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抗疫信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致命真菌在美国蔓延,近半感染者死亡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3-04-08 20:05 已读 266 次 1赞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关注
最近,这条颇有些恐怖色彩的消息正在网络上流传。" 致命真菌 " 到底是什么?它真有那么可怕吗

真相远没有那么惊人,但这确实是个值得全人类共同警惕的问题

新闻说了什么?

" 致命真菌在美国蔓延 " 的说法源于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其中记录了美国 2019 年以来的耳念珠菌感染统计数据 。

耳念珠菌(Candidaauris)是一种近十几年才出现的新型致病真菌,它造成的感染总数还比较少,但病例快速上升的趋势令人担忧。2019年在美国发现了 478 例耳念珠菌感染,而到了 2021 年,这个数字就已经上升到了 1474 例,2022 年又进一步上涨到了2377 例。这种感染需要特殊的检查手段才能确诊,因此,可能还有更多病例尚未被发现

耳念珠菌有多危险?

这种真菌对健康人其实并不危险。它的致病能力不是很强,健康人完全可以携带它而不出现任何症状。

但是,它对衰弱的病人很危险,可造成致命威胁。被它感染的大多是长期住院或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他们往往免疫功能已经受损,而且身上还接着静脉导管、呼吸机等容易被病原体入侵的医疗设备。

耳念珠菌常会侵入高危患者的血液,造成严重的全身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热与寒战。感染者的死亡率相当高,例如在一次院内感染爆发中,有超过40% 的感染者在 30 天内死亡 。" 近半感染者 90 天内死亡 " 的说法也并不算夸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重症患者原本就有其他基础疾病,他们的死亡可能由多方面原因导致。

为什么担心?

耳念珠菌致病力不算强,但依然被视为重要威胁,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这些真菌耐药相当严重。在美国,人们检测到的耳念珠菌有 90%对至少一种抗真菌药耐药,对至少两种药物耐药的则有 30% [ 3 ]。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原本就很少,一旦发生耐药,治疗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第二,它们的传播不易控制。耳念珠菌可以在人的体表长期生存,它在物品和环境表面也能存活数周之久,常用消毒剂中还有一部分(季铵盐类)对它杀灭效果不好——这些因素都使这种真菌很容易悄无声息地传播,最终导致医院内感染爆发。

受威胁的不只是美国

虽然程度不同,但世界各地都面临耳念珠菌感染的问题

目前,在全世界六大洲超过 40 个国家都已经报告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在英国、印度、西班牙等多个国家,都有医院出现过耳念珠菌感染集中爆发的惨剧,甚至有医院被迫暂时关闭重症监护室。

自 2018年起,中国也陆续发现了数个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目前在中国还没有院内感染集中爆发的报告,但对它提高警惕依然很有必要。

气候变暖,真菌更危险

与两栖类、植物等相比,哺乳动物原本并不容易被真菌感染。除了免疫系统,这还与我们较高的体温有关,绝大部分真菌都不适应在这种高温下生长。

然而,气候变暖使局面出现了变化。环境温度升高会造成演化趋势的转变,筛选出更加耐热的真菌——理论上说,这会减少真菌感染人类的障碍,让真菌感染变得更常见

事实上,有研究者认为,耳念珠菌可能就是一种在气候变暖诱导下诞生的新型致病真菌。虽然这种观点还未得到充分证实,但在气候持续暖化的未来,真菌感染确实很有可能会成为比以往更加严峻的问题。

应该怎么做?

对抗耳念珠菌主要依靠医学专业人士的努力。一方面,医院需要加强对致病真菌的监测,采取严格的消毒与防护措施,控制致病菌的传播。另一方面,加快新型抗真菌药的研发也很有必要,这样医生才能有更多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普通人不需要太过担心这种真菌,也不必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不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勤洗手——应该有助于减少致病真菌的传播。

PS:" 致命真菌席卷美国 "大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后生还者》的剧情,不过别担心,丧尸真菌控制人类这种事即使气候变暖也是不会发生的。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