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子尼名士,少逸神童

送交者: longtanlongtan[☆品衔R4☆] 于 2023-08-15 1:02 已读 1635 次 1赞  

longtanlongt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这是钟会对裴凯王戎二人的评价。语出《晋书.裴秀传·附裴楷》:“吏部郎缺,文帝问其人於钟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於是以楷为吏部尚书郎。”就是说裴楷清廉通达,处事没有私心又很圆融,王戎能掌握要领而处事简约得当。


钟会是魏国伐蜀的主帅,有识人之明,年轻时的裴凯、王戎受他看重。二人都特别擅长谈论《老子》和《易经》。


王戎字濬冲。琅玡临沂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贪吝。《世说新语》记载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晋书》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


最能说明王戎“简要”特点的是《世说新语.德行》,里记载的王戎死孝。


"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竹林七贤最大的标签之一就是藐视世俗礼法,而他们这样做还不引起后人反感的原因就在于简要二字。成丧之礼是为了表现哀思,重点在于哀思而不是形式,与其说他们藐视礼法,不如说他们在通过这种方式藐视只注重礼法形式而忘记了形式初衷的人,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事实上贪吝也是简要的一种表达形式,抓重点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裴楷,字叔则。河东闻喜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与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和峤(生孝的那位)都因品德高尚而处于高位,司马炎曾经问裴楷:“朕应天顺时,海内更新,天下教化,何得何失?”裴楷回答说:“陛下您受命,四海承风,之所以没把您的德行与尧舜相比的原因,只是因为贾充这类的人还在朝中而已。您现在应该招纳天下的贤才,与其弘扬正道,不应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私心。”贾充,就是“皓折贾充”里的贾充,悖主弑君,所以要注重教化,就不能重用这样的人。裴凯跟贾充没有私仇,只是就事论事,他性格宽厚,与人没有矛盾,有知人之明。因此“清通”的裴凯更适合做吏部尚书,王戎“简要”的时候说不定要有小麻烦,不太完美,备用。


子尼名士,蔡克字子尼,典出《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河内山简尝与琅邪王衍书曰:“蔡子尼今之正人。”衍以书示众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称。”后衍闻克在选官,曰:“山子正人之言,验于今矣。”陈留时为大郡,号称多士,琅邪王澄行经其界,太守吕豫遣吏迎之。澄人境问吏曰:“此郡人士为谁?”吏曰:“有蔡子尼、江应元。”是时郡人多居大位者,澄以其姓名问曰:“甲乙等,非君郡人邪?”吏曰:“是也。”曰:“然则何以但称此二人?”吏曰:“向谓君侯问人,不谓问位。”


蔡克,不仅到了今天这个人籍籍无名,即使在当时不知其名者也大有人在,首先王衍就不知道。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二代名士,蔡克被山简看重,就算三代名士。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竹林七贤所以扬名也多少沾了魏晋之交时局动荡的光。到了天下已定之时,能人名士沉沦下僚甚至终身不遇不为人知也是常有的事。杜甫诗云“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每一代都有才智之士,就看能不能被挖掘出来,是金子有时候也不一定发光,没有吹尽黄沙的狂风怒涛就难免有遗珠之憾。子尼名士,这位不出名的名士,这位任何表明他是名士的事迹都没有传下来的名士,他代表了千千万万被埋没的英才,令人扼腕叹息。


少逸神童,同样有些令人扼腕叹息的还有这位刘少逸,苏州人,从小就聪敏过人,以文才见长。


传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罗出对曰:


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少逸对道: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指舜的朝廷。虞是舜的封地,所以叫虞舜,舜的朝廷就叫虞廷。又因为舜是古时候的圣君贤主,人们称赞皇帝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比作尧舜,故常以虞廷作“圣朝”的代称。十六字,指《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此代指孔子。联语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构思精妙,对仗工稳,语气狂傲,胸襟开阔。


另现存一首诗,借用《伤仲永》的一句话“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谨吟七言四韵恶诗一首攀送崇教大师归天台寿


[宋] 刘少逸


道高尘俗住应难,携锡东归暑未残。


紫殿已承新雨露,白云终忆旧峰峦。


孤村路僻牵吟远,峭壁泉飞入梦寒。


满箧御时兼御札,到时松院与谁看。


刘少逸宋太宗端拱二年御试诗赋,授校书郎,时年十三。这是什么概念。科举越往后发展越严格,唐朝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得意洋洋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因为考中进士的人四五十岁是很正常的,有的人中进士已经六七十,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而刘少逸十三岁就通过殿试,可谓惊才绝艳。然而从此之后他便毫无建树,泯然众人,差不多就是现实版的仲永。大概是因为他一飞冲天然后顺风顺水,也许真的是“文章憎命达”,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吧。
喜欢longtanlongt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