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的区别 三

送交者: 反中共的左派[♂★品衔R6★♂] 于 2022-07-17 1:59 已读 2307 次  

反中共的左派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 顾乃忠(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写于 二零一六年

 然而,这壹结论不会没有质疑的。质疑者会说,伯恩施坦倡导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反对马克思的,他的思想还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吗?——还能说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吗?

关于伯恩施坦和马克思的关系,虽然在本文开头曾有交代,但是,那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很不够的。我对上述问题持肯定的看法,伯恩施坦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叛徒,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在此,我再提供如下几点证据。

第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哲学上的进化论即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阶段才能产生的社会历史理论,还有民主国家的资本主义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些理论在马克思的着作中都有明确的论述,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伯恩施坦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问题乃至其理论基础都有批评,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核心内容不是都壹点不漏地继承下来了吗?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上,伯恩施坦和马克思不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吗?西欧各国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成功典范,最根本的经验就在于遵循前期马克思的——当然是排除了“空想主义残余”的——教导,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运动,而且把社会主义作为过程而不是作为目的来追求。就此而论,伯恩施坦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吗?

第二,我们来看看二者的价值观。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西方强国的殖民活动方兴未艾,作为壹个思想家,对此不能没有自己的态度。 伯恩施坦在《崩溃论和殖民政策》壹文中写道:“社会民主党将反对对未开化民族或野蛮民族施加暴行和进行欺骗性的掠夺,但是社会民主党也将放弃对于把这些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的任何反抗,认为这是不合宜的,同样也将放弃对扩大市场的任何原则性的反对,认为这是空想的。” 52 前文曾论及马克思对于英国殖民印度、中国的态度,也论及马克思对于扩大市场的态度。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伯恩施坦和马克思在殖民政策上的观点,以及由此观点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多么惊人的壹致。而殖民政策——外交——只不过是内政的自然延伸。两个在价值观上高度壹致的思想家,可能在壹些理论问题、甚至重要理论问题上发生分歧,但是,说其中的壹个是另壹个的背叛者,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价值观的壹致性,决定了伯恩施坦天然地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尽管是有批评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而惟其批评,才更有价值。

第三,可以用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证明伯恩施坦不是马克思的单纯的背叛者——如果不是单纯的拥护者的话。根据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马克思主义的互相对立的二元论中,必有壹对壹错。任何人只要承认马克思主义中有二元论——而这是马克思自己也承认的——,对马克思主义都不可能做出壹概肯定或壹概否定的结论。实际上,已有论者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了。西德学者托马斯?迈尔说,伯恩施坦属于最早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贯串着二元论的理论家之壹。伯恩施坦既然认为马克思主义贯串着二元论,就“不可能单纯地背弃或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要“把其中互相矛盾的因素区分开来,援引合乎理性的和被经验证实的论据,批判地克服另壹些论据”。53 迈尔还说,伯恩施坦通过这样克服二元论而制定壹种经济社会观和符合这壹观点的社会主义战略。他可以声称自己是处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优良传统)之中的,同时又克服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矛盾,他所做的是“用马克思来反对马克思”的工作。54 迈尔的评论既符合伯恩施坦的本意,也符合事实。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肯定有错误;这种错误就是他所谓的“脚手架”——空想主义残余。但是,伯恩施坦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有错误,但问题不“在于克服马克思主义本身”,而“在于排除还拖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某些空想主义残余”。(黑体字是原文本身的——引者註)55 伯恩施坦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拆除这空想主义的“脚手架”,使“建筑物”——“马克思主义本身”获得存在的权利;这是壹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从以上几点,我们难道还不能得出伯恩施坦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结论吗?

既然伯恩施坦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那么,他和考茨基等人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难道不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吗?既然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等人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又是西欧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那么,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欧各国不是在将马克思主义西欧化吗?而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欧各国实际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自由、民主、公平、富裕的地区之壹,那么,西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西欧化,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成功范例吗?

至于说马克思本来就是德国人,对德国来说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问题,诚然如此。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了的产物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所及,不只是德国,而是整个西欧。

如本系列论文第壹篇所论,存在两重意义上的两个马克思:既有其前期着作中的主观的价值取向和客观的叙述之间对立的两个马克思;又有在其前期和后期的主观价值取向不变的前提下,前期的客观的叙述与后期的客观的叙述之间对立的两个马克思。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尤其是在20世纪前20多年,在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的右派领袖们在将前期马克思主义——而且是“排除还拖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某些空想主义残余”的前期马克思主义——西欧化,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成功范例的同时,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的左派、特别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在将后期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从前期的价值取向中壹直沿袭下来的主观的价值取向中的后期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客观的叙述中的后期马克思主义,即主张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峡谷”的后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从而导致苏俄成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失败典型。

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从列宁的理论观点的转变开始的。早期的列宁虽然在充满民粹主义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但他主要接受的是后期的普列汉诺夫的影响,在社会理论上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前期的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 比如,在俄国革命的问题上,1894年,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说: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大机器工业,才能造成进行这场斗争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在其余壹切地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低级的形式下,这种物质条件是没有的”;而俄国是“村社土地占有制形式下”的国家,所以根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壹]1897年,列宁在《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中,肯定并高度评价19世纪60年代俄国启蒙者的思想,认为俄国应该继承这壹思想遗产,“热烈拥护教育、自治、自由、西欧生活方式和整个俄国全盘欧化”。[二]列宁还很贊同地认为,这种启蒙者的思想遗产,“根本不认为知识界和法律政治制度是壹种能够使历史‘越出轨道’的因素。” [③]再如,在对待民粹主义的问题上,列宁在1894年说:民粹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最凶恶的敌人”。[四]1897年,列宁强调指出,“60年代遗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这个遗产裏没有任何民粹派的东西”。[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05年,列宁甚至从历史哲学的高度阐发了马克思前期的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在《社会民主党在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在发展到壹定的阶段时,自己也必不可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说什么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而经过其他道路来跳出或跳过这个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坚决屏弃了他们的这种荒诞言论。”列宁还强调指出,“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像俄国这样壹些国家裏,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因此……消灭壹切妨碍资本主义广泛、自由和迅速发展的旧时代的残余,对工人阶级是绝对有利的。”[⑥]

但是,大约在1905年以后,列宁开始接受马克思后期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并努力将此理论以及其中包含的民粹主义俄国化。

此时的列宁不再强调作为革命条件的物质基础;相反,他把强调物质基础的人称之为经济主义者。列宁批判道:经济主义者“说什么无论最热心的思想家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工人运动脱离那条由物质因素和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道路,就完全等于抛弃社会主义”[七]。此时的列宁也不再强调资本主义阶段的不可逾越性,而开始强调资本主义阶段的可以逾越性。他反驳经济主义者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壹定的文化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壹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⑧]后期的列宁也改变了对民粹主义的观点。在1907年的《土地纲领》中,列宁说,民粹派的理论在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中包含着“从历史角度看来是现实的和合理的内容”。[⑨]1912年,列宁又说,民粹主义“在经济学的形式上是错误的,而在历史上却是正确的”。[⑩]同样,在村社问题上,列宁的观点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根据金雁的研究,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有1899年、1908年两个版本:前者认为“村社对农民的危害很大”,后者认为“解散村社对农民的危害很大”;前者反对俄国特殊论,后者和民粹主义抢“俄罗斯民族特殊论”的潮头,最后把原来主张俄国特殊论的师傅挤下历史舞臺,而由他自己领衔。[11]

与伯恩施坦在将马克思主义西欧化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作为运动而不是作为目的相反,列宁在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运动。1900年,列宁提出政治斗争高于经济斗争的观点:如果只从事经济斗争,工人阶级就不仅会“失去自己的政治独立性,成为其它党派的尾巴”,而且会使工人运动“脱离社会主义”这壹最终目的。[12]、由此,列宁强调,社会民主党的真正任务“不是消极地为每壹阶段的工人运动服务,而是要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给这个运动指出最终目的,指出政治任务,保护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性”。[13]、1911年,列宁在已经认识到旧的专制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迈了壹步”,即在已经有“黑色的和黄色的杜马”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他依然强调暴力革命,强调最终目的。在论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制定的纲领时,列宁说:“我们的纲领确切地表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而且这种表述都特别强调反对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14] 、出于把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的的考虑,在1915—1916年间,列宁连续两次明确提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壹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而“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的观点。[15]、列宁的意思显然是,像俄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众所周知,俄国是壹个资本主义发展迟缓的国家,资产阶级软弱,无产阶级的力量更加弱小,根据前期马克思的思想,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纯粹是乌托邦,如前所说,列宁也曾经完全贊同此观点。然而,理论观点发生了变化后的列宁,在把马克思晚年的俄国可以在村社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俄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以至于在1917年3月刚刚推翻沙皇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壹个月后,就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俄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计划,并在当年11月(俄历10月)发动了被他们自己称为“十月革命”的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布尔什维克政权。

这裏顺便提及,根本不存在“十月革命”壹说。所谓“十月革命”,只不过是在布尔什维克知道自己不可能获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情况下,由列宁主导的布尔什维克发动的壹次军事政变。[16]、所以,普列汉诺夫在其《政治遗嘱》中从来不使用“十月革命”壹词,凡是说及“十月革命”的地方,都以“十月事件”、“十月政变”代之。[17]、最近,由俄国学者安德烈·鲍裏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也不使用“十月革命”这个词,而使用了“政变”这个词。俄国的大部分教科书也如此。[18]、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仍然使用“十月革命”。

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十月革命与马克思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西方思想家们几乎有着壹致的看法,即十月革命与马克思无关,或者说,十月革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伯恩施坦说:“布尔什维主义的冒险事业在实际上是——或者迄今是——企图通过壹系列专横行动而撇开必要的社会发展的壹个重要阶段的尝试。……根据马克思的壹句话,专政被命名为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实际上它是壹个党的专政,这个党依靠无产阶级的壹部分,在壹个顺利的时刻掌握了统治手段,借助征募来的近卫军和运用恐怖主义的措施而暴力地镇压了壹切别的党派,不管它是否社会主义的。”[19]在伯恩施坦看来,十月革命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断章取义,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因为它企图进行壹次“撇开必要的社会发展的壹个重要阶段的尝试”。

考茨基认为,布尔什维克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曾经使他们影响所及的无产者诸阶层满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然而他们的专政是违反马克思的这壹学说的:即任何国家的人民都不能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针对达壹点,他们从哪裏能找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呢?” [20]

普列汉诺夫说得直截了当:“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能在单独壹个像俄国那样落后的国家裏取得胜利的论断,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态度,而是对它的背离。列宁得出这壹结论决非偶然,因为他需要这个结论来鼓舞布尔什维克。”[21]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在壹篇专门讨论十月革命的文章中说:十月革命“是反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革命”。因为在俄国,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其说是无产阶级的书,不如说是资产阶级的书。它批判地论证了事件应该如何沿着事先确定的进程发展下去: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应该首先发展资本主义,按照西方文明的式样,必须经过壹个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已发生的十月事件战胜了马克思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布尔什维克否定了卡尔·马克思”。[22]

上述列位西方思想家们的观点是完全壹致的,即十月革命的原则与马克思的《资本论》主张的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对立的。

西方思想家们的这壹观点我完全贊同。不过,就整个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的关系而言,我想指出问题的另壹方面,即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有前后对立的两个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考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与前期马克思主义即《资本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但是,与后期马克思主义即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论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完全壹致的。因此,如果不对马克思做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分,似乎难以说清楚列宁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斯蒂芬·T.波索尼在讨论列宁的书中说:“(包括列宁在内的)几乎每壹个俄国革命者都受益于马克思,但是实际上没有壹个人是马克思的真正追随者,因为俄国条件同马克思的学说是无关的。”[23]波索尼的说法我能够理解,他也是将领导十月革命的列宁们与《资本论》的马克思做比较的;但这裏存在的问题就是:既未对马克思做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分,也未对列宁做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分。如果做这种区分,我们就会发现,前期的列宁由于主张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虽然谈不上是前期马克思的虔诚的信徒,但起码是前期马克思的合格的信徒。而后期的列宁由于将后期马克思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变成了实践,不仅是后期马克思的虔诚信徒,而且堪称后期马克思的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了。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由于提出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他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为十月革命的发生负责。但是,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追究历史责任,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来说,列宁坚持走壹条与伯恩施坦相反的道路,当他违背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俄国村社基础上发动所谓社会主义性质的十月革命,用权力取消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亦即当列宁将马克思主张的俄国应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后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时候,壹切灾难从这壹刻全都开始了。

在村社基础上跨过资本主义阶段实行所谓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乌托邦;为了使这壹乌托邦变成“现实”,惟壹的手段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于是我们看到,与伯恩施坦、考茨基在把前期马克思主义西欧化过程中强调马克思的自由民主主张,尽量淡化或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做法相反,列宁在把后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背弃马克思的自由民主主张,尽量强化并全面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说:“民主这个词用在共产党身上,不仅在科学上不正确,而且在1917年3月以后,它已成为遮住革命人民眼睛的眼罩,妨碍它们自由地、大胆地、自动地建设新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使它成为‘国家’的惟壹政权,成为所有国家‘消亡’的前驱。”[24]列宁明确宣布,布尔什维克政权要与民主彻底决裂了。那么,与民主彻底决裂后,治理社会的手段是什么呢?不言而喻,自然是无产阶级专政。于是列宁宣布:“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为反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而进行的顽强斗争,即流血的与不流血的,强力的与和平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斗争。”[25]列宁还认为,“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26]人们不要忘记,列宁的这壹套全面的、血腥的、无法无天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在打着马克思的幌子下传布的。在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提出承认不承认他的这壹套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区分真假马克恩主义者的“试金石”。

然而,要使壹种错误理论成为现实的罪恶,光有错误理论本身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使这种错误理论付诸实施的权力实体。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之所以成为现实的罪恶,关键就在于,列宁在发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同时,也发明了使这壹理论得以实施的权力实体,即把马克思说的“专政”由本来意义上的“状态”变成“政体”;而这个政体就是工农苏维埃。列宁说:“迄今为止,人们只指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但没有去研究这种专政应该采取什么形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现了这种形式。——这就是苏维埃共和国的形式,就是无产阶级和(俄国的)农民的贫苦阶层实行长期专政的形式。” 列宁接着强调指出:“在这方面,重要的是要指出下列这壹点:即这裏所说的并不是壹种按专政这个词的狭义来理解的暂时现象,而是整整壹个历史时期内的国家形式。这裏是要组织壹种崭新的国家形式,不应该把这同某些反资产阶级的特定措施相混淆;这些措施只不过是必须适应重大任务与斗争的特殊国家机构的职能而已。”[27]读者壹定还记得,考茨基在论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时,也强调不应该把作为“政体”的专政和作为“状态”(姑且理解为列宁所说的,为“适应重大任务与斗争的特殊国家机构的职能”)的专政相混淆;但是,考茨基强调的是专政应该是“状态”,而不应该是“政体”。列宁则与考茨基完全相反;他强调专政应该是“政体”,而不应该是“状态”。在此我们看到,列宁不仅在理论上把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国家“政体”,而且发明了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苏维埃。

但是,掌握无产阶级专政大权的苏维埃毕竟只是国家政权,按照列宁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因此,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建立布尔什维克的壹党领导,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孜孜追求的目标;这可从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对待临时政府的态度上看出来。根据《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记载,列宁于1917年3月6日(俄历)从苏黎世向彼得格勒发电报说:“完全不得相信新政府,不得给予它壹丝壹毫的支持……武装无产阶级——这才是惟壹的保证……不得谋求与其它政党的任何接近。”这就明确提出了布尔什维克的任务:“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的“壹党专政”。[28]后面事情的发展正如伯恩施坦所说,在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借助征募来的近卫军和运用恐怖主义的措施而暴力地镇压了壹切别的党派”。自此,苏俄就开始长期在列宁发明的党权至上、党政合壹、党国壹体的体制下运行。
喜欢反中共的左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