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何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直奔寒冷的东北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4-04-27 13:56 已读 1945 次 2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4-27 09:34      发布于:江苏省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故土”都有着非常深的执念,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些独在异乡的诗人们也都道尽了对故土的思念。


虽然情系故土,但是在我国近代的历史当中,为了生存,人们还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可以生存的地方,而这其中最著名的人口迁徙活动之一就是“闯关东”。



人口的流动进而也带来了文化的流动,现在闯关东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习俗而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人们把山海关以内地区的出来谋生的民众也都称之为闯关东,这也代表着一种勇气、血性和敢拼敢干的精神。


但当提起闯关东的时候,人们想起的还是在近代时期因为生存而被迫迁徙的关内人民,那个时候因为面临生计、环境的压迫,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的破产农民不得不开启一场自我的“拯救”。



电视剧《闯关东》中也生动地讲述了当初迁徙时的场景,不过在提到闯关东的时候,人们还是有一点比较疑惑。


那就是,相比起寒冷的东北来说,南方地区显然更加富饶,路途相对也平坦一些,更加适合人们生存定居,但是人们还是义无反顾踏上了这片寒冷之地。


那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这山海关之外有什么得天独厚的生存优势呢?



【山海关】

闯关东这个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关外,包括东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因为位置是在山海关的东边,所以被称作是关东。


山海关一直以来也都被称作是“天下第一关”,在古代的历史上,这里是中原与东北地区之间的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对我国的商贸安全有着非常大的保障意义。



在古代历史上,山海关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军事要地,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发展,虽然这里已经不再承担军事方面的责任,但是依然保存着很多著名的历史建筑。


在老城里,有两座规模很大的城门,其中一个叫做迎恩门,在门上有一个牌匾写着“山海雄镇”,意思是只有山海关才镇得住一切,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所谓老城,是在明朝的时候,为了防止敌人的侵扰,于是山海关上就修建了城墙,并建起了城楼,形成了现在的山海关老城。


后来到清朝的时候,这里就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人们来内地的一个,核心的交通要道,为了区分汉人和满人,所以“禁关令”就应运而生。



就是禁止关内的人到关外谋生,贸易合作中断,人口流动停滞,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到此就戛然而止。


而阻止民族融合大潮流的弊端很快就开始显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关内的人口不断地增加,但是生产力却得不到任何的发展,慢慢的就超出了关内地区的土地承载力。



而关外文明发展很慢,很多农耕技术都还没有掌握,所以在“禁关令”发布之后,他们的发展也并没有比关内的人好到哪里去。


所以即便关外人少,也有着大片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因为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也都闲置了,关外地区的人们该没有饭吃,还是没有饭吃。



后来民不聊生,国家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边境战争频发,清政府也终于意识到“禁关令”的不妥,因此便废除了这一规定。



【为什么要闯关东】

当然这一政策的放开并不是说一下子就形成的。我们前面也提了,晚清时期,战争频发,华北平原上自然灾害以及洪涝灾害也一直频频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人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还要向朝廷纳税,本来就沉重的生活,这下子负担就更大了,久而久之,人们就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了。



于是就想要逃到其它地方去谋生,而人少土地又充足的关外地区,就成了人们心里“逃亡”的第一首选。


当时“禁关令”其实并没有完全放开,但由于“柳条边”长逾千里,所以常驻的官兵人数也有限,再加上在灾民的压力下,规定也确实时常变通,所以灾民出关也逐渐变成了一件默许的事情。



开放和限制政策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出关在当时其实也算是非法的,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到关外谋生会被称作是“闯”关东。


另外一个就是,当时人们只是谋生,但是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去处,是前途未卜的,也是艰险重重的。



关东地区当时发展很慢,人很少,环境很荒凉,对于汉人来说就是苦寒之地,路上也有土匪盗贼什么,可能一不小心就客死异乡了。


但留下来确实是无路可走的,所以唯有试一试,闯一闯,因此叫做“闯”关东。



在电视剧版的《闯关东》中不是也有这样一句话嘛,大概是这样的意思,闯关东就是一个闯字,讲究一个闯劲,没有这个闯劲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走西口】

在我国的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活动之中,为了谋生而发生的大规模迁移,其实也不仅仅是一个闯关东,还有走西口、下南洋、赴金山以及蹚古道。


历史上的走西口是陕西和山西的民众因为所居住环境的恶化,导致生存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不得不北上到蒙古地区谋生。



当时也是清朝和民国的时期,这个“走西口”中的西口,指的是分隔中原与河套、漠南的长城关口,如杀虎口。


当时朝廷其实也是禁止中原人翻越长城北上的,不过生存面前,人类总是会有非常大意志力和勇气,所以依旧有很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内地居民的迁入为当地带来了成熟先进得农耕文化,广阔的草原之地也养育了奔波来这里的人们,农业和畜牧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甚至还吸引了不少人前往采煤,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西口文化。



【南方捉襟见肘的土地】

那问题就出现了,既然在人们眼里,关东地区是苦寒之地,有着无数未知和危险,那为什么人们还依旧往这里地方去呢?


其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南方的土地没有东北地区的富饶,在平原地区,人们大多都是以农耕为生,最擅长的技术也是农耕技术。



据说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关外有闲置土地可开垦,能养一家人活命。


南方当时的人地比例是非常充足的,不是像关东那样,人少地多,特别是在清朝的时候,南方的人口也都在急剧增加。



同样也面临着土地矛盾尖锐的问题,而且南方土地的肥力也并不是很强,农耕可以发展,但是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


虽然南方的地理环境看起来很适合宜居,但在大规模人口的迁徙下,其未知的危险程度其实也不亚于去关东地区。



关东地区虽然还未发展起来,但是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土地大多平整肥沃,开垦效率高,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而且关东地区的人也少,刚好就可以容纳迁徙的人口,减小纷争,大家想拥有自己的土地的话,其实显然关东地区会更有机会。



【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而且南北方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同是中华儿女,但是因为地理环境,一次你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习俗文化。


首先就是种植作物的不同,南方根据气温高、湿润以及湖泊面积大的环境特点,会种植水稻比较大,而北方可种植有高粱、玉米、小麦等等。



种植的作物不同,收割的季节、方式,劳作的时间、形式也都大不相同,如果去往北方,那就需要一个大改变,这个改变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


而山东和东北就是两个地区之间的环境差异也不是特别大,所以种植方式也不需要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在发展上,东北地区显然比南方更有前景。



南北之间的语言也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显然东北地区人们的口音更容易听清,听起来也更亲切一些。


往外谋生的人,自然想更快地安定下来,如果要去南方的话,那就要花很长时间来适应,但东北的话,就不用。



【结语】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也成为了我国发展工业的重点地区,因此也吸引了更多想谋求发展的关内人。


现在再提起这段经历,其实也有无数的感慨,先辈们坚韧的精神和巨大的谋生意志,让后辈们体会先人不易的同时也有了更多奋斗的动力和勇气。



这是一段我们都无法忘记的记忆,这也是百年时光下千万生命谱写的交响史诗,其中世世代代凝聚而成的精神,也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