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深藏于鳌江之源的小镇杉洋,用自己的秀丽与墨香诉说着昨日辉煌

送交者: 都是可怜人间[★★★Mia&Levin★★★] 于 2020-05-01 10:19 已读 781 次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关注

地点: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杉洋古镇


推荐:★★★★★


景色:★★★★★


独特:★★★★


开发:★(目前古镇景点多为产权拥有者自行修缮,由于资金的短缺,大部分处于简单维护的状态,所以原始风格保护的很好)


写给杉洋------这个夏日,我在细雨的小路间徘徊,只为把你遇见。你回眸的笑容,醉了整个山间,我把你放在心里,不舍忘却。



西起古田,东至宁德间,有一条宁静的古驿道,这其间,深藏于鳌江之源的小镇杉洋,用自己的秀丽与墨香诉说着昨日辉煌。因镇北二里有座蓝田书院,所以杉洋又被人誉称蓝田。位于古田县东部,东接宁德,西接鹤塘,南邻罗源、闽侯,北靠屏南、蕉城,有古田东大门之称。


这座小小的山村,曾与王安石、欧阳修、朱熹等历史名人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联。小村之小,却不失墨风古韵。这是余为亨故居之光迪堂,第六代子孙余小熊仍守着祖业,过着清淡的生活。院落整洁,绿植茂盛。



光迪堂为木制结构,堂前两侧摆放着若干古色椅子,壁上挂着的墨宝与整个屋内的气氛和谐,祖上的古董和老旧照片更是诉说着久远的逝去的历史。



正堂内偌大的喜字显得格外的喜庆。眼前浮现了当年迎娶新娘的情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挂在墙角的蓑衣斗笠,用“棕”编制的比较简易的蓑衣,比较薄,遮雨效果差。用蓑草编制的蓑衣一般比较厚,还有衣袖,遮雨效果很好,还可保暖。由于化纤产品的出现,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上世纪七十年代用得越来越少,基本绝迹。



光迪堂的主人拿出了珍藏的蓝田地图,回忆着儿时的点点滴滴,对我们的到来,他有些惊喜,以致在言语间显得有些激动,恨不得把所以的故事一一道来。



厚德载物是我们所熟悉的,而主人的“厚德三阳“似乎寓意着不一般的人生价值观,无论是哪样,人心向善,德行高尚才是为人的准则。



蓝田,状元,历史的痕迹。无法去考究 在这里走出了多少名人,而今天留下的是他们的依稀可见的身影,佳句留千古,依稀当年人......



房屋均为原始木料,没有经过翻修,保持了原本的样貌。可见主人的精心和细心,使得祖上传下来的房产依旧风光。



古民居的平面均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有正门前设和侧设两种。前者正门位于中轴线中间,依次建有门厅、天井,天井两侧有双层厢房,厅堂面阔三间或五间。主座进深多在13米左右,因此分为前厅后堂,后堂设有后天井用于采光,天井两侧为饭厅和厨房,后墙设有小门通后院或杂物房。另有一种民房平面布局基本相似,只是正门设在厢房前端左侧,取厢房一间为门厅,过门厅即天井,左面建有高大的砖砌照壁,多以“福”字为中心,四角饰吉祥图案。右面为厅堂,多为砖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天井厅堂宽敞明亮,厢房、次间木窗透雕精致,天井均用灰绿岩精砌,其余地面铺以三合土,厅堂挂饰匾额对联多出自名家之手。



这是光迪堂的主人祖上传下来的不同时期的各种票据、地契等。每一张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讲,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这些古装剧经常看到的东西,兴奋点达到了最高。



字,端庄而秀丽;笔锋,坚韧而不失委婉。



这是清末的票据,按照上面的字迹分析应该是银票【凭票支钱】,各种防伪标识和亲笔签名,以及印章,使这小小的银票看起来也是一件艺术品。



几代人的珍藏,使票据有了些许的破旧,不知道在自然的环境里还能维持多久,希望可以好好的保存起来。



杉洋镇上至今还保留着很多的手工作坊,辛勤的手艺人靠着自己的劳动谋生,为家里添些菲薄的收入。难得一见的场面,留给我们的只是对他们的尊敬,而感叹的是这文化的流失。



仅存的城墙的部分遗址,想必很多年前,杉洋古镇也是一方富饶之地。




出了杉洋,往北慢行。但见山峦叠嶂,翠意正浓,雨后的湿气弥漫着大山,如仙境般。稻田的芳香随着微风侵入心田,三五耕作人在田间正忙,耕牛的叫声不时地由远方传来......



我慢慢地走着,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田间的小路蜿蜒着,而路的尽头依稀可见一院落,想必那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蓝田书院。






镇北二里的蓝田书院,由余仁椿创建于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朱熹曾两度到此讲学,留下宝贵的字迹诗句墨宝,培养了许多理学贤人。



蓝田书院依山而建,四周稻田芳香,小径通幽,虽是夏日,却不时有凉风袭来。时而的蝉鸣声,山泉的敲击声,顿觉置身于世外桃源般。



书院大门优雅庄重,白墙灰瓦,青山绿水,一派田园风光。





著名的朱子十八门人即是朱熹当年在古田及杉洋讲学期间培训集成的。此后杉洋科甲鼎盛,人才济济,南宋后曾出现过近百名进士、二位丞相。







杉洋各处境亭、宫庙、桥梁、楼阁、戏台、民宅、墓地和商铺等融杉洋自然、人文景观和儒家哲理、道德修养于片言只语的巧对,也是美不胜收。林氏家庙,气势宏伟,装饰考究。



林氏家庙,气势宏伟,装饰考究。而最为有名的当属杉洋李氏宗祠,是座保护完好的祠堂。它坐落在古田县杉洋镇西南凤林山麓下,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 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杉洋李氏宗祠枕西北面东南,祠后层峦叠翠,祠前秀水回漩。祠为宫殿式建筑,三座透后,高阔敞亮,宏伟壮观,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向围以风火墙,前为檐牙风雨墙。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埕右下方竖着7根高7米的圆形或方形的石柱,酷似华表,为历代科试登第碑刻者所献,至今保护完好,堪称一绝。



看起来这应是排水系统所用到的石头。



西门基督教天一堂,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英国传教士“自着汉装”到杉洋传教,在城外下池弄借民房为教堂。民国之初,教徒渐众,遂在城内择址,经十年努力,建起古田一带最大中西合壁的教堂。仿照杉洋古城北天一门之称,取名天一堂。



天一堂廊顶建有钟楼,内窗门镶嵌五彩玻璃,华丽辉煌。来的时候不凑巧,天一堂没有开放,只能远观一下。楼下的居民日常生活和天一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邻天阁,也称八角楼,最初为宴宾楼,进深十一柱,面阔三间,为单座三层木构重檐四坡顶建筑,典型清初建筑风格。



八角楼已经处于危楼的状态了,由于常年只是居住者自行日常维护,并未有过大规模的修缮,加上木制结构的原因,部分已有坍塌的现象出现。一楼堆放的一些杂物,可见生活的平淡。



一楼已经摆满了破旧的杂物,似乎是用来储存东西的场所了,整个建筑内没有锁着的门,都是敞开式的,可见这里民风的淳朴。




破旧、残缺,是眼睛里唯一可以见到的,不免有些心酸。



八角楼后面的单层民房,至今有人居住,阿姨见我们到来,热情的打着招呼,我听得半懂不懂的样子,向她微笑着。



屋外的野草长得很高,很多房间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绽放的,是这院落里的鲜花。



通往二楼的楼梯,破旧的木头,倾斜的楼梯,透过缝隙的光,不经感叹岁月的无情和流逝。



八角楼内,三层结构,各部位衔接错落有致,不浪费一丝的空间。



二楼的平台处,圆形的窗户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范,遥想当年坐在这里品酒的该是何等的风光。如今只剩下眼前的景象。




姑娘,这窗外,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这样的执着。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八角楼虽然不见了当初的气势和辉煌,但在隐约间,依稀可见那个时代的繁华和兴旺,络绎不绝的客人,三五好友的相聚,店小二的招呼声......




杉洋地处古田通往罗源、宁德要道,商旅往来不绝,凭借山清水秀的得天独厚环境,制曲业、茶业、榨油业相继崛起,所制优质红绿茶、茶油畅销沿海一带。由于古代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观念,杉洋境内余、李、林等多姓划区分居,逐渐形成了“八境”的街弄格局。



杉洋镇还是古田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反季节蔬菜、水果、茶叶等,土特产有:香菇、蘑菇、麦蚜糖、老酒等,杉洋镇的水果主要有柿子、桃、梨、油柰、李等,其中省优产品油柰的种植面积2000多亩。



在杉洋,稍微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都对原有的旧址进行了翻修,部分都是水泥结构的。不知道该欢喜还是心酸,总觉得会失去什么。




这个村子不大,所谓的餐厅、餐馆屈指可数,挑你喜欢的即可。这是位于加油站附近的一家,让我惊喜的是这味道鲜美的小河鱼,入口即酥。



提示:杉洋镇适合自驾前往,也可坐古田县城至宁德的班车,在杉洋镇下。小镇不大,大约1天时间为佳,这里适合拍照和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前往,品味一下杉洋的安静和久远。



来源:马蜂窝小海波澜XHBL (SY)

喜欢都是可怜人间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