间。”这样的事并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件事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微小的变量的不断累积。


一次农民起义或者一次蛮族侵袭并不会导致国家灭亡,究其原因是统治阶级在过去无意间埋下重重的地雷,导致如今想要设法补救也只是杯水车薪,为时已晚。






六个主角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人物还是张居正。


张居正的“正”,意为正本清源。时代巨变,风起云涌,明朝的巨轮将沉之际,他把自己与家族的命运置之度外,孤身掌舵,用尽全力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


与他截然相反,有些臣子只是固守在自己所认为的臣纲中,道德标杆确实立住了,身后清名确实保住了,对百姓、对国家却意义不大。

我认为,能屈能伸、善用权谋、工与谋国、拙于谋身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


胡适先生说过:“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现实使得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历史规律并非个人意志能改变,千秋英名、万古伟业不过是过眼云烟。对此,张元辅也会感到惋惜吧。




“明粉不读《十五年》,读尽明史也枉然。”


学史增智,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希望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收获新知与感悟。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