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长河飞烟:谁才是华夏正统?——宋辽金之争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5-01 10:24 已读 1244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谁才是华夏正统?——宋辽金之争
原创 长河飞烟 长河飞烟讲历史 2024-04-26 19:00

宋朝、辽朝、金朝,谁才是华夏正统?这个问题在古代争论了好几百年,从这三个王朝存在的时候,争论就已经开始了,宋、辽、金都说自己才是正统,后来的元明清三朝也都对此有所讨论。


宋辽金都自称正统


宋朝


相比于辽朝和金朝,宋朝是汉人建立的王朝,传承了华夏文明,北宋时期又占据了中原,在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早在宋朝建立之初,宋朝统治者就开始利用五德终始说来构建自己的正统地位了。宋朝认为自己是接受了后周的禅让才建立的,后周是木德,木生火,所以自己是火德,并以此来确定相关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等。宋朝又被称为“炎宋”,就是这样得名的。




到了北宋中期,论证宋朝正统地位的理论开始发生变化。当时儒学复兴,一些人批评以五德终始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学政治色彩和天命观的正统论,掀起了一场正统之辨。虽然这些人的观点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王朝的正统地位,不再以虚幻的德运,而是以现实的政治和历史逻辑来论证和构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欧阳修,他写了《正统论》,抨击五德终始说是谬论、胡说八道。“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




什么叫正统?欧阳修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因此,他对判定一个王朝是否是正统的,就提出了两个标准:一是“居正”,就是得国要正、取得政权的方式要正当、做事要恪守正道。二是“一统”,就是要统一天下。


他将道德与现实功业结合起来,作为评判王朝政权是否合法的依据。两个都做到的,那是当之无愧的正统王朝;只做到其中一个的,也算得上是正统;要是都做不到,那肯定就不是正统了。


根据这个理论,宋朝即使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的传统汉地,也没有将汉朝开拓的河西走廊纳入版图,事实上并没有完成统一,但只要符合“居正”这个标准,那也是正统王朝。




更何况,在欧阳修眼中,宋朝已经实现了统一,欧阳修在《正统论》序言里说:“伏惟大宋之兴,统一天下,与尧、舜、三代无异,臣故曰不待论说而明。”就是说,宋朝的正统地位和尧、舜、三代一样,是不证自明的,是不需要经过任何讨论的。所以,欧阳修说他在这篇文章里,只讨论从秦朝到后周期间各个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为什么?当朝的事儿,那可不兴说呀。


当然,欧阳修以及当时一些人认为北宋是统一的,可能也是觉得北宋统治了汉人的核心区域,也占据了中原,勉强也能算得上是大一统吧。


但是,这套理论到了南宋时期,在现实中遇到了巨大的问题。绍兴和议后,宋朝丢掉了中原地区,只有大散关—淮河一线以南的国土了,从此偏安一隅。它还向金朝称臣,虽然在隆兴和议、嘉定和议后,不再称臣,先后改为叔侄关系、伯侄关系,但在对外关系上毕竟还是低人一等。不像北宋时期,宋朝与辽朝的澶渊之盟,约定的是兄弟之国,是平等关系。




可是,这难不倒南宋的读书人,他们开始修正、发展北宋前辈们的正统理论。在两个标准里,北宋士人更加注重“一统”,而南宋士人则更加重视“居正”,甚至有人只看“居正”。也就是说,一个王朝是不是正统的,有没有统一天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道德上是否是正当的、是否恪守了正道,不以现实功业的成败论正统。


根据这种新的理论,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继承的是北宋的正统地位,且继承了华夏文明,朱熹更是将儒家的道统观念加入其中,以道统在宋,来证明南宋的华夏正统地位。这种理论在历史问题上的一个典型反映就是,南宋的诸多学者都坚持蜀汉正统论,贬斥曹魏。




同时,为了与金朝争夺正统,面对金朝这个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南宋士人在论述正统的时候竭力强调“华夷之辨”,有了明显的“攘夷”成分。之前北宋的一些士人也有这种观念,但是南宋因为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加严峻,所以对此更加看重。也就是说,只有汉族建立的王朝才是正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使占据了中原也不算。那金朝就不是正统了,南宋才是正统。


辽朝


辽朝在前期是没有华夏正统意识的,它就没想过要当时的中原王朝争正统,你们想说自己是正统你就说嘛,我不在乎,也不需要。当时辽朝不仅没有正统意识,也没有“中国”意识,它一直以“蕃”自居,自外于 “中国”。




然而自从得到了原属汉地的燕云十六州、汉化逐渐加深后,从辽朝中期辽兴宗开始,辽朝产生了正统意识,“中国”意识也觉醒了,它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辽朝主要采用了如下几个办法:


1、宣称契丹人与汉人拥有共同的祖先。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在论证自己是华夏正统时,有着天然不利的民族血统因素,契丹人有自己的民族起源传说——青牛白马传说。为了消除这个因素,辽朝统治者将契丹人的祖先认定为是华夏圣王的后裔,辽朝的官方史书《皇朝实录》中称契丹人是黄帝的后代,而《辽史》的《太祖纪》《世表》中说契丹人是炎帝的后代。




2、尊孔崇儒。先秦时期的儒家认为“华夏”和“夷狄”的区别主要在文化而不在血统,有着“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华夷观念。由于在血统上的天然不足,辽朝统治者对于这种有利于自己的文化观念十分推崇。


于是,辽朝统治者 “尊孔崇儒 ”,任用汉人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学习与传承华夏文明,尤其是唐文明,表明自己是大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以便能以文化争正统。




3、辽朝自称得到了传国玉玺。从秦朝开始,人们习惯上认为秦始皇所制的传国玉玺是正统王朝的象征,谁能得到它,谁便是天命所归。




这是辽太宗攻打后晋时,后晋投降奉上的。在辽朝前期,辽朝统治者还没有华夏正统观念,因此对传国玉玺并不重视。但自从有了正统观念后,统治者逐渐意识到了这枚传国玉玺的价值,于是就开始利用它来论证自己的正统地位。比如在辽兴宗时期,就曾以“得传国玉玺为正统”为题,来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


其实,辽朝得自后晋的这枚传国玉玺,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新铸的,已经不是秦朝传下来的那枚了。秦朝的那枚传国玉玺在后唐灭亡时,被末代皇帝李从珂带着自焚了,从此不知所踪。有资料显示,辽朝统治者知道这枚传国玉玺是假的,但是为了与宋朝争夺华夏正统,只能对外说它是真的。




4、后晋向辽朝投降,辽太宗率军进入后晋首都汴梁,在皇宫中称帝,改国号为大辽,因此辽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承接了后晋的正统,后晋是金德,金生水,所以辽朝是水德。辽朝利用五德终始说除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外,还有就是为了否认宋朝的正统。因为辽朝已经承接了后晋的正统,那么后晋之后的后汉和后周也就失去了正统,宋朝的正统地位来自后周,那自然也就不是正统的了。


当然,对于辽朝自认为是华夏正统的行为,宋朝是肯定不会承认的。别看澶渊之盟约定两国为兄弟之国,但是宋人骨子里始终视辽朝为夷狄之邦,觉得没资格和自己平起平坐。辽朝曾经在给宋朝的国书里称自己为北朝,宋朝为南朝,互称南北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宋朝表示不能接受。




欧阳修在撰写 《新五代史》的时候,把辽朝统治集团契丹人的历史,作为“四夷”,放进了附录中。在辽人看来,这是在史书体例上贬低辽朝,引起了辽人的强烈不满,当时有大臣上奏辽道宗,作为报复,要把宋朝皇帝的发家史作为“四夷” 附在辽朝国史之后。事后,这位大臣还得到了辽道宗的嘉奖。可见,当时辽朝对自己华夏正统地位的在意。


金朝


金朝和辽朝一样,在前期也是没有啥华夏正统观念的,都是后来随着汉化的逐渐加深才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号称“中国”,自视“正统”。到了金海陵王时期,金朝统治者已经具备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伦理观念了,把本朝看成是中原历代王朝的合法继承者。




金朝统治者在论证自己的正统地位时,没有像辽朝一样,去否定自己的血统,把本民族附会在华夏圣王身上,说是其后裔。金朝统治者从不讳言自己的女真族出身,对自己的民族血统十分自信,在史书中如实叙述祖先事迹。这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里的,第一个不以先祖比附华夏炎黄二帝的王朝。




既然不靠血统,那靠什么呢?一是文化。金朝中后期的统治者批判以往“重诸夏轻夷狄”的传统观念,赞赏先秦时期的儒家认为“华夏”和“夷狄”的区别主要在文化而不在血统的观念,强调金朝对华夏文明的认同,继承了华夏文明,并以此实行了诸多改革。


二是统一天下。金海陵王在位时,金朝已经不满足于和南宋、高丽、西夏共有天下,而自己只是老大的国际格局了。金海陵王准备要消灭四国,一统天下,让金朝成为当之无愧的大一统王朝。为此,在1161年,他亲自率军攻打南宋,准备实现“天下一家”的愿望。只不过,最终失败了。




三是五德终始说。到了金章宗时期,金朝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德运大讨论,目的就是要确定金朝到底要承接哪个王朝的正统,属于什么德性。金朝也是中国历代王朝里,最后一个试图通过五德终始说来寻求其政权合法性的王朝,此后的元明清三朝,官方基本上已经不讨论这个事儿了。


这次讨论的结果是金朝承接宋朝的正统。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啊,宋朝只是丢了中原地区,跑到南方去了,不是还没灭亡吗?金朝怎么能承接宋朝的正统呢?这只是我们这么认为,而支持金承宋统一派的金朝大臣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宋朝在靖康之变后,国祚已绝。跑到南方的那个自称宋朝的朝廷,丢掉了中原,偏安一隅,还曾经向我们金朝称臣,后来虽然不称臣了,但是称侄子。因此,早就丧失正统地位了。那谁来继承宋朝的正统地位呢,这还用说吗?自然是我金朝了。




宋朝是火德,火生土,因此金朝是土德。这场讨论的结果也标志着金朝统治者文化立场的转变: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中国帝制王朝的立场。


这件事之后,金朝决定停修《辽史》,因为按照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观念:一个王朝为前朝修史书,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金朝现在既然已经确定了要承接宋朝的正统,那么辽朝就不是正统了,也就没必要给它修史书了。


元朝如何看待宋辽金正统之争


到了元朝,宋辽金正统之争再起波澜,这个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宋辽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而展开的。其理由还是我前面说的,按照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观念:一个王朝给前朝修史,往往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所以元朝这些人表面是在争论修史书的问题,实际上是在争论宋辽金谁才是正统。


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开始,朝廷就下令要修宋辽金三朝的史书,后来的元成宗、元英宗、元文宗也曾屡次下诏,但是最终都搁置了下来。主要原因就是史书的编纂体例确定不下来,也就是人们对宋辽金三朝的正统性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连当时的科举考试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独尊宋朝为正统。这一派都是“南人”,也就是原来生活在南宋统治下的人。


他们认为自唐朝灭亡后,五代相继承接了正统,宋朝接受了后周的禅让,也获得了正统。虽然后来经历了靖康之变,但所幸在江南保留了下来,所谓“天意不绝炎宋”,延续了宋朝的正统地位。


元朝是灭掉了南宋,才完成的统一,“论我元之大一统者,当在平宋而不在平辽与金之日”。言外之意是说,如果元朝不承认宋朝的正统地位,那么自己的正统地位又从何而来呢?




辽朝只是唐朝边疆地区的蛮夷,趁唐朝衰落才崛起的,后晋篡夺了后唐的江山,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朝,后来后晋被辽朝所灭,因此辽朝并没有承接后晋的正统。而金朝一开始臣属于辽朝,后来篡夺了辽朝的江山,也不应该被视为正统。


这一派的人还具有强烈的“夏尊夷卑”的观念,认为辽朝、金朝都是异族建立的政权,通过强调“夷夏之辨”而否定辽金的正统性。


这种观点反映在修史体例上就是,他们建议只修一部《宋史》即可,辽朝、金朝的历史列入载记。如同唐朝修的《晋书》一样,晋朝是正统,哪怕后来退守南方成了东晋,仍然是正统。与东晋对立的十六国不是汉族政权,即使占据了中原也不是正统,所以他们的历史只能写入载记之中。




另一派主张,宋辽金都是正统。这一派大多是“汉人”,也就是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及少数民族人物。


他们反对“夏尊夷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华夏”和“夷狄”的区别主要在文化而不在血统。辽朝自唐朝末年就占据北方,也并非篡夺,而后承接的是后晋的正统,加上其世数、名位比五代强多了,而和宋朝差不多。


辽朝也比宋朝先立国,辽朝是北朝,宋朝每年都要给辽朝岁贡。后来,辽朝、北宋相继为金朝所灭,南宋向金朝称臣纳贡,金朝占据中原已有百年。因此,怎么能只承认宋朝是正统呢,辽朝、金朝也应该是正统啊。


这种观点反映在修史体例上,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建议,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以辽朝和金朝的历史修为《北史》,北宋的历史修为《宋史》,南宋的历史修为《南宋史》。另一种建议,三个朝代分开修,修为《宋史》《辽史》《金史》。


到了元顺帝时期,中书右丞相脱脱再次请修三史,元顺帝同意,宣布宋辽金三史分修,各自成书,三朝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元朝最终认可了宋辽金都是正统王朝。




元朝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不可能完全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否则就是在动摇自己的合法性。除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原因外,也不排除有一种可能是,脱脱就想赶快修成,别再拖了,你们这些读书人就喜欢打嘴炮儿,成天整这些没有用的,争论了大几十年了还没结果。行了,别争了,我一锤定音,全是正统,这是争议最小,反对最少的一种折中的办法。


然而,宋辽金正统之争并未因此而平息,脱脱的这一决定遭到了一些朝野人士的激烈批评,其中最著名的反对派是杨维桢,他还写了一篇《正统辨》,极力强调应该独尊宋朝为正统。有人甚至绕开官方,自己重新书写这段历史。在《宋史》《辽史》《金史》完成的几年后,陈桱写完了《通鉴续编》,这是元修三史完成后,第一部独尊宋统的私家史书,开后来明朝人改修 《宋史》之先河。




明朝如何看待宋辽金正统之争


明朝时期,一些人反对辽金的正统地位,也是围绕着宋辽金“三史分修”问题展开的。明朝前期,虽然也有独尊宋朝为正统,建议重修《宋史》的声音,但是一般士人并没有刻意排斥辽金的倾向,对于元朝给与宋辽金正统地位,分别修成《宋史》《辽史》《金史》并不反对。没有因为明朝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并推翻了非汉族政权元朝,就准备要独尊宋统了。


转折点发生在土木之变以后,堡宗出国留学了,皇帝被俘,这可是奇耻大辱,当时瓦剌、鞑靼各部还不断骚扰明朝北部边疆。这导致明朝国内民族情绪高涨,华夷之辨盛行一时,主张严夷夏之大防。




对宋辽金正统问题的讨论成为了明代士人华夷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一个宣泄渠道,他们依据“华夷之辨”和“夏尊夷卑”的思想观念及标准,将辽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概斥之为非正统王朝。华夏和夷狄的区别,不再仅仅是文化的区别,还有地域和血缘的区别。


此后,明朝兴起了重修《宋史》之风,这种重修可不是为了给《宋史》查漏补缺、订正错误,弄这种技术性的东西,而是要另创义例,在史书中独尊宋朝为正统,弄得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


这股风潮在嘉靖时期达到了高峰,这与嘉靖时期,蒙古鞑靼各部不断入侵,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有密切关系。影响比较大的王洙的《宋史质》、柯维骐的《宋史新编》就完成于这一时期。《宋史质》以辽金入《夷服》,《宋史新编》附辽金为外国传。




此时的官方也开始下场了,嘉靖十五年,朝廷讨论要重修《宋史》,嘉靖帝命令严嵩主持这件事。但是不久之后严嵩离开了朝廷,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南京吏部主事赵贞吉也曾有意改编《宋史》,但是后来也没有下文。




因此,虽然在明朝中后期的民间人士、朝廷官员中,都存在一些人主张独尊宋统,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官方也在嘉靖时期讨论过重修《宋史》,但官方并没有最终付诸行动,反而朝廷还将元朝修的《宋史》《辽史》《金史》纳入了“二十一史”。


宋朝的时候,把从《史记》到《新五代史》共17部正史,称为“十七史”。明朝嘉靖时期,在“十七史”的基础上,加上了元朝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与明朝修的《元史》,称为“二十一史”,并由南京国子监负责校刊、出版。到了万历时期,南京国子监又重新补版印刷,同时北京国子监以“南监二十一史”为底本重新校勘并进行印刷。后来到了崇祯时期,“监本二十一史”又重新进行了校订和印刷,在明代一直广为流传。




这也说明了,与民间存在的一些人主张独尊宋统、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不同,明朝官方还是维持了元朝官方的结论,即宋辽金三朝都是正统王朝。


清朝如何看待宋辽金正统之争


清朝入关后,由明入清的一些汉人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华夷之辨”“夏尊夷卑”的思想观念,主张独尊宋统,反对辽金的正统地位,反对元朝对宋辽金三朝“三史分修” “各与正统”的做法。


但是由于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敏感了,因此,和明朝的时候不一样,在清朝,很少有人会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对其进行讨论,对宋辽金正统之争发表意见的基本上都是官方。


官方的意见是啥呢?很明显,清朝前期的统治者是不会同意独尊宋统、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这种观点的,如果它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在损害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这点从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的变化就能看出来,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过这个话题。




当时顺治皇帝年幼,由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他对历代帝王庙里以汉人为中心的帝王谱系感到不满,下令增加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世宗完颜雍。


理由是:宋朝的时候,辽朝与金朝先后占据北方,与宋朝南北并立,且宋朝曾经纳贡于辽、称侄于金。既然历代帝王庙里有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那就同样也得有辽朝和金朝的开国皇帝,要不然说不过去。


多尔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是要打破华夏中心论,以证明自己以异族身份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后来到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之际,清廷又增加了辽朝和金朝的其他一些皇帝进入历代帝王庙享受祭祀。


变化发生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最终决定以宋朝为正统。




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一些大臣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发现收录的《辍耕录》这本书里有元朝人杨维桢写的《正统辨》,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论述元朝应该继承宋朝的正统,贬斥辽朝、金朝,修书的大臣怕犯了乾隆的忌讳,就把这篇文章给删了。




乾隆知道后,觉得大臣的做法不妥,他认为杨维桢说的是对的,宋朝就应该是正统啊。就像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朝地大势强,南朝的宋、齐、梁、陈偏安江左,但是因为南朝继承的是晋朝的正统,所以南朝才是中华正统。同理,靖康之变后,宋朝虽然失去了中原,偏安江南,还称侄于金朝,但是南宋所继承的是北宋的正统,辽、金是不能夺走它的正统地位的。因此,元朝继承的也是宋朝的正统。


他告诉大臣,不要删除,原样收录,还要把自己的这个批示加进《辍耕录》里。


乾隆在此前和此后,还多次发表过相关言论:“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夫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




清朝官方态度的转变,是因为在乾隆时期,清朝入关已有百年,统治已经十分稳固了。清朝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转向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立场。乾隆从不讳言本朝的异族出身,他信奉的是夷狄只要进入中原,选择了华夏文明,那也是华夏,因此清朝就是华夏正统,不再需要借助辽朝、金朝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了。


而且乾隆对清朝的正统性还有另一种说法:“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我大清的正统,正的不能再正了,哪里还需要从历史上寻找依据。




不过,乾隆又不像之前的一些汉人知识分子一样,为了独尊宋统,就把辽金贬斥的一无是处。乾隆曾告诉史官,不要用谩骂性语言记录辽金等少数民族事迹以及掩饰宋朝向金称臣、称侄的事情。对于元朝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他也选择了接受,并将其列入了“二十四史”,他并没有下令重修这段历史。


乾隆这样做,是为了体现他对各族应一视同仁的想法,不要过分强调 “华夷之辨”,“夏尊夷卑”,他主张要淡化这种区别。


宋辽金正统之争为何会持续数百年


宋辽金正统之争在古代持续了数百年,还有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谁才是正统,长时间里也是争论不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论,主要是因为关于什么是正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一种为大家所接受、都能认可的评判标准。


梁启超先生曾总结出古人衡量“正统”与“非正统”的六条标准:1、是否统一了天下,凡统一天下者就是正统;2、在位时间长不长,即使统一了天下,但是国祚太短,就不是正统;3、是否是前朝皇室子孙所建的,是的话,那就是正统,像蜀汉、南宋就符合这条标准;4、是否占据了前代王朝的都城,是的话,就是正统;5、一个王朝是正统的,那么它所继承的前代王朝,也就是正统的。6、只有汉人建立的王朝才是正统的。




梁启超先生提倡的是新史学,对这种传统史家的正统论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这些标准彼此之间互相矛盾,根本不足为据。而且梁启超先生总结得还不全,除了这些标准外,还有其他一些标准。总之就是特别复杂,彼此矛盾,所以自然就会产生争论。


那为啥没有统一的标准呢?因为历代王朝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出于现实需求,对前代的正统论进行修改,以符合自己的政治需要。哪怕是同一个王朝,前期与中期、后期的政治需要也不同,甚至同一时期不同人之间的需要也不同,所有人都会选择或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排斥不利的标准。


所以,正统论的标准始终在变化之中,不可能会出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因此争论也就无法停息。




之前有朋友问过我,现在史学界认为宋辽金哪个是正统呢?还有曹魏与蜀汉哪个是正统?说实话,学界基本上不关心这个问题,它不在乎哪个王朝是正统的,哪个是不正统的?更不会为了某个王朝去论证它的正统性,不会去比较谁比谁更正统。




传统史学家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很在意,是因为现实的政治需要,这个问题本质上就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对历史上的王朝进行正统性评价,实际上是在为本王朝的正统地位、政治合法性服务。你去看古人写的那些正统性文章,谁又比谁更合理呢?都只是直接服务于政治罢了。




而如今,时代已经变了,帝制时期结束了,现在是共和国时代,国家论证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与以往完全不同,不需要再像古代那些王朝一样,通过借助梳理前代王朝的正统性来证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已经没有这个现实需求了。


况且,现代史学的研究理念与古代史学相比,也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正统论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对于现代史学界来说,它只是一种历史研究对象。因此,学界关心的是宋朝、辽朝、金朝,如何各自去论证自己的正统地位?它们的正统观念和前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元明清三朝是如何看待宋辽金的正统地位的?期间有没有变化,为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等等等。


现在网上有些人讨论正统问题,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代入到某个王朝里,为其争夺正统,贬低其他王朝不是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与他人对线、吵架。我见过有人支持宋朝是正统的,连其他人称呼辽朝和金朝,都觉得不行,必须得叫辽国、金国。还有拥护蜀汉为正统的,蜀汉不能叫蜀汉,那得叫季汉。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说难听点,就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闲的。




这种行为和古代那些争正统的人相比没啥区别,古人的水平可能还更高点,而且最起码人家还有现实的需要。


而有些人呢,大清都灭亡多少年了,这都21世纪了,竟然天天为古代的王朝争夺正统,为古代的这些统治者们操心,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别人吵架,攻击对方。看来,这心中的辫子还是没有割干净,身体处在现代社会,可是头脑却仍然停留在古代。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