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建瓯标志性建筑的来历

送交者: 都是可怜人间[★★★Mia&Levin★★★] 于 2021-04-13 9:38 已读 447 次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关注

每个城市都拥有一些标志性建筑,


建瓯也不例外!


这些建筑,


建瓯人都熟悉,


甚至还有人住在这些建筑的附近,


但是,


你们了解它们吗?


它们的由来或历史,


你们又知道多少呢?


今天,


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些,


建瓯标志性建筑的来历,


一起来涨知识吧~


鼓 楼



鼓楼,坐北朝南,为城楼式建筑位于建瓯市区中部南北中轴线的主干道上。楼高23米,宽50米,楼下三个拱洞,人民路纵贯其间。



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建安立县,鼓楼即是建安县之南门,也就是说这座城门的拱洞基础保存至今达1820年。五代十国时期,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据建州称帝,为显示“五凤集瑞”的帝王气象,遂将此楼改为“五凤楼”,类似如今首都北京之天安门,也是五个门洞,宽阔宏伟,门洞进出,规制极严。



在千年历史中,鼓楼几经损毁也几经重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五凤楼遗址上新建谯楼,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还特意撰写《新建谯楼记》,明清两朝共修建5次,在清朝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命名镇安楼。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复称鼓楼,恢复了它历史的荣光。如今鼓楼是2005年重建,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长17米,高达28米,气势恢弘,雄伟壮观,成为了建瓯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的建筑名片。 



新建的鼓楼,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据说,鼓楼当初改为镇安楼,曾作序曰“今值海内升平,国家兴隆,现修名镇安,”而雄镇南天就是显示海宇恬宁,南方天地平安吉祥之意,恩迎北极,就是指大清朝的国都在北京,皇恩浩荡,天下太平之意。楼上安放一面大鼓,高1.8米,面直径1.7米,曾经由专人鸣鼓司更,不仅定点报时,而且警灾防盗。



新建鼓楼,二层大殿,为雕工精美的白色围栏,抬眼上望,横梁上的精美图案栩栩如生,一层层斗拱延伸,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建瓯集萃馆位于此殿,馆内用仿古青砖铺就,灯光聚焦,图文并茂解说解说建瓯历史人文,景点美食,在这里浓缩了古代建州的精华和现代建瓯的繁华,你可以看到出自小桥阳泽的西周大甬钟、青铜剑和青铜瓢以及千年的光孝寺和东岳庙、三清宫、坑里妈祖庙的风采,也可以看到历代的名人如:明朝三朝首辅杨荣、宋代史学家袁枢、声誉海内外的南宋理学家朱熹等名人的画像,还可以看到归宗岩九仙山、蟹龙岗、辰山、擎天岩等建瓯著名景点图文介绍,更可以看到让你垂延三尺的建瓯光饼、春卷、芋角等建瓯小吃。馆内还摆放了图书、砚桌、大型根雕桌几,让文艺爱好者和茶友们舞文弄墨和品茶论道。   



见证太多历史的鼓楼还将继续见证历史,见证未来。五十多万建瓯儿女们将在鼓楼的见证下,开创古城壮丽辉煌的未来。 


水南塔



水南塔,在福建省建瓯市水南铁狮山文笔峰面对建溪东西两溪合流处,与县城隔水相望,距城关约3公里。



该塔在旧《建瓯县志》卷七·名胜篇称多宝塔又名善见塔。在卷一·附图中又称铁狮峰见善塔,但群众多习称为水南塔。水南塔原为七层六角形砖木结构,每层有二门四龛,龛内画有佛像。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清康熙12(公元1673)"文革"中被炸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重建,1998年落成。



相传,唐朝开初,京城里有位道行高深的和尚,法名叫善见。他经常出门云游四海,有一天来至建瓯狮山顶上,看见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明媚,心里非常中意,就选定这里搭了个茅草棚住了下来,整天打禅念经。有一天清早,善见和尚下山挑水,不在意脚下踢到一个东西,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个拳头大小的瓦钵。瓦钵虽然粘满泥土,却是完整无缺,善见就把它带回茅棚,打算用来装水喝。他将瓦钵洗净后,舀了半钵清水来喝,可是,“咕噜咕噜”喝了老半天,肚子都喝涨了,还没喝光钵里的水。善见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他抓了一把米扔进钵里,不一会儿,钵里就盛满了米,倒都倒不完。“啊,原来这是一只宝钵呀!”他摸了摸身上的口袋,就把公有的一枚铜钱扔进钵里,宝钵里就生出许多许多的钱来;善见和尚用这许多许多的钱,在狮山下盖了座大庙,这就是光孝寺。



光孝寺盖好后,善见收了几个小和尚当徒弟,庙里的香火慢慢地兴旺起来,善见的名声也渐渐地传开了。不知怎么弄的,宝钵的消息走漏了出去。许多穷苦人慕名爱宝,纷纷跑来光孝寺出家,连附近寺庙的各尚也都跑来了。一时,光孝寺人来人往,烧香拜佛,敲钟念经,好不热闹。善见和尚看到寺庙与日兴盛,心中自然说不出有多高兴!一天他走到收藏宝钵的地方一看,啊!他几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那宝钵原来只有拳头大小,现在怎么竟有海碗那样大了。又过了几天,随着寺里和尚人数的增加,宝钵也天天在变大,逐渐变成有一口缸那样大了。



善见和尚发现,建瓯地界内三百多座庙的和尚差不多都跑光了。 他才恍然大悟:“嗨,这么多和尚跑来,原来都是想依赖这宝钵混日子啊,哪里还有诚心念经参佛啦?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这宝钵看来是个祸宝啊!……”善见为了改变这一不良风气,就打定主意,待到夜深人静之时,将宝钵扔到铁狮峰山脚下的深潭里。没想到,潭水瀑涨,如果继续发展,建瓯城将会被淹。为了将它永远镇住,善见和尚就把庙里的金钟扣在这个钵上,自己跳上金钟,大声喊道:“大、大、大!”随着他的喊声,金钟一声一下大了起来,最后,竟呼了一声飞上了狮山顶。善见和尚也牢牢地骑在金钟上跟着飞了上去。就这样,金钟就化作一座宝塔,善见和尚也变成了盘绕在塔顶的护塔龙,永远镇住了瓦钵。这就是水南塔的由来,所以,水南塔也叫做善见塔。


通仙门


建瓯通仙门位于瓯市建安街道仓长路,为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5米、深24米。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3字,为清乾隆壬子年生重修时所题。城门顶上尚有一座唯一存留的城楼,近年重建加固,其建造结构,象鼻斗拱,保留着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城楼上现供奉太保神像,故又称为“太保楼”。



通仙门始建于唐建中初,即公元8世纪80年代初,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通仙门原称资化门,后称长桥门,明代洪武年间改称通仙门。通仙门前临松溪,历史上它又是建州、建宁府一处重要的水上码头门户,是入闽重要关卡。现存的城墙主体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按府级城门规格重建,它的纵深是苏州盘门的两倍。



据说,在通仙门前原有一座通往水南的通仙桥,因为桥非常的长,老百姓习惯称其为长桥,故也习惯称这座城门为长桥门。通仙门的对岸是梅仙山,经常有仙人由此通行,通仙门与通仙桥由此得名。



孔庙


建瓯孔庙,原为“建宁府孔庙”,位于建瓯城内东北隅,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历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存建宁府孔庙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



建瓯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的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这些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800米的中轴线上。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



现存大成殿由34根大楠木组成柱群,按宋代营造法式,利用"歪材正用"的原理,构成独特和高超的建筑工艺,气势轩昂,十分壮观。庙内正中祀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及、孟轲)"万世师表""斯文在兹"两块匾额悬于大成殿明间正中,分别为清圣祖康熙和德宗光绪御书,是清代皇帝颁给孔庙十块匾额中的第一块和第十块。庙内现存有清熙年间御制石碑一块。大成殿中立有明嘉靖浙江黄岩符验摹刻唐吴道子手笔孔子画像碑刻。



黄华阁



黄华阁修建于黄华山顶,“黄华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华山位于城北,古城墙之内侧,为城中之山,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站在山顶上,远眺双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俯瞰城关,楼宇迭起,人来车往。顿觉气势轩昂,心胸开阔。



据传,南朝刘宋元嘉初(公元425)太守华瑾之徙城郡于山麓。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韩世忠讨伐范汝为,屯兵于山上。元至正末(公元1368)左丞阮德柔筑城至山顶,下接旧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都指挥拓宽城池,包此山于城中。明永乐间(1404-1424)建楼亭于山间,曰:黄华台、冠山阁、凭虚轩、待月亭、咸宜亭,山下有潭、秋冬不涸。续后台阁轩亭皆废,明弘治六年(1493)副使杨泽重建,嘉靖六年(1527)会莶事伍希周修建,十三年莶事汪佃再建、又废。天启五年(1625)知县仲嘉偕郡人陈国龠重建,半山有亭,余事张秉文匾曰“观止”,知事杨肇秦又于山麓建黄华书院。清顺治五年俱废。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张大典建真武庙于山项。二十六年协镇谢思礼,以郡城主山,令军士环山栽松,又作半山亭以憩游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宁镇王复胜、知县程祖福重修,加建挹爽亭、奎星楼,雨亭,其后知县谢启华、建安县令范溶皆有题咏,林湘画壁。



民国16(1927)国民革命军过境,戴岳、肖劲光捐银洋二千圆,助建黄华公园。惜未成。



黄华山也曾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曾留下其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肖劲光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民国末,山顶奎星楼、半山挹爽亭、雨亭已废。“大跃进”期间(1958)办食堂,黄华山松林砍烧殆尽。“文革”中(1968)观音阁毁为废墟。



1994年,开始重建黄华山公园。目前在山上已重建和修建黄华阁、挹爽亭、六角亭、咸宜亭、待月亭、二华叠翠亭、夕照亭及福建公学纪念亭、四省百县绿化纪念亭等多处,改建了请肖劲光将军题字“黄华山公园”,铺建全山通道。目前已建设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





亲,


了解了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之后,


是否更为我们的大建瓯感到骄傲呢?


这些城市建筑,


就像人的名字和五官,


一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它所在城市,


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喜欢都是可怜人间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