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泸州“被单戏”,当年一个人的精彩,如今几乎成了失传的经典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4-03-23 20:24 已读 1923 次 1赞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泸州的“被单戏”,因在布帷中表演而得名。“被单戏”即“木偶戏”,古代称为“傀儡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梁刘昭注《后汉书.五行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挽歌,执用绋相偶和之者。”此为傀儡戏原始社会功能。


此外,《旧唐书.音乐志》及杜佑《通典》,均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用之于嘉会,然在丧礼中扮演驱除邪煞的重要功能,一直延续至近代,并成为民间傀儡戏的主要功能之一,此种特殊社会功能,使傀儡戏迥异于其它剧种之表演功能,并具神秘宗教色彩。


关于泸州“被单戏”源流,相传起于汉代,史料中所记,三国时期的木偶表演已有许多技巧,至唐大历年间,有人“刻木为尉鄂公,退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而生。”



在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书中,载有:杖头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的活动,反映出傀儡在种类、表演形式、演出场所和内容诸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明清两代,更渐普及和完善,技艺亦更为精湛,品类也更加繁多,活动面比以前更广了。


流行于泸州一带的主要是掌中(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制作精细、小巧玲珑。操作方便,表演灵活而颇具特色。与资阳如真人一样高大的大木偶、广元提阳戏的提线木偶相比风格各异。泸州的“被单戏”一应用具、一个背篼就能装完,一根扁担即可挑走,因此又叫篼篼戏、扁担戏。


所谓耍荆木脑壳(我们小时候喊荆木足足),顾名思义,木偶是用坚初的黄荆木为原料制成。人们又称为“斗(凑的意思)钱打老虎”,或“哥哥打老虎”,其原因是常演《杨香打虎》这折戏,表演之前,观众须得这个斗点钱,那个斗点钱,多少不论,直至把钱斗起一定数额后,艺人才开始表演。“斗钱打老虎”也就成了泸州“被单戏”的代用语在民间流传,甚而引申为大家共同出资办一件事的同义词了。而泸州特有的“斗斗酒”也来自这个意思,不过它是因为某人过世,去坐夜,大家斗聚在一起,出点帛金钱。



“被单戏”的表演,唱、做、念、打,均为一人在布帏之中操作。布帏内只有一平方米的面积,四周挂满了木偶各行角色,锣、鼓、马锣、梆子等乐器和道具。一旦开演,手脚并用不得停歇,连讲带唱直至结束。常年在城乡走村串户,在街头巷尾、院坝厅堂既打又唱,极为辛苦。不仅仅如此很多艺人还具备高超的口技和腹语术,今天不比外国的B-Box差哦。民国时期,泸州艺人中首推蒋银山。50年代,其嫡传弟子孙福成为此行之代表。


蒋银山,1895年1月18日生于安岳县,幼年时,因家贫无力读书,12岁就跟随兄长蒋银章学演木偶戏。泸州一带乡脚宽、场镇密、交通方便,较为富庶,艺人均喜驻于此间以谋生计。蒋银山因此在川南各州府县留下了不少足迹。太平年间的日子倒也过得去,时局动荡之时的生活就很困难了,不得已也兼做点卖海椒、黄豆、卖草鞋的顺手买卖,取一点蝇头小利以糊口。1948年收了孙福成这个徒弟,为的是“被单戏”这行技艺,也须得有个传人,因此才结下了这师徒的缘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引下,曲艺艺人成立了组织,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1950年,孙福成参加泸州市民间曲艺社的建社工作,1958年介绍蒋老师加入泸州市曲艺改进会。师徒俩重振旗鼓、频频亮台,获得广大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和称道。


当时文教科领导、干部如皮孝怀、黄平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被单戏”又恢复了青春,现出了魅力。1954年赴成都参加四川省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大会,表演拿手好戏《杨香打虎》,荣获甲等奖,载誉归泸。次年,接四川省文化局通知,师徒又至蓉城与各界人士演出,或与成都市曲艺团同台献艺。接受新闻界采访应酬同行之间交流,真乃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使朋辈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回泸后一直把精力用在泸州曲艺队伍的建设、艺术的创作、以及对学生的教导和培养上面。以至孙福成能在实践中,掌握老师传授的技艺并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孙福成祖籍泸州,生于1932年12月7日,曾读过两年私塾。18岁拜曾子鉴为师,学讲评书,也学金钱板、荷叶子等技艺。16岁拜蒋银山门下学演“被单戏”。1950年后,积极投入曲艺组织的组建,一直在泸州市曲艺团体中,兢兢业业干到退休。(江阳沽酒客按语:但是笔者不知道孙福成先生是不是还健在和是否还有传人,望有知道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告知一二谢谢。)


被单戏的传统剧目有:《打花鼓》、《杨香打虎》、《高家庄》、《黄风岭》、《筋斗山》、《火云洞》、《通天河》、《盗芭蕉扇》等。刷本系由将银山亲授、孙福成口传,记录整理,为数不多,可见一斑。但是多能看出是以民间故事和西游等为主。



“被单戏”的音乐属高腔系统,源于民间说唱和戏曲音乐。传至孙福成,多选用川剧高腔曲牌【红纳袄】、『梭梭岗】、【幽冥钟】进行演唱。锣鼓打击乐也向川剧学习不少,以丰富其表演,热闹其场面。


在木偶的选用上,一些剧目只用掌中木偶,如《打花鼓》、《杨香打虎》。属于《西游记》的剧目,増加了杖头本偶。制作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高小姐、牛魔王、黄毛妖道等,用绸缎、布匹仿川刷舞台上的剧装样式,精裁细缝成符合各行角色的服饰,真是琳琅满目,妙趣横生。常用道具有木棒、钢叉、斧头、扇子、背篼、刀、剑等,做工精巧,小鸡、小狗、小虎等动物,栩栩如生。



“被单戏”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演出是在帐幔中进行,布帷围成的空间,高1.5米,长宽约1米,其支撑的框架、棍棒,都是按照可以装卸、便于携带而设制的、观演者只听得见由所谓的“笼子”里面传出的锣鼓打击之声,角色的讲唱,看得见不到30公分的木偶作各式各样的表演,给人们戏剧性的感觉却尤为强烈。


被单戏必用的口技工具“叫叫(读出叫鸡儿,鸡儿发轻声儿化音)”,用2.5公分长,1公分宽的两块熟铜片,做成“口”形,再用白绸一条夹于两片之间,做成“凤眼”型,然后用丝线捆牢即成。将“叫叫”衔于口内,凭气息从喉头冲出即可发声,再经唇、齿、舌的配合,可模仿多种声响,也可改变说话的音高频率,饶有风趣。


“被单戏”中踩钹的使用,也体现其特色。因表演是一人操作,一双手既要打锣鼓,又要演角色,一会儿是“杖头”,一会儿是“掌中”,帮、打、唱须要融为一体,确实不易。



打击乐器中,钹有两扇,需用双手各执其一,合击方能出声。为适应“被单戏”表演的实际情况,选用高8寸、直径约5寸的木墩一截,凿长方形孔两个,相距6寸,各插入硬头篁片一块,并将两扇钹分別捆在竹片上,上扇为阳,下扇为阴,用脚踩之,随板就韵。非经长久训练,手脚并用,很难取得一致,技巧从中可见难得。


1967年蒋银山病逝后,孙福成亦在市区或市郊幼儿园、小学校演出,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才告一段落。1977年曲艺书场恢复营业后,又才重操旧业,虽有一番革新“被单戏”的打算,却因“徐娘半老”、“捉襟见时”无可奈何。



后记:江阳沽酒客曾经记得幼儿园在大北街公立幼儿园,现在是鲁明清医院,彼时有“被单戏”艺人来表演《火焰山》,其时我才四五岁,但是因为其表演精彩,引人入胜,三十多年后依然记忆深刻。今天娱乐种类花样百出,老的艺人逐步离去,他们的离开不仅仅是自己的谢幕,也将一个时代,甚至传承了很多代的民间技艺归于黄土,在让我们惋惜的同时,其实也让我们深思文化的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在呼吁寻找文化的根源,对于年轻一辈人来说是有些迷茫的。老一辈的人记忆里还充满了热爱和回味,但是真的被拯救保护,挖掘整理又有多少。历史记录了过去,但也有很多已经消失在尘埃之中,我们能在史书里看到的东西,还算有个念想,那么很多在民间被流传,却没有踪迹的呢?是不是就永远不能再被唤醒呢?


地方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些过往的东西,能够保留一部分血脉,让它们有机会延续,时代进步,我们可以与时俱进,但是,不是所有的与时俱进都要用淘汰来作为代价。希望更多人关注家乡远去的文化和文明,它们有机会重新焕发青春。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