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对话北大郑志杰:新冠未来可能像流感一样寻常,企业家应在防疫中发挥更大作用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0-10-26 13:35 已读 202 次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0-10-20 10:28 来源:搜狐智库

原标题:对话北大郑志杰:新冠未来可能像流感一样寻常,企业家应在防疫中发挥更大作用



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91期(点击进入专题)


本期嘉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 郑志杰


编辑 | 袁昌佑


“短期内解决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要做好长期应战的打算,随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郑志杰对搜狐财经表示,即使疫苗研发成功,但病毒变异情况仍无法判断,因此疫情防控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截至北京时间10月19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4019万例,死亡病例达到111万例。进入10月以来,全球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多次刷新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纪录,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


郑志杰强调,全球疫情防治的最好结果是事实上群体免疫的实现,新冠病毒将因此变得和普通流感一般平常。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大一部分也是和病毒、细菌作斗争的历史,“所以人类和新冠病毒的战争最后也会慢慢形成免疫,或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人类历史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与病毒相抗争的历史,但在传染病大流行结束之后,人类社会往往又会忽视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郑志杰认为,对于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各国都抱有侥幸的心理。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给全球社会敲响了警钟,令各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


我国虽较早控制住了疫情,但本轮疫情防控过程仍暴露出不少制度短板。日前,由中央深改组牵头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正在全面铺开。郑志杰强调,我国疾控体系的人员流失非常严重,应加大疾控体系改革的资源投入,尤其是公共卫生人才的资源投入。另外,他建议,国家应在法律上赋予疾控中心行政权和执法权,令疾控专家在决策中享有足够的话语权。


“公共卫生不光是健康问题,也是国家安全问题。”郑志杰说,企业家肩负保障职工健康的重任,在此次国内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他建议我国应尽快出台公共卫生法,而企业家可以通过人大、政协、和社会责任等渠道发挥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 郑志杰

展开全文

搜狐财经:前段时间还有公共卫生专家预测新冠病毒将在年底消失,但从目前全球疫情形势看,人类将更有可能与疫情打持久战?


郑志杰:有很大的可能。就目前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情况看,疫情不是几个月就能结束的。目前美国、巴西、印度等国的疫情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短期内解决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要做好长期应战的打算,随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同时由于前期建立了大量的疫情防控经验,要有序地推进社会开放各方面的工作。


搜狐财经:最近俄罗斯疫苗研发有了新进展,你认为这场疫情的持久战要打多久?


郑志杰:现在很难判断。疫苗临床层面的成功固然是可喜的,但最后推进到全民接种则是另一个过程。疫苗研发成功后,还需保证有足够的剂量能满足大部分民众的接种问题,这一协调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搜狐财经:新冠病毒如果不断变异,其所将引起的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郑志杰:目前有一些迹象表明,新冠病毒虽在变异,但致死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好的现象。即使新冠病毒继续蔓延,但希望新冠病毒最终能像流感一样平常。这是最好的结果。


最坏的情况则是再出现一次疫情大爆发。但我相信,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已经给全世界人民敲响警钟,因此下一次大爆发很有可能是偶然的局部性爆发,不会再度上演全球大爆发的情况。


搜狐财经:本世纪前20年内,世卫组织曾六次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从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情况看,各国公共医疗体系普遍缺乏应对流行病的能力。为何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全球卫生体系对此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郑志杰:21世纪至今,全球发生了六次比较大的新发传染病爆发,反映了此前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这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前面这几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总体而言疫情还是控制住了。我感觉,全球社会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


如果公共卫生工作做得非常好,没传染病爆发,大家会觉得公共卫生投资并不重要。但当公共卫生工作出了纰漏,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公共卫生事业也非常重要。


我经常引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院训,意思是,临床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人,但公共卫生配合上好的政策措施,每次能够挽救成千上万生命。这是公共卫生和临床救治的区别,但二者必须要有机结合,因为很多传染疾病一开始是在临床救治中被发现的。


这次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没有人能预见到会有这么大规模的疫情爆发。这确实也给整个全球社会敲响了警钟,使得各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


搜狐财经:从好的方面看,此前全球在抗击非典、猪流感、埃博拉等各种疾病的经验,对于此次抗击新冠病毒有何积极意义?


郑志杰:前面几次传染病爆发,对于中国和全球有很多启示。首先,全球传染病监测体系大幅度加强。我国流行病学上报系统和监测体系每天都会从不同医院不同地方收集许多信息,当某信息变成了某一新发传染病的苗头,系统就会根据后台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而做出非常细致的界定。


其次,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变得更加紧密结合。疾病上报系统的所有流程都需要在医院内完成,这需要有非常严格和规范的培训。通过医院公共卫生部门上报相关病例时,必须要按照规矩上报,这是另一个好的方面。


最后,传染病防控的硬件资源得到加强。随着科学发展,我国很快就能把病毒病原体的DNA基因序列鉴别出来,这是二三十年前做不到的。中国科学家能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向国际社会公布病毒的基因序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是我们对全球公共卫生做出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搜狐财经:世卫组织和疾控系统同样面临着悖论:当它做得很好时,没有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工作中的缺点会被放大。这导致世卫组织领导力的日益边缘化。你怎么看世卫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中所扮演的尴尬定位?


郑志杰:这确实是个问题。面对新发传染病,世卫和各国疾控系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遭到一些批评是难免的。


世卫组织并非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能起到的是协调作用。原本赋予世卫组织以领导地位,但随着更多的新国际组织参与到全球卫生领域中,客观上对世卫组织的权威性和领导地位产生了一些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联合国系统在过去60年内也形成了一股官僚习气,造成很多联合国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也是为何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联合国系统的改革呼声渐起。


世界卫生组织要想兼顾每个国家不同的利益,是很不容易的。世界各国经常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各自间都有不同的考虑,这对世界卫生组织也形成了很大钳制,也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治理过程中的尴尬情形。


搜狐财经:加强世卫组织的领导力是增强全球公共卫生协作的必由途径吗?


郑志杰:目前没有一个组织或机构能真正替代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所以从中国或国际社会层面看,加强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力还是有必要的。


中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是一贯的。不管其他国家如何行动,对中国来说,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和领导力、协调作用,是目前最大的共识。虽然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但中国、欧盟、英国等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还是足够强大的。


搜狐财经:非洲等地的疫情形势令人担忧。如果疫苗研发成功之后,如何作为国际公共卫生产品支援给医疗资源薄弱的地方?包括中国在疫苗研发成功后,如何给“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提供疫苗支援?


郑志杰: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话题上,很多国家反映出自私自利的心理。中国提出,疫苗研制成功后就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贡献给国际社会。


我个人认为,在保证国内疫苗需求的情况下,我国应积极地向相关国家提供疫苗。我相信,中国政府会根据相关的情况来制定规划,或是通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一同推进此项工作。这也有利于后续“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


消息称我国新冠疫苗有望今年底投入市场


搜狐财经:有专家认为,即使疫苗研发成功,也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得以根治,小规模疫情复发仍有可能。群体免疫将成为各国防控疫情的最后归宿吗?


郑志杰:目前还很难判断整个疫情的走向。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会随着气侯,或和人体不断交互下如何发展?如果和SARS一样突然消失,那是最好。但这种可能性不大。新冠病毒完全有可能在人群中继续扩散、传染,但在扩散的过程中毒性会逐渐降低,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大。


目前来看,疫苗的有效性仍需验证。打了疫苗后,免疫效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我们还不是太清楚。而且,病毒一直处于变异之中,很可能会大大减弱疫苗的免疫有效性。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疫苗上面。全民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常规的防控措施一定要到位。


但同时,人体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和适应也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人体的免疫能力也在增强。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大一部分也是和病毒、细菌作斗争的过程,所以我相信,人类和新冠病毒的战争最后也会慢慢形成免疫,或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新冠病毒可能会一直存在,但最后变得和流感一样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搜狐财经:加大对流行病预防治理的投入总是在病毒肆虐时得到最多关注,但随着疫情结束后,这种呼声总会被遗忘。你认为此轮新冠疫情大流行是否有可能打破这一现象?


郑志杰:我希望如此,起码全球人民在这次疫情中得到的教训太大了。没有一个人没有受到这次疫情影响。


其他疾病也可能会造成人类伤亡,比如心脏病、肿瘤、中风等等。这些疾病和我们的行为有关系,但平时我们也习以为常,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和我们人类行为有关系。我们关注人类健康,同时也要关注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和动物健康。


搜狐财经:经此一疫,我国未来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吗?


郑志杰:自2003年SARS疫情后,国家对整个疾控体系改革的资源投入是相当大的。要继续加强改革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加大对人员投入的力量。如果光投入硬件,但缺乏优秀人才,那也是没效果的。


在过去5-10年,我国疾控体系的人员流失非常严重,原因是待遇不高,上升空间也有限。很多情况下,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一些工作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也是造成疾控体系人员流失的原因。


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毒的鉴别识别,到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等,如果没有疾控系统的参与,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公共卫生职业不比临床医师差,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是值得大家尊敬的,整个社会需要树立这一共识。


郑志杰建议在改革中赋予疾控体系一部分行政权力


搜狐财经:由中央深改组牵头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正在全面铺开。我们现在亟需补上的短板是什么?


郑志杰:第一,疾控体系如何有效地和决策部门沟通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宁愿把公共卫生危机看得严重一些,也不要低估它。应该反过来强调,只要能发现一个病例,政府就奖励你,而不是惩罚你。决策部门和疾控系统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并且决策过程的科学性非常重要。


第二,公共卫生人员的流失太严重。我国必须要补人才的短板。我没有低估现有疾控人员所做的工作,但还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事业发展前景。因为,公共卫生不光是健康问题,也是国家安全问题。


搜狐财经:你认为疾控体系在改革过程当中是否应拥有更大的权力?


郑志杰:美国法律赋予了美疾控中心(CDC)执法权,所以权力比较大。而在中国,疾控系统属于事业单位,职能是负责为国家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不属于决策部门。目前国家也需要考虑在法律上赋予疾控中心行政权、调查权、和执法权。现场流行病学专家对疾病的溯源和流行调查就如同刑侦人员对犯罪的调查,重要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民众对流行病学调查不理睬不配合不如实的情况十分普遍,应该加强教育,同时在法律上应明确公民的义务和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的职责。疾控系统理应在决策中享有足够的话语权。如何处理好疾控中心和行政部门的关系,是国家接下来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点是,公共卫生工作必须有法可依。我们目前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但不同法律细则间的协调一致具有较大难度。我希望公共卫生法尽快出台,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律。


搜狐财经:你认为企业家在公共卫生领域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郑志杰:中国企业家非常有社会责任心,企业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觉得企业和企业家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从全球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家的参与程度不高。其他国家的企业家通过游说等方式,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发挥了重要的话语权作用:不管是药物推广使用,还是和企业相关的一些国际法等等。


第二,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们可以通过人大、政协等渠道,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的相关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经过这次疫情,我相信每个企业都将出台公共卫生预案。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时,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流程。企业要将今年的疫情防控方案变成常态化的行为,使得由于疫情造成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企业在保障职工健康方面也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保障职工的政策方面,或是在提高职工身体素质方面,企业都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搜狐智库:聚集学者与企业家智慧,把脉经济趋势。如有意投稿或联系现场报道、访谈、节目合作事宜,请发邮件至zhikucaijing@sohu.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