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郭沫若,挖了多少帝王陵?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4-04-10 23:48 已读 2045 次 1赞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4-10 14:36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功不盖过,过不掩功。”意思是一个人的功劳不能将他的过错掩盖,同样的,一个的过错也不能掩盖掉他的功劳。提到郭沫若,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他在学术界的风光无限,荣誉无双,但就是这么一个人,还有我们所不了解的一面。


流亡日本时,郭沫若苦心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甲骨文,并有了重要成果,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这两本著作。所以他不只是文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然而他并不像其他历史学家一样只是安静写文,而是直接动上了手。



明长陵


挖掘帝王墓,这个看起来不符合文人身份做的事,但郭沫若却做了。郭沫若的挖掘之路并不顺畅,他对秦始皇陵和武则天的乾陵一直心心念念,然而始终无法取得上级同意。所以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挖掘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下,是成祖文皇帝朱棣与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磅礴的十三陵之一,在十三陵中的建筑规模也是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目前,他的地宫还没有被盗墓的记录。


不管当皇帝时如何叱咤风云,如今也不过是坟头一座。人虽死,但物长留,帝王的陪葬就足够引人向往。郭沫若作为挖掘古墓的热忱者,自然也对此有想法。


1955年,跃跃欲试的郭沫若准备挖开永乐皇帝的长陵,查看有没有那本永乐皇帝的陪葬品--《永乐大典》。毕竟作为文人,对于古代文学著作还是有一定向往,于是就开始游说上级请求批准。


同为帝王陵,明长陵也不是那么好申请挖的,郭沫若数次向总理提交挖墓计划皆遭回绝。


最后他以皇陵中存有极为丰富的史料与各种珍宝文物,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一定大有裨益为由,总理才同意了挖墓计划。获得了批准后,郭沫若兴致勃勃正准备大干一番,然而还没挖掘多少就遇上了拦路虎。考古工人们不分昼夜的挖掘了很多天,终是一无所获。


万历皇帝墓


这几天的挖掘连长陵的入口都没有找到,可以说是毫无头绪。专家组随后对长陵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长陵地势复杂,在没有积累经验的情况下实在不好挖。于是均建议从献陵、定陵、庆陵中选择一处进行试掘,以此积累经验。


也幸亏没有被郭沫若找到这陵墓的入口,否则国家将损失的文物将会更多。毕竟郭沫若遭人诟病,最大的原因就是发掘定陵失败。


此时的定陵一处封土围墙颓坏,露出券门,为挖掘地宫提供了一定线索,最后就决定先挖掘定陵。挖掘定陵倒是一路顺利无比,很快便开启了陵墓。在开启陵墓的一瞬间,中国历史文物遭受了惨痛损失。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墓穴,在长陵西南方的大峪山,建于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万历皇帝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十岁时就继位为皇帝,早期一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在他二十二岁时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历时六年,花费数百万两才得以建成,其中的辉煌绮丽是可想而知的。


郭沫若空有掘墓之心,却无掘墓之技。当时的郭沫若并没有实际经验,没有做好防氧化的措施,所以定陵开启后,只见大量珍稀文物与空气不同程度地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损坏。不少名贵字画与织品也在一瞬间消失殆尽。


这次掘墓的失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更是令总理说出十年之内不得再开帝王陵的话语。可即便有了这么严重的先例,郭沫若仍没有反思己过,还在几年后再次申请挖掘长陵。不出意外,他自然是被回绝了。



郭沫若的错误


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事实证明郭沫若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考古学家,对于文物的保护还缺乏专业的能力。再后来,他也不死心想要挖掘帝王陵,虽然有颗对考古热诚的心,但技术方面的东西没到位,始终是难当大任的。


不知道郭沫若先生在回顾自己一生时,对此事有没有懊悔过。他一生对考古挖墓有着执拗的追求,是否是因为那一次的失败让他耿耿于怀?是否是想做点什么来进行补救?


郭沫若事实上只参与过定陵的考古挖掘。由于定陵的重大失误让他的另一面被大众熟知,同时他对挖掘帝王陵的热衷,也让人们产生思维定势,不禁会想到:郭沫若,挖了多少帝王陵?或是,郭沫若毁了哪些帝王陵?


凡事应该量力而行,不能空凭一身热情。有欲望,有求知是好的,但没有路径和方法,如何才能成功呢?如果郭沫若当时够看清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一无所知的闷声前行,那么定陵的损失惨重便不会发生,那里的珍稀物资也能见于现世,留存千古。



没有人想去责备一个有热忱的人,只是因为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定陵悲剧,众人不免感到惋惜。考古这项事业也是需要有前行者的,犯错误在所难免,但是要看这错误是因为什么而犯。郭沫若相当于一个反面教材,告诫着后来人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办多少事,切勿逞能。


陵里面的三千文物毁之一旦,皆因挖掘的技术不精,急功近利。如果他没有执意挖掘定陵,如果他有挖掘定陵的实力,那么他也不必背负骂名。可是,世间哪里有后悔药,过去的已经成为定局,发生的早已无法改变。


这次惨痛的经历,不仅让国家下达不准主动发掘帝王陵的指令,也让郭沫若绝了挖掘帝王陵的念头。到头来,是自己害了自己做不了想做的事。尽管现世的技术不断精进完善,但考古界仍然不敢贸然开陵,想必郭沫若的失败还是给了考古界后继者一些警醒。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