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逍遥自在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张爱玲晚年:剃发搬家180次躲避虫患,死后270万遗产全留给了别人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2-06-30 12:22 已读 2997 次 1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2-07-01 00:37

张爱玲晚年:剃发搬家180次躲避虫患,死后270万遗产全留给了别人


1940年,19岁的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写下了那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那会儿还在上学的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43年后,已经晚年的她,竟然会被这生命的虱子吞噬,一直持续了11年之久,直到她去世。


1940年,19岁的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写下了那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那会儿还在上学的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43年后,已经晚年的她,竟然会被这生命的虱子吞噬,一直持续了11年之久,直到她去世。


——前言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只身前往美国,离开了生她养她还带给她名誉的祖国。


并非她不爱国,而是对政治天生不敏感的她,面对着国内大环境的改变,很有些踌躇和彷徨。


举个小例子,当时一群文艺工作者开会,别人都穿的中山装,剪得整齐划一的短发,只有她一身旗袍还烫了头发,坐在那里显得格格不入,一群人目光围过来,看得她浑身不自在。


她本就是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吃穿讲究,又拿着不菲的稿费,难免样样挑剔。但对她来说仅仅是适当享受生活的合理举动,对于当时以工农大众为主人翁的时代,她却成了“罪人”。


有一回,她去西湖吃螃蟹面,虽然味道还可以,但面在汤里泡得久了,有些发胀,她觉得口感实在难以下咽,便只吃了浇头,喝了些汤。


结果很快就有人说她浪费粮食,闹得张爱玲很长一段时间都忧心忡忡,后来多次说:“得赶紧走,得赶紧走,在这儿活不成的。”


聪明、生性敏感的张爱玲 ,早就察觉到自己和新时代的格格不入。也多亏她走得早,不然像老舍、巴金、沈从文这样的文人都曾被错打受辱,何况她一个被人批评“整日写旧时代阴私,满纸纸醉金迷荒唐气”的女作家。


1952年,张爱玲先是从上海来到了香港,三年后,香港的纷乱也让她心生惶恐,最终来到了美国。



初来美国时,张爱玲眼里是放着光的。这个号称自由与民主的国度,还不知会给她带来什么,但光是这气息就已经让她期盼了,她摩拳擦掌,想要在美国打出一片天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似乎超出了她的预料。她精心准备的英文版《秧歌》,本想在美国一展拳脚,却并未受到想要的结果。


虽然业内人士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错,但销量却一直没能达到张爱玲的预期。


作为一个早早就称“出名要趁早”,也确实在20多岁就红极一时的她来说,稿费无疑是维持她生活的主要来源。尤其在这异国他乡,作品能否得到美国人的认可,这对她显得尤为重要。


但张爱玲或许忽略了一点,中美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她作品中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那些“旧时代的呻吟”,美国人不懂,也欣赏不来。


苦闷困顿的张爱玲,在不久就遇到了同样落魄的作家赖雅。


那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则已经65岁,两人相差近30年。


然而这在世人看起来不太可能的缘分,硬是生生把两人牵到了一起。人们都说赖雅配不上张爱玲,一直到如今,还有无数张粉因此心碎。



但张爱玲不管。或许是从小缺失父爱的童年经历让她不自觉地喜欢相对成熟的人,也或许是经历了胡兰成的背叛,独在异国他乡的她,她对感情的要求也不过是心意相通、相濡以沫。


总之她和赖雅结了婚,两人一起住在一栋纽约的小公寓中,日子倒也幸福美满。


赖雅风趣幽默,是个乐天派,常常逗得张爱玲开怀大笑。他又有长者的仁慈,也愿意在一些小事上照顾张爱玲,早上起床为她准备牛奶咖啡,给了张爱玲许多生活上的温暖。


两人又同为作家,不缺共同语言,张爱玲的作品在国内好评如潮,赖雅的剧作在美国也是广受欢迎。这样的两个人,交流起来自然没什么障碍,有些时候还能心意相通。


但好景不长,就如同张爱玲笔下的那些故事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好好的一段日子,突然就生了裂痕。


张爱玲此刻面临的危机,不是别的,而是丈夫赖雅突然的中风。


疾病面前,原本安稳的生活一下子化为泡影,张爱玲面临的,不止是生活上的被迫“自立”,更是来自于“钱”的狠狠打击。


看病要花钱,吃饭要花钱,什么都要花钱。这会儿的张爱玲,真真体会到了没钱的辛酸。赖雅虽然是剧作家,但乐天的他从不为生活考虑,晚年也没留下什么存款,每个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


这可苦了张爱玲。在这段婚姻里,张爱玲付出的,远比赖雅要多得多。


她既要照顾赖雅,又要赚钱养家,可谓是身心俱疲。


远在香港的宋淇夫妇是张爱玲的好友,也是她的铁杆支持者,张爱玲曾一度都是靠着宋淇夫妇的接济才活下去的。


对此,张爱玲曾很是内疚,她“始终对于金钱来往影响友谊这一点怀着一种恐惧”,但宋淇却让她放宽心,他们永远支持张爱玲,默默做她的后盾。



宋淇是香港电懋公司的制片主任,在宋淇的帮助下,张爱玲接到了许多剧本写作的机会。而且,宋淇还说服公司给张爱玲预支最高标准的稿费。有一次,张爱玲因各种事务身心俱疲,有5年时间都没交稿,张爱玲十分忧心,专门写信给宋淇夫妇致歉,对方反过来安慰她,让她不必担心。


患难见真情,张爱玲能得宋淇夫妇这样的朋友,也算是幸运了。宋淇表示:只要你还写,我就一定为你争取出版的机会。


后世的粉丝也该感谢宋淇夫妇,他们的做法在客观上刺激了张爱玲的创作,使得张爱玲留下的作品更多了。张爱玲的名声进一步打响,也多亏了宋淇夫妇的卖力宣传。


夫妻俩合作写了《私语张爱玲》,还将张爱玲推荐给夏志清。夏志清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在中国现代和古典小说方面都颇有研究,国内文学专业的学子没有不知道他的。他1948年赴美深造,之后就留在美国。当看了张爱玲的作品后“全身为之震惊,想不到中国文坛会出现这样一个奇才”。


夏志清直接将张爱玲放进《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而且还对她推崇备至,给了许多的篇幅还写她,足足占了43页,连鲁迅也不过才26页。


当然,这一对比并非是说张爱玲的文学成就超过鲁迅,但夏志清的这一做法直接将张爱玲的身份拉高了一个门槛,从此张爱玲的地位就不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写些“鸳鸯蝴蝶派”的爱情传奇,而是格局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在纯文学殿堂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有了这些,张爱玲的经济状况终于有了改善。她原本想在美国挣下一席之地,却没想到,现实无情地打击了她,当她呕心泣血写出的小说《粉泪》投给美国一家出版公司后,不仅遭到退稿,而且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退稿信上竟将这本小说狠狠批评了一番,信上写道:“小说所有人物都令人反感且肮脏(squalid)!”。


这给了张爱玲莫大的打击,无论如何努力做出坚强的样子,她毕竟只是个小女子,又一向骄傲,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一下子病倒了,瘦得形销骨立。


若没有宋淇夫妻的救助和夏志清的惜才帮忙,她可能在美国就生活不下去了。



我们都知道许多画家都是死后成名,原因就在于有些前卫的思想内涵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和欣赏,而文学家也常常如此。张爱玲虽早已成名,但在不少人眼中,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小说罢了。


但夏志清一眼看出了张爱玲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直接帮她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这一点来说,夏志清可真算是张爱玲的大贵人了。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出版后,作家张系国专门写了一篇文来抨击这部小说,认为它没有突出易先生的“汉奸性”,而且还把它定义为“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暖昧的歌颂——”。这在当时并非张系国一人这么像,他算是代表了一批反对张爱玲的声音。



张爱玲看到后非常生气,便写了一篇文来驳斥。夏志清也听说了这件事,当时他正在台湾担任一小说奖评选的评委,便主动为张爱玲说话,在评论获奖作品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


“最近张系国在他的《域外人专栏》里,认为张爱玲在《色·戒》里没有强调汪朝重臣男主角的‘汉奸’性,表示十分遗憾。其时张写的是一则永恒性的人间故事,发生在汪精卫时代的上海也可以,发生在袁世凯复辟时期的北京,阮大铖、侯方域时代的南京也可以,只因张自己对伪政府时代的上海特别熟悉,就采用了这个背景——她无意写人物个性忠奸立判的小说。



“无意写人物个性忠奸立判”,看似轻飘飘的总结,但暗藏玄机,一下子就拔高了张爱玲的立意,道出了《色·戒》的价值所在,帮了张爱玲的大忙。对此,张爱玲很是感动。


1961年,在宋淇的安排下,张爱玲前往香港创作《红楼梦》剧本,又回到了这片阔别6年的故地。


旧地重游,心情复杂。远在美国的丈夫赖雅又再度中风,张爱玲憔悴不堪。后来,她带赖雅去了康桥养病,然而赖雅的身体已经是每况愈下了,医生无力回天,半年之后,赖雅离开了。


张爱玲又回归到了孤身一人的状态。赖雅在时,她还有一些温暖可以依靠,赖雅走了,她唯有自己环抱取暖。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她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到了父亲这一代,已经处处败落。父亲是典型的封建遗少,母亲则是受过教育的新式女子,见丈夫一身恶习,性格又乖离暴虐,母亲几乎是直接采取了“放弃”的态度,直接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最后也毫不犹豫地和张爱玲的父亲离了婚。


而夹杂在这一切中的张爱玲,从小就同时缺失了父爱和母爱。


一次,张爱玲被继母诬陷,父亲竟疯狂打她,甚至把她关在屋里好几个月,生了痢疾也不给她买药,任其自生自灭,那一次,张爱玲差点死掉。


而对于母亲,张爱玲则是生疏的,疏离的。不像其他母子天生的亲密,张爱玲和母亲之间似乎总隔着一些东西,母亲总是淡淡的,生下她仿佛是个累赘,张爱玲小小年纪便会体察冷暖,作品中那些苍凉和灰暗,正是她自己心境的写照。


遇到赖雅,她体会到了生命中缺失的那些关怀和温暖,所以纵然许多人都不看好她这段婚姻,她依然和赖雅闪婚,并持续照顾病榻上的他,直到赖雅离去。


1967年,张爱玲来到了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她在这里做了驻校作家,这份工作让她的收入也有了起色,能安心养活自己了。1969年,《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得到的稿费也暂够她支撑一段时间。


后来张爱玲又到了加州大学,但她在这里过得并不如意,一向有些孤僻的她很难和别人打好关系,东西又不被上级满意,两年后她还是离开了。


张爱玲想要潜心创作,但是很快就生活不济,甚至领了低保来过日子。



更火上浇油的是,虫患也在此时侵袭了过来。


1984年,张爱玲搬家,为了省钱,她买了一只二手冰箱,结果跳蚤就从冰箱底下繁殖,等发现时,已经闹得满屋子都是,连头发上都长了跳蚤,闹得张爱玲痛苦不堪,本就难以安下的心更是烦乱。


她干脆剃了头发,而且每天都必须洗头,甚至穿上了塑胶衣服。


烦恼不已的张爱玲把这件事告诉了宋淇,向他诉苦,宋淇非常担忧好友的病情,心急如焚的他想到了水晶,水晶是张爱玲的粉丝,也正在美国,且是张爱玲也信赖的一个人,于是便在给水晶的信中说了此事,希望他能一起想想办法,给予张爱玲帮助。


却没想到这一下所托非人,水晶未经过宋淇和张爱玲的允许,便把这件事发布在报纸上,起名“张爱玲病了”,用这么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


当宋淇看到报纸大吃一惊,他怀着万分悔恨的心情,当即向张爱玲写信道歉,为自己的过失深深自责。宋淇的妻子邝文美也写信向张爱玲解释这件事,说丈夫无意将此事透露给水晶实在是该骂,但也请求张爱玲不要因此不再理她们夫妇。


好在张爱玲感念于宋淇夫妇的恩德,早已拿他们当最亲切的朋友,并未太过于在意,反而在回信中安慰邝文美。但跳蚤之事却一直都未能彻底解决。



从1984年到1988年,这4年间,张爱玲为了躲避跳蚤,曾数次搬家。此时张爱玲已经64岁,本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但是她实在深受跳蚤骚扰,每每皮肤红肿,苦不堪言,跳蚤怎么都杀不完,身体也怎么都好不起来。


后来许多人连同张爱玲身边的好友也都认为,一开始确实有跳蚤存在,但到了后来,这很可能发展成为了张爱玲个人的心理障碍。


张爱玲给宋淇的信中这样诉苦道:“早在1983年冬我就想住一两天医院, 彻底消毒。不收。现在要住院, 除非医生介绍, 而医生也疑心是a lace in my bonnet。前两天我告诉他近来的发展, 更像是最典型的 sexual fantasy (性的妄想), 只有心理医生才有耐心听病人 的这种呓语。送去的标本拿去化验, 看是否 animal tissue(动物体内的组织)……”



“a lace in my bonnet”意思是女士帽上的一条丝缎,也就是暗示着此事子虚乌有,张爱玲的病在医学化验中并没有查到根据。


但张爱玲的手臂上却实在是有跳蚤咬了一样的红肿。直到许久后,她遇到了一个好医生,来自于1986年5月司马新的介绍,医生是Dr. X,他诊断张爱玲是皮肤敏感导致的红肿,虽然跳蚤已经没了,但病情却未得到控制。


在Dr. X的治疗下,张爱玲很快痊愈,终于稳定下来,不再到处搬家了。


喜爱独处的避世态度也是此前张爱玲的“跳蚤大患”不断进行下去的原因所在,几十年前,她就在《天才梦》中写下:“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人世间的种种不满、杂乱、阴暗、残缺……就像一只只小蚤子一样,折磨着人的意志,让精神陷入紧张、迷乱、焦虑、繁忙,甚而麻木。张爱玲对此感触颇深,小小年纪的她就那般敏感,更何况阅尽沧桑之后呢?


当时还有一记者,号称倾慕张爱玲的文采,竟变态到天天跟踪张爱玲,甚至去翻她丢进垃圾桶的东西,并把这些记录下来。


这记者叫戴文采,登门采访张爱玲不成,竟直接在这儿住下来,租了张爱玲对面的房子,天天对她进行深度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报道,写成了一篇文章叫《我的邻居张爱玲》:


“我在她回房之后,半个身子吊挂在蓝漆黑盖大垃圾桶上,用一长枝菩提枝子把张爱玲的纸袋子勾了出来,在许多满怀狐疑的墨西哥木工之前。我与张爱玲在那天下午的巷里,皆成了难得的图画。”戴文采就这样跟踪张爱玲,“侧写”出了她眼中的张爱玲。



其实张爱玲晚年重门深锁,也不社交,戴文采几乎一个月也就见她一两次。但这已经足够令张爱玲警惕和惊慌了,得知竟然有个记者跟踪自己,还去细细地翻自己丢掉的垃圾,她顿觉住处不安全,赶紧搬家,跳蚤的侵害仿佛也更严重了。


她买了许多杀虫药,换了本就不多的家具,但与其说是在治疗虫患,不如说是在晚年治愈内心。童年的伤害在晚年孤身一人的她身上回来了,她心理的不安全感不断加深,父亲的暴虐,母亲的淡漠,都让她不得不靠自己过活,被迫竖起一身刺。


仅有的弟弟张子静,虽然他总是表现得想要和她这个姐姐亲近一些,但她总是看不上他,可怜他,同时又嫌弃他懦弱。终究到头来,张爱玲还是孤身一人。


1955年9月,75岁的张爱玲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她裹着浴袍跌倒在床上,离开了这个人世。在临死之前,她立下4项遗嘱:


1.死后马上火葬,不能让人看到遗体。


2.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


3.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4.遗物留给宋淇先生。


然而,孤身一人的她,死后却没有被及时发现,直到一周后,房东才发现了张爱玲的遗体。或许她已预告到独居的自己或许会死后第一时间无人发觉,这才写下第一条遗嘱,但终究是没能实现。



张爱玲还留下32万美元,合人民币270万,这笔钱虽不少,但对于她来说也算不上多,可见张爱玲晚年生活还是比较节俭的。


许多人都以为张爱玲可能会把遗产留给弟弟张子静,但其实对于张爱玲来说,这个弟弟虽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但着实生疏,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


而宋淇给了她莫大的帮助,是知己,更是恩人,她将遗产赠予宋淇夫妇,其实是人之常情,并无什么不合理的。


张爱玲写了许多人的一生,上有高官下有百姓,但却难有圆满,正如她一直对人生的态度一样,本就是残缺的,不过是在不圆满中找圆满罢了。生于贵族却一生坎坷,她也正如她笔下的人物一般飘零无依,但唯一不同的是,她是清醒的。



1955年9月30日,张爱玲的好友林式同,带着张爱玲的骨灰登船,将骨灰撒向了大海,随江河飘荡,实现了她第三条遗嘱。


张爱玲跌宕的一生,如同她所希望的那样,就在这清净的大海中落幕了。


圆满?还是不圆满?斯人已逝,这些后话,也都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北京市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