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马克思的资本论存在的错误 一

送交者: 反中共的左派[♂★品衔R6★♂] 于 2022-07-14 1:30 已读 2378 次  

反中共的左派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 中国网友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 整理于二零二二年

    关于“资本论”。马克思自己曾直言不讳的作出过这样的评论:“本书第壹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懂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已尽可能的做到通俗易懂。而以货币为其完形态的价值形式。是及无内容和及其简单的。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壹部分,不能说这本书难懂。”(1)其本人这样的如是之说,确实 是壹种普遍的现象。每壹个“资本论”的阅读者应该都会遇到这样读解上的困难。

众所周知,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就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劳动价值论”。而价值实体所要讨论的是:价值为什么必然要采取交换价值这壹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以最简单的最不起眼的样子壹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以此解开货币之谜。”(2)壹种理论如具完整性,就不难提供整个体系之间各个方相互印证的简单循环法,也就是前因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对“资本论”的最初要求不外乎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引导出商品世界的货币形态,以及再以商品世界的货币形态去实证劳动价值理论。但是,这样基本的理解要求,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中,要想去寻求解答,则近乎于绝望。

仔细阅读“资本论”的开篇壹章,其间的难解、艰涩,甚至时常所能感觉到的深奥,并不完全源自于其以人间劳动这壹现象的外观。作为其价值法则贯彻的内在基础所展开的理论分析,也不是价值形态的极无内容和及其简单。而是围绕对价值两个不同层面的分析,即价值实体和商品的价值关系裏所包含的价值表现。

好像是在做着从没人打算做的事情。但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却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根本不可能到达最终的货币形态。之所以会这样,问题出自理论结构本身,是在对价值实体以及价值关系的解析方式上存在着逻辑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论的整体结构中,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光是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结构的支撑点,也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马克思本人因此也给予了其极高的评论。认为对劳动所包含的二重性的批判的证明“是其着作《资本论》的最大优点”。(4)而劳动价值论的失误,恰恰就隐含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中。可以这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其着作《资本论》的最大败笔之处。

所以,分析就从这裏开始。之前,有必要先回顾壹下其基本理论内容。

“起初我们看到,商品是壹种两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4)而商品这种二重性产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劳动二重性,因为“壹切劳动,从壹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壹切劳动,以另壹方面来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壹定目的的形式上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6)同壹劳动的这种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必然也会反映在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变化上。虽然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壹劳动的两面,但是其所分别形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之间却并不表现为和谐的统壹体,而是有着内在区别的矛盾体。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7)这样的变化,完全是因为劳动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所谓“劳动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壹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8)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同等劳动就会生产比以前更多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相反。

正因为劳动生产力总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其作用仅仅只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关。“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9)也就是说,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所以,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

这样,必然也会引起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之间非等向运动的矛盾。“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壹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10)以上就是有关劳动二重性的基本理论构成。作为对其理解的关键。通过上面简要的概述就可知道,只须充分把握两个前提就足够了。

同壹劳动,既是相同的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有用的。前者形成商品价值,后者生产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同时发生的向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是因为劳动生产力只作用于具体劳动,而与抽象劳动无关的结果。

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核心。而洽洽,这两点也正是造成劳动二重性理论失误的根源。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展开说明,壹个是理论严谨性方面的缺失,壹个是理论逻辑性方面的错误。

首先从其理论严谨性的缺失这壹方面来分析,其主要表现就是在理论结构上的不连贯。对此,不论是有关于具体劳动,还是有关于抽象劳动,都存在着结构上的不足之处。

其在具体劳动方面的表现是这样的:

“壹切劳动,从壹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壹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1)“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12)“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13)例如,“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同样,决定它们存在的劳动即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14)“正是由于缝和织具有不同的质,它们才是形成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15)“如果这些物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不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它们就根本不能作为商品来互相对立。”(16)虽然,“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然而在有些社会状态下,同壹个人时而缝时而织。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只是同壹个人的劳动的变化。正如,我们的裁缝今天缝上衣明天缝裤子只是同壹个人的劳动变化壹样。”(17)“这种变换是必定要发生的。”(18)到此为止的理论,它具体了有用劳动的概念范围,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而问题之处是在这之后,是在决定商品质的有用劳动和影响商品量的生产力这两者的关系之间,缺失了必要的理论过渡,没能明确。有用劳动的涵盖范围不但可以决定有别于其它使用价值的商品的质。而且也会决定商品的量。也就是说,没能明确有用劳动从质的属性到量的属性之间转变的必然。同样,也就不能明确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到底也应具备什么样的属性。

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过渡性的说明,单就有用劳动的属性而言,它生产使用价值。进而就使用价值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而不会是使用价值的量。因之而产生的变化,也只能是质变,而不会是量变。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

这样的话,依从先期既成的理论结构,作壹贯性的延续。则最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19)“生产力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20)因为,“就使用价值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21)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当然只会与具体的有用的劳动有关。因此,劳动生产力的每壹变化都会使具体的有用形式的劳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同壹劳动或者采取织的形式,或者采取缝的形式,或者其它。

相反的,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壹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22)只是同壹劳动的客观表现在质上的不同而已。

面对这样的结论确实会感到很诧异。但是,这只不过是因为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结构中,缺失了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从质变到量变的理论过程后所应该形成的必然。

接下来,再转到抽象劳动的方面来看。

与前者不同的是,有关抽象劳动的理论缺失是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因为,在劳动二重性以前的理论构成中,劳动生产力已经有了另壹种内涵。

“壹切劳动,从壹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23)“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24)“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裏面,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25)也就是说,价值量的尺度,就是用壹定量的时间单位作尺度,就是劳动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壹变化而变化。”(26)“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壹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少。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壹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壹劳动的生产力成正比。”(27)很显然,这个生产力是作用于抽象劳动的生产力,是相对于具体劳动生产力的存在。在这裏带动生产力不但已具备了另壹种作用内涵,而且,这个生产力始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生产力,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的生产力。

由此可见,劳动二重性不但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而且也使劳动生产力有了两重的含义。并且,分别作用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劳动生产力,分别代表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形式。

壹方面,是影响具体劳动量的生产力。这时,“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壹定时间内的效率。”(28)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壹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29)壹方面,是影响价值量的生产力。这时,“如果生产壹件上衣所需要的壹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壹起增加。假定生产壹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壹倍或减少壹半。在前壹种场合,壹件上衣就具有以前两件上衣的价值。在后壹种场合,两件上衣就只有以前壹件上衣的价值。虽然在两种场合,上衣的效用和以前,上衣包含的有用劳动的质也和以前壹样。但生产上衣所耗费的劳动量有了变化。“(30)因此,劳动生产力的表现。从壹方面看,“同壹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31)从另壹方面看,在每壹个同样的使用价值上提供的具体劳动的质总是相同的。但每壹个使用价值内包含的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少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多些。

依据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结构中缺失了对抽象劳动生产力的认同。因而模煳了壹个事实:劳动生产力也应具有二重性。这壹层意义的浮现,当然会对其理论逻辑产生影响。

直接的疑问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矛盾引起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同时发生的向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其产生的根源,到底是劳动生产力仅仅只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关,而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还是其它?

因为,从其单纯的逻辑角度来看,劳动生产力只作用于具体劳动,而与抽象劳动无关和劳动生产力只作用于抽象劳动,而与具体劳动无关。这两者都会形成同样的结果。

在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的场合:

“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32)在生产力始终是相同的抽象的劳动生产力的场合:

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减少劳动所需必要时间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增加这个必要的劳动时间内所提供使用价值的总和,就会增加这个减少的劳动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

如要区别“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与“加增这个减少的劳动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之间的不同。其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復。

之所以会这样,是源于这样的事实,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劳动生产力的二重性引起的,只有将作用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个形式不同的劳动生产力结合在壹起时,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劳动生产力提高时,价值量就会少些,而使用价值量就会多些。劳动生产力降低时,价值量就会多些,而使用价值量就会少些。

这壹事实引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真正问题所在。其致命的失误是发生在其理论逻辑的概念构成上。因为这裏没有抽象劳动生产力作用的余地。

作为物理学的基本常识:两个物体只有受到不同的外力作用,才会产生反方向的对立运动。如果外力只作用于壹方,只会形成受力方的单向运动。

因此,仅仅只作用于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会形成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同时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这种理论观点是根本的逻辑谬误。因为,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不可能是单方作用的结果。

从劳动生产力无论是作用于具体劳动还是作用抽象劳动,都会形成相同结果的现象来看,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必定会伴随同壹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的减少,而价值量的减少必定会使同样时间内使用价值量增多。这种现象形式的产生理应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和其价值量的同时下降,是由两个不同表现形式的劳动生产力,在共同的作用下,其中壹方使使用价值增加,另壹方则使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这样,才会形成同时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两者缺壹不可。

但是,这种双方的协同合作好像又不可能成立。因为,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内,无论是作用于具体劳动的生产力,还是作用于抽象劳动的生产力。在其各自发生作用时,都在极力排斥着对方的存在,双方并不存在共同合作的基础。

这就是:“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33)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正是因为抽去了所有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这时,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对象是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而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的生产力,只“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34)在这样的前提下,劳动生产力只能具有各自独立的和单方向的作用形式。双方之间,并不存在联系上的必然。

真是四苦八苦,劳动二重性理论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成立,又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呢?因为,互相排斥对方存在的生产力的变化。其结果只能是或者使用价值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变,或者价值量发生变化,而使用价值量不变,并且,这种与有关劳动二重性的理论初衷完全背离的运动形式,在其理论进壹步的展开上,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而且也完全印证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矛盾。

要确认这种双方完全不壹致的运动形式,如果有壹个可供参照的静止系就会相对容易的对立加以区别。显然最简单的参照方式“就是壹个商品同另壹个不同种的商品的价值关系。”(35)比如两个不同种的商品麻布和上衣,在作进壹步的说明之前,有必要作壹些准备,先去了解何为价值关系。

麻布和上衣,之所以它们是商品,“只应为它们是二重性,即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形式”。(36)“商品只有作为同壹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那么不用说,价值对象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37)既然,价值是由劳动来表现的,而劳动又具有二重性。那么,由劳动所表现的价值,理应也同样具备了由不同劳动所遗传而来的二重表现。即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的价值。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这两个价值又表现什么样的对象性。

如果是由抽象劳动的价值=抽象的价值,或者是由具体劳动的价值=具体劳动的价值,这样只是单方面互为对象的话,那么,显然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只由具体劳动所表现的价值对象,连壹个自然物质的原子都没有。只由具体劳动所表现的价值对象,又不知何以表现为价值。但两者又都同为劳动的表现形式,自有其得以成立的合理。

因此,由抽象劳动与抽象劳动互为价值价值对象的价值关系,被称为相对价值关系。而由具体劳动与具体劳动互为价值对象的价值关系,则被称为等价关系。价值形式的理论任务就是将二者合二为壹,使其各自构成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成和等价形式。前壹个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壹个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壹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38)并且互为对方提供形式上的完整。这样,“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使用价值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39)“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40)同样“当商品A通过不同种商品B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B取得壹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41)在这个价值等式中,形成价值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要由具体劳动以其自己可以捉摸的的自然形式,为不含壹个自然原子的、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提供可以表示价值的物,使其价值形式可转换为自然形式。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人类劳动,要由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为只是某物即某种使用价值单纯量的形式,提供可表示壹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的量的规定。使其自然形式可转换为价值形式。

但是,不论是以抽象劳动价值为条件的相对价值形式,还是以具体劳动为条件的等价形式,不过是同壹种劳动的两面。也就是说是同壹商品所表现的两个不同的价值形式而已。不管是上衣表现为等价物,麻布表现为相对价值,还是相反。只是由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有了不同的含义表达。本来,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量就是某物形成价值实体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其在价值等式中,价值是以相对的形式出现的。这时,相对价值量的表现,是通过其它种的使用价值量,来作为其价值表现的壹种对象性。就是说,商品的相对价值量是表现在另壹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上。

这样,在了解了价值形式以后,再回到如何去检证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会发生完全不壹致的运动形式,这个问题上,就会发现,利用价值与相对价值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壹种很容易的证明方法。并且,就连答案也提前给出了。这就是:“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再价值量地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完全不需要壹致。”(42)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结论,源自于事实为其依据。

现以“20码麻布=1件上衣”这壹等式为例。

这壹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码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实体。就是说,这两个商品量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或等量的劳动时间。但是生产20码麻布或1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织或缝的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我们要较详细地说明壹下这种变化对价值量以及价值量地相对表现的影响。”(43)“麻布的价值起来变化,上衣的价值不变,如果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种植亚麻的土地肥力下降而增长壹倍,那么,麻布的价值也就增大壹倍。这时不是20码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码麻布=2件上衣,因为现在1件上衣包含的劳动时间只有20码麻布的壹半。相反地,如果生产麻布地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织机改良而减少壹半,那么,麻布地价值也就是减低壹半。这样现在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44)我们把麻布价值发生变化地两种情形对照壹下就会发现。麻布与上衣交换数量所发生地变化,是分别依据了相对价值和价值这两个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作为其原因的变化。由20码麻布=1件上衣变为:1、20码麻布=2件上衣,是相对价值起了变化的结果。2、20码麻布=1/2件上衣,是价值起了变化的结果。

在1的场合,壹切矛盾都隐藏在这个形式之中,因此,分析这个事例确实困难。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麻布的使用价值量减少了壹半,这是由于亚麻的减产,而这个原因却能使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壹倍,就是很奇怪的结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亚麻由于土地肥力上升的丰产,也必定会使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壹半。显然,这不太可能。事实是,亚麻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麻布的劳动生产力。生产20码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还是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掌握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这个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20码麻布的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这壹角度看,20码麻布还是等于1件上衣。生产这两个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还是壹样的。而变化的则是由于具体劳动所体现的使用价值量。因为,由于亚麻的减产,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只有原来的壹半。因此,与其上衣的价值关系则会发生变化。这时,由于上衣的价值不变,其能够体现在上衣使用价值量上的相对价值,只有过去的壹半。所以,它的相对价值量减少了壹半。现在是10码麻布=1件上衣。当然,也可以看成是20码麻布=2件上衣。如果这时将等式倒过来,上衣表现为相对价值,麻布表现为等价物。结果也会是壹样。上衣的价值不变。但由于为其提供等价物的麻布的使用价值量减少了壹半,所以,表现在这个使用价值量上的上衣的现对价值因此会增加壹倍,这时不是1件上衣=20码麻布,而是2件上衣=20码麻布。可见,“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45)这是由于具体劳动生产力单方向作用的结果。

在2的场合,这是价值起了变化,由于织机改良的结果,产生相同使用价值量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过去的壹半。因此,麻布的价值也就减低壹半。

但是,虽然价值起了变化,而由具体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却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如同亚麻的丰产不会使生产亚麻布的劳动生产力因之而提高壹倍壹样。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同样也不能使亚麻因之而丰产。

因此,同样会出现两个结果。

由于麻布的价值减低了壹半,它的相对价值即它表现在上衣的价值与此成正比。现在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

如果将等式倒过来,使麻布处在等价形式。虽然麻布的价值减少了壹半,但它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并没有变化。由于等价物始终只是使用价值的单纯量形式。所以表现在麻布使用价值量上的上衣的相对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在这裏,依旧是1件上衣=20码麻布。因此,也可以这么说,由麻布的使用价值量所反映的相对价值量并没有改变。可见,“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46)这是由于抽象劳动生产力单方向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47)同壹事象,从价值与相对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其根源,则来自于劳动生产力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因为它使价值量和使用价值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完全不壹致的运动形式。

如果,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内在矛盾,在这裏表现的还比较隐涩的话,那么,还有壹种更为简明的方法,可以更进壹步地明确地印证这种矛盾地存在。这就是理论的简单还原法。

两个相同的使用价值之间,比如2件上衣。它们的构成关系,不仅是同壹劳动所表现的直线时间上的排列,而且也可是由不同劳动所形成的平行时间上的并列。因为,被“当作壹个同壹的人类劳动力”(48)的内含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49)由这个无数单个劳动力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构成,则表现为同壹时间上的并列关系。
喜欢反中共的左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